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菲律賓最近30年為什麼沒發展起來?

筆者最近逛書店發現一本雞血奇書:《菲律賓經濟走向第一世界》。本來這種書一般人也不會當回事兒,然而這書也引起了馬可仕政府的注意。我也一直在思考,其實每一次產業迭代都會有新的後發國家迎頭趕上。那麼這次有可能是菲律賓嗎?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似乎要先總結下為什麼20世紀到本世紀初,菲律賓從僅次於日本的亞洲希望變成了「亞洲病人」。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菲律賓其實勞動力素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低,尤其是人均英語使用情況。整體來說CBD白領平均水平都是高於國內,至少大馬尼拉地區工作的白領其實素質不差中國大城市。但是為什麼菲律賓白領在商務中心累死累活,一個月只有兩三千人民幣月薪?國內的大城市商務中心白領平均工資至少也有六七千。後面我想了想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改成:過去三十年菲律賓為什麼沒發展起來?


一個國家拼經濟說直白點,就好像我們拿著牌在桌上出,菲律賓的牌局風格也繼承了這個國家的一貫風格。臨場應變速度略顯遲鈍不說,就連本來一手好牌也要給你拆開來打。好像過去三十年,硬生生錯過一個億!(應該是好幾千個億)


很多人可能對菲律賓人帶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偏見,因為我們隨處可見菲律賓男的到處在躺平,從三輪車上到購物中心,從家裡到單位。有人就常說「就是懶惰呢」。但是沒有天然的懶人,如果你有比爾蓋茨的機會我相信你也不會變成一個懶惰的人。菲律賓的失落的三十年事實上與錯過了幾次工業化的機會有關,更深層次和國家文化和社會結構有關。或許並不是錯失機會而是菲律賓社會本身與亞洲四小龍那種發展需要社會不相容導致的。


黯淡的三十年,什麼造就「亞洲病人」?

過去三十年,回顧菲律賓的經濟史會發現菲律賓在經濟上遭遇了嚴重的「失敗」。尤其在進入21世紀的最初二十年中,菲律賓更被諷刺「亞洲病人」。依稀記得上世紀50-60年代,戰後菲律賓剛剛獨立的日子裡,由於繼承了美國遺留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繼承與美國單邊的貿易,加上冷戰格局「反紅色陣營」前沿的塑造,以及為美軍提供越南戰爭後勤保障服務等等,菲律賓在當時被經濟學家們吹捧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國家,各方面都有光明的經濟未來。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世紀末,菲律賓人均GDP卻跌入了東亞倒數的行列,並且在2000年正式被剛剛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超越。

「亞洲病人」的諷刺名號久久不能散去



沒有抓住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高潮,缺乏技術型人才只有服務型人才被很多學者作為菲律賓失去三十年的最主要詮釋。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其實只要把菲律賓過去三十年與那些成功的近鄰(國家或地區)比較,其實也不太難確定失敗的原因:

1.內向型、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經濟政策失敗,催生了許多永遠「長不大的嬰兒」的產業,比如菲律賓的電子工業,晶片產業都是這樣一種形式。你問有沒有,是有的,而且也是整個晶片產業的重要一環,但是做不大,也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

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得近乎犯罪的忽視,農業用地大量被佔用,各種農村問題都好像「不治之症」。要不是這次小馬可仕上台要大搞現代化農業估計菲律賓普通人只有在大米漲價時才會想起農業這回事。


2.政府治理不善和猖獗的腐敗。因為1980-2004年政局不斷動蕩,被老馬可仕完全摧毀的菲律賓民主一直處於「災後重建」步驟中,軟體的重新搭建談何容易?一整代公職人員的貪腐橫行,讓過去30年菲律賓的行政效率和各種機構的運行都成問題。


