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們逐漸認識到,家——承載生活的歸宿、社區——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有多麼重要。
安東·西比克,這位同濟大學榮譽教授、著名設計師,或許是在上海對家、對社區最別有感悟、深有體會的「老外」。
多年來,他一直提倡並身體力行,讓人們更多地關注家與社區,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並嘗試改變。
這是一段社交媒體上很火的視頻:
在上海楊浦區鞍山五村,一位60多歲的老外騎著共享單車優哉游哉地在社區里兜圈,手裡端著一杯咖啡,還友好地和人們聊天。若有慕名者前來,他還會帶他們參觀自己34平方米的公寓。
難以想像,這個看似普通的老外,竟是世界級設計大師安東·西比克。一個義大利頂尖設計師不遠萬里,「紮根」於上世紀50年代始建的工人新村,並「蝸居」在一個有著50年房齡的老公房裡——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
從他的上海小房子出發,安東·西比克為我們講述了他與上海的故事。
安東·西比克,1955年出生於義大利維琴察市斯基奧鎮。著名設計師,孟菲斯設計小組的創始成員,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端外國專家。現任上海同濟大學榮譽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榮譽教授。
「他的笑和家裡的五彩斑斕相得益彰」
安東·西比克教授直言:「我的公寓可能是近年來在中國被宣傳最多的房子之一,你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看到它。」
的確,這間34平方米的小房子最早出現在設計雜誌上,之後逐漸「出圈」,頻頻露面,被很多人稱為「夢想中的房子」。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它的影響力。
然而,當你真正踏入這裡,你仍然會很難相信,一個房子里可以有這麼豐富、大膽的色彩、紋理和藝術品。
西比克用綠玉色、明黃色、正紅色決定了整個公寓的基調,這些顏色也從牆面上延展下來,燈具和擺設與此呼應,甚至水果和鮮花都成熟得恰到好處——紅色的蘋果與金黃的菠蘿。
公寓內部有一間盡端帶有大窗戶的客廳兼餐廳兼卧室,房間後面有一個小廚房和浴室。也許是受到小區里公共健身器材的啟發,西比克在房間正中央釘了一個木架,作為鍛煉身體的好幫手。
室內的物件不少都出自西比克自己的設計,比如,地毯上甜甜圈形狀的小木凳由他一手打造;明黃色的書桌是他來中國後設計的樣品;牆洞里擺放的彩色器皿套組是他為自己先後擔任藝術總監、創意與文化顧問的品牌而作。
透過百葉窗,氤氳的光線透進來。西比克創造的小型景觀物件出現在各個角落,整間公寓成為一個自足的世界。
67歲的安東·西比克獨居於此。當被問到每天的作息時,西比克提到了必不可少的「晨間訓練」——每個早晨,都會將家裡整理一遍。這很有開啟新的一天的儀式感:「不是出於自律,也不是強迫症,而是出於愛。」
西比克很愛笑,採訪中,他明媚的笑意總是從眉頭眼底里溢出來,和家裡的五彩斑斕相得益彰。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只屬於內心擁有真正的快樂、滿足的人。
西比克認為,一個人的家就體現著他的生活態度,被美環繞,自然更能享受美。正如義大利《Living》雜誌這樣評價他:「美這種天性深植在他的遺傳因子當中,所以設計出來的居住空間,既合乎人性,又賞心悅目。」
「這間屋子裡,他最喜歡的是「舊」」
在西比克的家裡,到處都有出人意料的驚喜。
地面鋪著可循環使用的實木地板,是由反覆使用的木料打造而成的;餐桌上的擺件,都是他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戰利品」;他還給從網上選購的小竹椅和小竹凳穿上了手工縫製的義大利軟墊。軟墊出自妻子的工作室「nothingnew.it」的貼心定製——用回收的舊麻織物著色而成。
西比克說:「事物都有各自的屬性,設計應當是發現而不是改變。」 在他看來,自然美在室內設計中應該得到重視和應用。比如,木材的紋理是天然的、純樸的,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木材的肌理和紋路也就形成了一種美。
