進入6月份後,中美高級別對話和會晤接踵而至,引發國際輿論界的廣泛關注。
首先是在6月中旬召開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美防長舉行時隔3年後的首次線下會談,雙方就中美兩軍關係、危機管控、俄烏議題和台灣問題等進行深入交流,給之前中美海空軍西太平洋「鬥法」導致的危機局勢降溫。
就在幾乎同一時間,楊潔篪主任與沙利文遠赴盧森堡,代替中美兩國元首,舉行新一次戰略會晤。
在經濟下行、供應鏈危機、糧食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美國商界不斷對白宮施壓,要求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劉鶴副總理與美國財政耶倫舉行會談,就商貿、關稅問題交換看法。
本周,G20外長會將在印尼旅遊勝地巴厘島召開,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舉行自去年10月份羅馬會晤後的再次線下會面。據此前媒體透露的消息,台海問題、俄烏問題將是雙方交流的重中之重。毫無疑問,中美外長會談的結果,將對接下來中美關係的整體走向奠定基調,而作為中美兩國關係壓艙石的中美兩軍關係,更需要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
根據國防部官網消息,北京時間7月7日,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上將應約與美軍參聯會主席米萊進行視頻通話。
李作成強調,中美兩軍應該在雙方元首會晤的精神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尤其是面對當下複雜變化的國際形勢,更需要管控分歧,而不是製造對抗、挑起爭端。
李作成表示,中方在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中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規定,避免因美台勾結而衝擊中美關係大局,否則解放軍將採取堅決手段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上述表態內容,在之前的多次中美防長對話中都有強調,不過和之前不同的是,這次會晤卻有三處值得外界深入探究的細節。
細節一:會談雙方身份不一般
在之前的中美兩軍高層交流中,基本上是以「防長對防長」的形式展開的。儘管這一套機制已經相當成熟,且能站在中美國防戰略的角度進行深入溝通,但是它也有著自己先天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體現在,由於美國防長由文官擔任,對於軍隊事務並不百分百熟悉,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雙方對話的深度。
解放軍聯合參謀長與美軍參聯會主席,都是中美兩軍系統內級別最高的主官,是各自軍隊的「一把手」,相同的職務、相同的身份,使著二人的對話更容易從軍事角度展開。
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初,米萊曾先後兩次通過主動同李作成將軍通話,表明美國「絕不會與中國開戰」,試圖打消中方對於美國政治混亂所引發的戰爭疑慮。雖然米萊此舉的目的是維護美國的國防安全,但客觀上也對中美和平穩定大局起到促進作用。
細節二:「應約」
「應約」一詞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組成,但其背後所體現出的信息量卻不是兩句話能說明白的。簡單來說,中方「應約」同美方通話,表明在中美兩國博弈的大框架中,中方正掌握主動權。儘管這種「主動權」並不能反映中美兩國真實力量對比,但「東升西落」的態勢顯然已無法阻擋。
在供應鏈問題、財政危機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美國都明顯有求於中方。尤其是在本月初,中國三家航司同時向空客採購292架飛機,引發美國商界震動。如果華盛頓再無法從戰略高度和商業維度尋求對華關係改善,那麼美國的通脹危機、經濟下行將繼續蔓延下去。
細節三:背景板差異
從官方公布的照片中可明顯看到,李總長這邊是按照中美兩國會談的高度來布置的,中國五星紅旗和美國星條旗交替;米萊這邊卻只布置了美國國旗和參聯會旗,並沒有中國國旗的身影。
外交無小事,美方這麼做的目的,很顯然不是「溝通不暢」或「工作人員失誤」,而是其自身總想著自己,並未真正站在中美兩國的戰略高度來進行這場通話,換言之,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套。如果在對華交流中無法改變這種思維,那麼還將在未來引發一連串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