3.發展的心態失衡。尤其是產業上所謂的「菲律賓優先」的心態,這種心態將菲律賓經濟推向了壟斷或寡頭壟斷的精英階層,並直接把菲律賓最急需的外國直接投資拒之門外。


4.最重要也是最被忽視的一點:人口與社會結構不適合冷戰經濟學。其實觀察亞洲四小龍包括彎道超車的中國,都是採用冷戰經濟學、資源集中、承擔歐美產業外溢一步一步搭建起來經濟大廈的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就是把人口吸納到全國幾個工業型現代化大城市或者是工業區。效果很明顯,經濟成長速度超高,可以快速實現工業化。但是也留下巨量隱患,城市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鄉村人口大面積流向城市,導致鄉村嚴重空巢,最後的代價就是從快速工業化面臨快速老齡化。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透支」的增長模式。菲律賓因為堅實的宗教社區,強韌、重視家庭的紐帶,註定是在這種把社會打散重新分配的「冷戰經濟學「中無法取得任何意義上的勝利的。


以上幾點基本上就是菲律賓基本錯過了過去三十年工業化機遇的最全面解釋吧。然而,在最近三十年菲律賓經濟史中,也並非一切都是黯淡的。


三十年教訓中希望依然存在

事實上從 1986 年推翻老馬可仕統治以來,儘管各屆政治領袖的素質參差不齊,但菲律賓一直貫徹專家治國,專業人干專業事的國策。始終由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管理各個政府經濟機構(中央銀行、財政部、國家經濟和發展局、貿易和工業部、公共工程和公路等)。要知道一個堅實、高效率行政機構的重建當然是需要時間的。而這些誠實和能幹的技術官僚正在緩慢但堅定地建立更強大的機構,制定和實施更開明的政策,所以時間來到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菲律賓的 GDP 持續以每年 6% 到 7% 的速度增長,照目前來看,這個速度可以持續未來20年以上。



經濟增長預期長期高於6%



在過去的 30 年中,隨著世界經歷了三場嚴重的全球危機(1997 年至 2000 年的東亞金融危機、2008 年至 2012 年輕的大蕭條,以及最近由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並進一步加劇的全球經濟危機)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些危機中都表明菲律賓經濟是世界上最具彈性的經濟之一,每一個看起來窮哈哈、苦哈哈的國家和國民都能挺過來。要知道,菲律賓最窮困的那群人挺過新冠大流行的艱難歲月,可真是只能祈求「上帝保佑」的那種。


而且我們可以觀察今天宣誓就任的總統費迪南德·R·馬可仕 (Ferdinand R. Marcos, Jr.) 為其經濟團隊的選擇,他的經濟團隊由非常有能力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組成。舊文:解讀菲律賓新政府經濟團隊。面對多重挑戰能順利延續經濟高增長嗎?

目前菲律賓依然可以期待保持每年至少 6% 至 7% 的 GDP 增長率。如果馬可仕政府能夠顯著改善治理並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增長率甚至可以加速到 8% 至 10%。


有意思的是——貝爾納多·維勒加斯 (Bernardo M. Villegas)

貝爾納多·維勒加斯(Bernardo M. Villegas)是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亞洲及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西班牙巴塞羅那IESE商學院客座教授,也是1986 憲法委員會的成員。最近他出版的新書——The Philippine Economy Towards First World Status《菲律賓經濟走向第一世界》也引起了馬可仕團隊的注意。


偶然在書店看到這一本特別十分標題黨的的書。該作者堅信,今天 20 多歲和 30 歲出頭的人(所謂的千禧一代和新世紀一代)將活著看到菲律賓成為第一世界的國家。(我理解的是中等發達國家)為這本書前言作序的銀行家弗朗西斯·塞巴斯蒂安是這麼說的,從現在開始的一代人,在 2040 年到 2050 過去的十年中,菲律賓的人均年收入將超過 12,000 美元。而新上任的經濟規劃部長巴里坎薩(Arsenio Balicasan)也認可這一觀點,更重要的是,新的領導人實施開明的經濟政策。12000萬美元確實並不是一個特別遙不可及的夢想,畢竟比起日本(2019 年為 40,113 美元)或美國(2019 年為 65,280 美元)等當今所謂真正的第一世界國家的天文數字收入水平,菲律賓可望而不可及,但是12000美元這樣的人均收入水平將使所有菲律賓人有可能享受繁榮、舒適安全的生活。