也正因為此,當問到他最喜歡這個房間哪一處時,西比克的回答是:「我最喜歡這裡的『舊』。」
設計師的經歷讓西比克發現,每個地方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品。前一陣子,他特意走訪了大理石產地福建南安,發現60%—70%的原材料都被廢棄,「這是很大的浪費」。同樣的現象也存在於景德鎮,陶瓷的報廢率也相當高。
在西比克的設計作品中,如何使用舊材料是一大特色。西比克認為,如何利用這些現成材料,將它們「變廢為寶」,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是設計師和建築師應該關注的焦點。「它們中有好多材料都可以被重複利用,應該把這些廢棄物集中起來,形成舊料市場,讓設計師從中挑選,如此來減少新的砍伐與開採。對於設計師來說,我們需要萌發出更多更好的創意,讓舊物新生,同時讓這些作品盡量精美一些,來減少消費者的丟棄行為。」
他想建立一種平衡,一種自然和科技之間的平衡,並將其作為設計生產和再生的力量。
「一種獨特的真實感,一種緊密的社區感」
34平方米的房子,會覺得小嗎?問題脫口而出。
西比克這樣回答:「我可以住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只要周圍滿足生活所需,社區就是我的客廳。」
不同於很多外國人喜歡新天地、老洋房,西比克很喜歡老小區,他覺得這才是大多數上海人生活的地方。在西比克眼裡,完善的社區服務和熱絡的鄰里生活使上海與眾不同,使這個當年只背著一個背包來到異鄉的外國設計師,看到了多元文化下溫馨的煙火氣。
西比克只要在小區里逛一逛,就會碰到不少他的老熟人,迎面走來的很多人也都會自然地和他打招呼。他有很多朋友,比如樓下洗衣店的老闆張直平,西比克現在住的房子就是張直平幫忙介紹的,為了表示感謝,西比克也幫洗衣店重新設計了招牌;比如,小區里的修理工,「我們之間完全靠翻譯App溝通,每次見到我他都會露出一個大大的笑臉」;比如,社區里的保安,他覺得西比克身體強健,總想約他一起健身。
西比克覺得他和小區里的人有一種情感的連接,他想更了解住在這裡的人們,也讓大家更了解他。所以,他喜歡坐在與他的工作室連通的咖啡店外,與過往鄰里分享彼此的故事。
西比克在NICE2035社區門前(攝影 Yuxin Zhang)
當光顧只有一面鏡子和一張凳子的社區理髮店,當感受小區里幼兒園放學時的歡笑與熱鬧,當近距離體驗上海市民的生活點滴,「你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在一個有著兩千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這裡的故事代表著上海的另一面」。
西比克毫不掩飾對上海的喜歡與尊重:「我在這裡找到了一種獨特的真實感,是一種緊密的社區感。很多人能設計出空間,卻設計不出生活。」他在全世界有三個家,洛杉磯、米蘭、上海各一個,而上海這個是他最喜歡的。
「社區能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愛的能力」
在鞍山五村裡,不只有西比克的小公寓,還有個神奇的地方——西比克參與設計的「好公社」。
這裡很新潮:通過空間區隔,西比克將「好公社」變成了一個彙集共享辦公區、咖啡店、共享廚房、共創客廳、藝術長廊等多種功能,可以滿足不同社群互動需求的「百寶盒」。這個充滿創意的空間卻又意外地融進了老社區:它使用了大量暖色、粗獷的材質和肌理,安裝了吸音牆和隔音窗門,最大程度不打擾附近居民的恬靜生活。
這個新空間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碰撞出了人氣和新意,西比克與上海老社區的「化學反應」也就這樣發生了。
這是西比克第一次直接生活在自己的項目里,「鞍山五村的改造和共創——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在他的設想中,社區和社區的空間被看作家的延伸,老舊社區能夠不通過大拆大建而得到重生。同時,也讓「老社區里藏龍卧虎的居民和大隱隱於市的創意人士在這裡釋放想法和能量,用自己的能力活化社區」。
