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疾患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許多人因不了解,甚至誤解,生活、工作、學業都受到影響。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椎間盤疾患已不是無法根治的疾病。
要了解椎間盤疾患,就要先了解椎間盤的解剖構造。脊椎是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薦椎及尾椎所組合而成。每兩節脊椎骨之間就是椎間盤。椎間盤又由外環的纖維質及核心的膠質所構成。
椎間盤和脊椎骨可一起保護脊椎神經,椎間盤的作用就是提供脊椎骨的緩衝,同時也讓脊椎骨有適當的活動。 脊椎受到姿勢不良、反覆創傷及運動傷害等外力作用,核心膠質質變,甚至形變而擠壓到脊椎神經,這整個過程結果,就是椎間盤疾患。任何椎間盤都可能發生疾患,由於重力及人體構造緣故,腰薦椎及頸椎之間最容易發生。
椎間盤疾患好發於搬重物時,尤其是姿勢不良的狀態下,更容易發生,且往往是一瞬間造成的。一旦發生椎間盤疾患甚至凸出,會有明顯的下背痛,甚至產生下肢酸、麻、痛以及無力的癥狀。更嚴重的情況甚至會造成大小便困難。
在門診可做直腿舉腿測試,患者平躺,身體放鬆,檢查者再直直地舉起其中一腿,如果產生下背痛或是疼痛延伸到下肢,就可初步診斷為椎間盤疾患或凸出。舉起的角度越小,椎間盤疾患或凸出的程度越嚴重。
腰椎椎間盤疾患或凸出最常發生在第四、五腰椎之間,以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大約佔腰薦椎椎間盤疾患八成以上,主要影響小腿及足部。
一般 X 光無法精準診斷椎間盤疾患及凸出,脊椎攝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才能確診。其中,核磁共振除能正確診斷椎間盤疾患及凸出,還能進一步了解傷病程度。
治療腰椎椎間盤疾患,完全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定。從臨床癥狀、神經電生理學資料及核磁共振等客觀影像證據,全盤判讀瞭解,再予適當治療。治療方法以休息、藥物、復健和手術等主,可針對不同程度的腰椎椎間盤疾患做處理。
有些人認為椎間盤疾患及凸出都需要手術,其實不然。九成以上腰椎椎間盤凸出病患不需要手術,只要充分休息,適時服藥和合理的復健,癥狀大都可獲得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