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三德意志帝國的由來。
所謂德意志第三帝國,即1933年-1945年納粹德國執政時期德國的非正式名字,其他非正式稱呼還有納粹德國、法西斯德國等。
納粹德國官方名字上先後經歷了兩個時期,一個是1943年之前的德意志國,一個是1943年後的大德意志。隨著德國戰敗,納粹倒台,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也結束了。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這一稱呼比喻納粹統治下的德國。其認為這一時期的德國是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普法戰爭後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的繼承人,故稱他建立的「新德國」為第三帝國。1939年7月10日,其正式廢棄使用「第三帝國」的稱呼。
註:德意志第三帝國也是當時以及後來一部分社會學者以前面的德意志民族所建立的兩個國家引申而來並加以區分的概念。
下邊簡單介紹一下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起源、發展、結束。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建立者是阿道夫•希特勒,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二戰給世界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給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尤其在歐亞地區,可謂生靈塗炭、經濟凋敝。
(一)歷史背景
納粹德國的興起首先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說起。
1、隨著一戰的結束,1919年西方列強簽訂《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制裁尤其深刻,其將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瓜分,並嚴格限制德國的軍隊和軍事力量發展,經濟上則分割了德國的重要工業礦產資源地區。
2、條約使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3、其還要求德國進行戰爭賠款,以對協約國進行賠償。並以貸款的方式參與到德國的經濟恢復建設中,藉以進一步掌控德國的經濟發展。
4、這次會議把德國和奧匈帝國排除在外,導致德國在戰後不承認其條約的內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德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德國的社會矛盾從內部矛盾轉為一致對外,民粹主義趁勢崛起。
5、僅就戰爭賠款一項,德國直到2010年才將一戰的戰爭賠款全部償還完畢。可想而知所謂的巴黎和會,其對德國的制裁有多嚴重,而正式由於《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嚴厲制裁導致了德國走向軍國主義並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6、其中在1922年4月16日,由於當時的蘇俄政權剛剛建立,需要得到更多的國際社會認可,以恢復和發展本國經濟,而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敵視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政權,在此背景下,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和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這也是當初納粹德國發動戰爭初期時蘇聯視而不見的原因之一。
7、《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小的共和國,加之沙俄政府被蘇維埃政權推翻,而蘇俄陷入內戰和外交孤立,德國實際上在兩個方向上已經失去了能制約它崛起的重要外部力量,另一方面英國隔海與歐洲大陸相望,法國則沾沾自喜,為德國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更好的政治環境。
(二)建立、發展與結束
1、1929年以資本主義國家為開始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也即全球性金融危機。各國民粹主義覺醒,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主,以期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其特點就是軍國主義思想泛濫,並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2、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德國民粹勢力獲得快速發展,其軍事實力也得到進一步恢復和加強。
3、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其當著世人的面撕毀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4、1936年2月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3月德國與奧地利合併;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5、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6、1945年4月,蘇聯軍隊攻入柏林,30日希特勒自殺,5月23日納粹德國鄧尼茨政府解散,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滅亡。
(三)影響及範圍
1、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發展建立在民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上,以軍事對外發展為主要方向,其對歐洲和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的一次戰爭的發起者。
2、德意志第三帝國在鼎盛時期疆域西至法國,東至蘇聯境內(靠近莫斯科),北至挪威,南至希臘、高加索地區,還曾經一度佔領了北非大部分地區,其佔領或控制區域即法西斯傀儡政權範圍區域達600萬平方公里左右。
3、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建立是西方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並向帝國主義過渡,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強國的競爭,以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本利益再分配,這一時期的民粹主義和壟斷資本帝國主義是發展的特徵。
下邊我們介紹一下德意志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存在時間大概如下:
(一)神聖羅馬帝國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從公元962年-1806年,算是三個帝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了。
(二)德意志帝國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其從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開始,即1871年至1918年的一戰結束,隨著德國戰敗而倒台,其前身為普魯士王國,後繼者為魏瑪共和國。
一、德意志第一帝國
(一)歷史背景
1、德意志第一帝國即歐洲歷史上有名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時期。