曾經,小區里的居民,擅長設計的,會周末在這裡辦工作坊,帶大家一起創作有趣的作品;擅長廚藝的,會在這裡做實驗性的菜品研發。有位住在附近的工程師甚至辭掉工作,投入植物性飲食的烹飪創業嘗試。尋豆師Louis在這裡開出了人生中第一個咖啡館。大爺大媽們買完菜,也會過來點一杯拿鐵帶回家。
而在疫情封控期間,鄰里之間的愛也從未消失。如今,這樣的煙火氣正在恢復,也將延續。
當然,困難也依舊存在。比如,公社曾提出塗鴉牆的建議,卻遭到居民抱怨,西比克立即叫停:「居民們無法接受,就說明根本不適合這裡。」此外,西比克也為社區設計了獨特的雕塑作品,但其中那個豎長的筒型總會被當作垃圾桶。
然而,在「好公社」社長陸洲看來,社區的樣子正在逐漸清晰。如果城市更新以及社區改造能給這些「老破小」帶來全新的生命,而成為城市創新的前端,那麼將會為一座城市增加更多創新的動力。
站在「好公社」門前,西比克描繪了他心中理想的未來社區:「也許它就是能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愛的能力的樣子吧。」
「居民的生活是一座城市的根本」
說起西比克,陸洲對他的評價出人意料——「未成熟」:「雖然他60多歲了,但心態非常年輕,可能只有16歲吧。他有一顆求知冒險的心,為了創作,願意嘗試很多新的東西。」
「未成熟」通常不會被認為是一個正面積極的特質。然而,在設計中,始終「未成熟」的精神中所帶有的開放性和樂觀性可以被看作是難能可貴的品質。西比克正是這樣一個擁有年輕人般的不懈熱情,並在職業生涯中葆有尚未成熟的廣泛視野的人。
對於了解設計的人來說,「孟菲斯派」並不陌生,他們積極從波普藝術、非洲藝術、拉美藝術中尋求靈感,作品形式怪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常常出人意料。「孟菲斯派」也是西比克身上的一個標籤,他是孟菲斯小組創始成員,他的公寓即是印證。
然而,西比克並不熱衷於繼續靠孟菲斯的往事生活,而是把它看作是過去,並決心專註於未來。
他總是隨時隨地打開自己接收靈感的天線,妙手生花。即使是在菜場這樣看似最沒有新意可言的場景中——挑挑揀揀許久,最終在攤位老闆蓋在布下的籃子里,尋尋覓覓到自己「心儀」的一塊生薑,「姿態最奇特的那一塊」。
他也一直在創造奇蹟和製造流行:在各個領域工作,創作了無數的設計和研究作品,從不局限於單一學科。他的許多項目和研究作品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其中,有關於人們在環境中創造關係的研究——「微觀現實」;有挑戰現有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重新思考幸福」;還有不少公共空間中藝術裝置的再設計,為生活帶來了一抹抹亮色。
2003年,因為一個設計項目,西比克首次來到上海,當年即與同濟大學師生在米蘭設計周合作推出「上海:義大利製造」主題展。項目合作期間,他如候鳥般頻繁往來於威尼斯和上海。
2019年,他接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的合作邀請——婁永琪是西比克的老朋友,兩人有著一樣的研究志趣。這次,婁永琪邀請西比克到上海參與主題研究「城市更新與城郊新型社區構建」。西比克欣然接受邀約,直接搬來上海:「我決定,就駐紮這裡了。」
自從西比克定居在中國,他所從事的項目也變得更加多元。
比如,他準備為上海設計100個新地鐵站。因為,創造居民日常出行、活動與互動的場所,應是一座城市之所以被稱之為城市的根本。在西比克看來,城市公共空間營造的重要性,遠遠勝過象徵城市繁榮的高樓大廈。他想讓這些大多位於郊區的新地鐵站,給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
他倡導城市進入鄉村,鄉村進入城市。在他的設計下,在崇明,一個4平方公里、能容納8000個居民的農業園區正在創建中。西比克的設計保留了農業用地並為居民提供大片綠色空間。在他看來,這個項目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這個全新的社區里設計共享服務中心,開展新的活動,創造出與整個地區相協調的新的鄰里關係。「這並非入侵農村,而是想像一種生活模式,讓自然成為日常體驗的一部分。」
「美與奢侈無關,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田」
上觀新聞:2019年,您決定在上海定居,為什麼這裡的生活如此吸引您?
