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為 小米 富士康加入 造車新勢力還有機會嗎

如果說五年前造車新勢力車企,還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話,那麼如今可以說是涇渭分明了。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腳力好的早已遙遙領先進入了領跑的第一梯隊,稍微差點的實現了車型量產及車輛交付。更有甚者,除了一些品牌消失在人海外,還有一些至今 「紙上談兵」,距車輛量產和交付遙遙無期了。

對於近年國內風頭正猛的造車產業,儘管有的退出,但擋不住不斷加入的新面孔。小米以及富士康等企業近期也紛紛發布造車消息(華為雖沒有正式公布造車計劃,但已與多個車企合作造車),這些行業大佬們的加入讓這列通往電動化的班車擁擠的同時,也讓當下車市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造車第一梯隊 成功上岸建廠交付很忙

就在2020年網友還戲稱蔚來李斌是當年最慘的人,但僅僅一年後,蔚來就搖身一變,成為大家學習的標杆。這種改變,除了蔚來融資成功,實現量產外,還有交付量不斷創新高。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蔚來共交付10628輛新車,今年前9月,蔚來已經實現銷量66395輛。

從數據來看,可以說蔚來已經度過最艱難時期。現在月銷過萬的產能可以支撐企業的正常運轉,不必再為資金髮愁。因此,對於李斌來說,蔚來汽車只要朝著既定目標走下去,那就距成功彼岸也只是時間問題。

與蔚來同第一梯隊的還有小鵬、理想等品牌,今年銷量表現各有亮點。其中小鵬9月銷量過萬,理想9月銷量超過7千輛,二者市場增長都呈現穩步提升。

縱觀蔚小理造車歷程,它們都有過在美國IPO解決資金難題,然後在國內找工廠代加工解決量產問題的經歷。而在實現一定交付量後,它們也變得實力雄厚,如今或是自己建廠或是收購別人工廠,已然躋身於傳統造車企業慣用的模式中。

不過這也說明它們在造車上,從最早的PTT造車到實業造車的成功上岸。針對華為、小米、富士康等新面孔加入,以蔚小理現在的實力完全無懼,甚至可以結合這些跨界造車的品牌,聯合搞些技術升級。

二線造車再走蔚來模式 謀求IPO真急

相比蔚來、小鵬、理想增長的產能和交付量,位於二線的造車新勢力中的哪吒、零跑、威馬等品牌,儘管實現一些量產和交付,但在資金方面仍有缺口,因此對於它們而言,在哪裡實現IPO才是當前重中之重。

說白了,造車是一項非常燒錢的項目。因為融資受阻,很多風光一時的造車新勢力車企,紛紛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而哪吒、零跑、威馬,跟它們相比算是比較幸運地實現市場銷售。今年9月哪吒銷售7699輛、威馬銷量為5005輛,零跑交付新車4095輛。實現一部分交付,要想提升,資金投入就是一隻攔路虎。

對於造車花錢,蔚來CEO李斌曾表示「踏足造車業至少需要準備200億資金」。在這方面,蔚來也開了一個好頭。如今已經上市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市值均已破百億美元。而對於哪吒、零跑、威馬來說,如果實現IPO那就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上的燃眉之急。

然而融資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哪吒、零跑、威馬儘管經過前期多輪融資後,也實現量產與交付。但當前市場回報不足以支撐企業持續發展,所以解決當前資金問題仍是當務之急的問題。

據了解,在今年科創板IPO遇阻後,威馬正在考慮其它IPO途徑,不排除美股或港股上市。同時,零跑汽車正在考慮赴港IPO事宜,募集資金至少10億美元。此外,哪吒汽車原本預備2021年衝刺IPO,目前來說這個目標可能將無法實現,那就把希望放在明年吧。

三四線品牌處境不妙 跨界造車加速洗牌

相對於造車新勢力一線及二線品牌,還有一些品牌雖然進軍造車事業時間不短,但目前為止毫無建樹。其中以賈躍亭FF(法拉第未來)為代表。

說實話,在造車路上的賈躍亭前期條件和時機並不比蔚來李斌差,但是造化弄人,到現在為止法拉第未來還停留在講故事中。而賈躍亭出走美國到現在已過4年有餘,行業里除了時不時出現一兩條關於賈躍亭與法拉第未來的傳聞外,關於造車的實質進展幾乎沒有。

今年10月13日,中國庭審網顯示,賈躍亭、FF(法拉第未來)又陷入「英大資管」的借款合同糾紛中。加上這起司法糾紛,賈躍亭本人已陷入96起訴訟案件。身陷囹圄的賈躍亭這時還能有心思關心造車事業嗎?

另外,關於恆大造車也是近期一大焦點。相比去年恆大進軍造車產業,港股市值很快就超過6000億港元的意氣風發,今年的恆大就顯得暗淡。一是恆馳汽車至今沒有實現量產交付,二是恆大集團今年以來到處出售相關資產,比如最近恆大在瑞典的電動車子公司也忙著找新東家,種種跡象表明恆大造車受阻,前景不容樂觀。

如今,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紅火,成功吸引到華為、小米、富士康等眾多企業的跨界加入。這些實力與技術雄厚的企業,很容易佔據核心競爭高地。除了與蔚來、小鵬、理想等品牌一爭高低外,對於二線三線造車新勢力品牌來說,這些新面孔的加入恐怕未來不妙。

華為和小米將從手機製造商變身造車企業,可以說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同時不缺創新模式,真是太適合這個角色了。

而對於大多數造車新勢力車企來說,這些重量級的對手加入,在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輸入技術的同時,對當前混戰的車市也是一種洗牌。所以,一些,目前還沒有量產的造車新勢力品牌要注意了,再不抓緊實現量產和交付,恐怕以後就沒有多少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