信仰與家庭,是菲律賓社會最特別的堅韌紐帶



我本來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過於天馬行空,估計什麼雞湯文來的,誰知道他第一章就寫得很有意思。與其他雞血勵志書籍不同,作者開篇明義表達了菲律賓的優勢在於基礎家庭、信仰價值觀的穩定。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極高的人均收入的國家也並不能防止不滿者頻繁地對無辜兒童和成人進行大規模槍擊的惡性事件,也不能防止在母親子宮內殺害無辜和完全手無寸鐵的嬰兒。作者將這些異常行為中的許多歸因於西方社會傳統家庭、信仰價值觀的惡化。很多告訴發展的發達經濟體的許多人都忘記了家庭和信仰是每個強大、和平、幸福社會的基礎。正所謂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希望。


雖然這本書主要是關於經濟學的,但第一章充滿了關於哲學、道德和神學的闡釋。作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總體水平的增長,我們也必須在真理、正義、和平、慈善、對生命和家庭的尊重等方面有等量的成長。所以菲律賓社會保守的家庭、信仰的價值觀是他認為未來邁向「第一世界」高經濟成長的基礎。他認為人均收入高是被稱為「發達經濟體」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一貫重視家庭、信仰價值的菲律賓群島可以有這個野望。


工業化4.0——屬於菲律賓的時代

個人而言,要預測一個國家長期發展能到什麼水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如果你只按照「冷戰經濟學」模型,用開廠、代工等指標衡量未來,那無疑會犯下50-60年代全球經濟學家看好菲律賓的歷史錯誤。因為就像每一支部隊都在打「上一場」戰爭一樣,照葫蘆畫瓢一定會遭遇德國繞過馬其諾防線、埃及突破巴列夫防線、俄羅斯基輔潰敗這樣的悲劇。冷戰經濟學時代已經過去,亞洲四小龍和中國的高增長很難在越南、印度身上複製。


而即將迎來的工業革命 4.0 確實是最適合英語水平尚佳,傳統產業不強勢的菲律賓。我們需要對前三個工業革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菲律賓經濟成長當然是需要這些工業革命的,比如老杜「大建特建「就是這麼一種追趕機制。但是菲律賓真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如果菲律賓向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鄰國學習重要的經驗教訓,會發現不論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以及人類歷史上最有富有奇蹟戲劇性的中國。他們的成功都是不能完全複製的。而且他們的成功都是冷戰、後冷戰模版,都完全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當中。


之前我寫過一篇影響俄烏戰事的科技落戶東南亞,第一個國家就是她。其實菲律賓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你沒必要按部就班走移動基站,有新技術就是這種後發、基建落後的國家適合大規模普及新技術。在人工智慧時代,廉價代工廠會輕易地被AI機器人取代。但是英語水平優異的服務人員則不會。所以把目光瞄準新技術、新能源、Web3.0等應用大規模落地的國家,做後發國家中「第一個吃螃蟹」的才是屬於菲律賓的正道。2022年才苦哈哈地進廠未來一定苦哈哈地破產。


工業化4.0與菲律賓完美契合



光伏、太陽能發電馬上也達到比傳統電力價格便宜的臨界點,菲律賓政府也在逐步打破過去電力壟斷情況,馬可仕剛簽署法令允許外資進入電力。未來一個無人機聯通群島,島民用上大規模便宜電源,星鏈大規模普及提供便宜互聯網的世界如果能在菲律賓實現,那麼廣泛的英語人口就可以藉助Web3.0時代價值互聯網徹底擺脫蒙昧和貧窮了。其實2020年疫情十分火爆的Play to earn的遊戲Axie(阿蟹)就已經有點那個意思了。要知道新技術在開發程度低的處女地進行大規模實踐是最有優勢的,想一想,為什麼那些高鐵技術誕生的國家不能大規模普及高鐵?中國就可以呢?中國為什麼去一帶一路國家修高鐵而不去沒高鐵的發達國家修呢?


過去三十年有很多經驗教訓,但是不要僅僅從失敗中看到暗淡。國家興衰就如股市,經歷的熊市越長、牛市越長。菲律賓經歷了從1970-2010漫長熊市,現在新的機會應該在招手了。能不能變成1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我不敢說,但是菲律賓未來絕對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