安東·西比克:其實很多人都問過我,為什麼中國這麼吸引我?我覺得中國處在上升的階段,這裡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看見未來的樣子。而這裡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好奇心,對新的事物有嚮往,對舊的事物有情懷。
我到了60歲的時候,就想過更豐富的人生,想在最有意義的地方度過餘生。我之前在美國和歐洲都住過,但我覺得那些地方已經不再讓我心動了。
而作為一名設計領域的從業者,我親眼看見了西方設計業的發展軌跡。自20世紀中葉開始,現代設計一路從丹麥、義大利的輝煌,演變到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國的興盛。從歷史規律中,我們看到了模式的相似性。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新一代設計力量的成長,越來越多普通中國人擁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雖然中國設計還沒有到一提起就令人發出「哇,中國設計」的程度,但只要更多地將自己的文化進行售賣,「中國設計」的時代肯定會來臨。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時刻,我對自己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而倍感欣喜。
上觀新聞:我們看到,您的很多設計作品裡,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安東·西比克:我對居住的環境比較挑剔,無論我在哪裡,我都想依照我的喜好打造住處。我現在的家只有34平方米,這是一種非常簡約的生活,但真的是我這輩子住過的最好的地方。我覺得這是一次實踐,如何用最少的錢做出高品質的設計。
我對於文化有我自己的想法。如今,我也在逐漸吸收中國的文化,或許我小房子里的風格會變得越來越中式。但我相信真實的東西,追求的是一種自我的表達方式,而不是為了融入這裡,毫無靈魂地去追求中式的東西。
上觀新聞:您十分注重設計與人、生活之間的聯繫,因而,「以人為本」也是您產品、室內和建築設計中不可或缺的準則之一。您希望一個空間與身處其中的人之間建立怎樣的互動關係和情感聯結?
安東·西比克:設計應該充滿活力,生動活潑,令人賞心悅目,同時從精神層面,而不是僅從功能性上改善人們的生活。無論是長者還是幼童,人們喜歡它、熱愛它,因為它擁有靈魂,能帶給人以美好的感覺。我希望它能傳遞出一種信號: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它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真正好的居家空間,必須是生活和生命的載體,而非炫耀和顯擺的工具。這一點也是我特別想要強調的。
無論屋舍大小,只要有心,你就能獲得這份更「接地氣」並且貼近生活的美學。美擁有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交響樂的波瀾壯闊,也可以是奏鳴曲的輕緩曼妙。美與奢侈無關,也不是精英人群的專屬,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田,孕育出不同的詩意人生。
上觀新聞:有人評價您始終「未成熟」,您自己同意嗎?
安東·西比克: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市場化打破了原先的狀態。「真誠」「試驗性」的設計思考和對於生活的純粹熱愛逐漸被「經濟利益」和「市場價值」所取代。因此,我常常告誡自己,要始終保持那份原始的熱忱,不要害怕承擔風險,不要害怕犯錯。恰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曾經說的:「一個出色的科學家,99%的時間都時刻面臨著失敗的風險。如果你從未經歷這一時刻,只能說明你做的事太簡單了。」
而更重要的是永遠不要成為專家,要成為富有想像力的改革者,對世界的複雜性以及面對的問題保持一種純真。面對所有問題,皆應如此。
欄目主編:龔丹韻
來源:作者: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