2、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其實與羅馬沒有太大關係,只不過由於羅馬帝國對歐洲政治、文化的巨大影響,後世歐洲人均以羅馬帝國為其文明的開端,並以作為羅馬帝國的傳承者而榮。
⭕️加之當時的天主教中心在羅馬,歐洲歷任皇帝加冕均在此。
3、說起來,西羅馬帝國就是滅亡於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人祖先,其後日耳曼人在歐洲建立大大小小的國家,並隨著時間發展而逐漸在羅馬文化影響下開始信仰基督教。其後日耳曼人建立法蘭克王國,並在查理曼大帝時期發展成基本統一歐洲中西部的強大的法蘭克帝國。
4、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即東、中、西法蘭克,其三者成為後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的雛形。
5、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駕崩無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其就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
(二)建立、發展及結束
1、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
2、公元962年至1806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時期,其領土涵蓋西歐和中歐,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義大利北部、勃艮第和弗里西亞(今低地國家)。
3、神聖羅馬帝國在建立初期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國家,到了12世紀的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並加上「神聖」二字。
4、1273年魯道夫一世以聯姻的方式幫助哈布斯堡家族逐漸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權。在帝國中後期,哈布斯堡王朝長期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長達400年之久,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的實際上的首都。
5、後期神聖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弱,其演變為由數百個更小的諸侯國所組成的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皇帝則由七大選帝侯推選。
6、這一時期的帝國主導者是奧地利,直到1806年,在拿破崙·波拿巴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從此滅亡。
(三)影響及範圍
1、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志民族地區向封建統治的中央集權和成熟階段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歐洲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並開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其後期歐洲地區的資產階級萌芽,並發展迅速,後期英國和荷蘭相繼建立資產階級制度,大航海時代開啟,殖民帝國和貿易發展迅速。
2、而這一時期後期的奧地利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開始被歐洲其他強國超越,長期的動蕩和不統一,造成民族主義覺醒,加上資產階級發展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家支持下的對海外的殖民掠奪,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普魯士王國為首的資本主義與民粹主義結合的勢力、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封建傳統貴族的多民族勢力。
3、經過多次爭奪,以及普奧七周戰爭,普魯士最終統一德意志,建立以純粹德意志民族為首的德意志國家,奧地利被排除在外,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統治結束。
4、神聖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
二、德意志第二帝國
(一)歷史背景
1、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個二元君主制聯邦制國家,又稱德意志帝國,其是霍亨索倫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德意志國也成為了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號。
2、在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體之後,德意志民族經歷了在法國控制下的萊茵聯盟時代、拿破崙倒台後的維也納會議上確立的德意志邦聯時代。
3、德意志邦聯是一個比之神聖羅馬帝國更加鬆散的聯邦,在這一時期,普魯士王國迅速崛起,並與奧地利開始爭奪德意志民族的主導權,在此之前的德意志國家基本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王朝為首的奧地利在主導,從神聖羅馬帝國的13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被排除出新建立的德意志國家。
⭕️因此哈布斯堡王朝也成為歐洲最長的封建統治朝代,甚至其一直統治奧地利到1918年的奧匈帝國分裂後才退出政治舞台。
4、1864年到1870年間,普魯士王國先後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完成德意志統一。
(二)建立、發展及結束
1、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南德意志邦國都被普魯士納入北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改稱德意志帝國,在此之前的德意志中間派也被北德意志邦聯納入。
2、隨著德意志的崛起,帝國主義內部的殖民地爭奪和利益分配問題越來越激烈,德意志作為新興強國而沒有得到更多的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其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同盟,並以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索,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3、1918年末,由於戰爭失敗導致的德國內部社會矛盾激化,在一戰結束前夕,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11月9日,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結束。
(三)影響及範圍
1、德意志第二帝國最大的貢獻是其結束了德意志民族長久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雖然奧地利被排除在外,但在其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的主導下,以毛奇為軍事統帥,德意志民族不僅沒有衰弱,反而迅速崛起,無論是工業還是軍事實力都發展迅速,並一舉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上的新的強國,至今仍保持著其民族的強大影響力。
2、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個聯邦制國家,其由22個州、3個自由市和1個直轄區組成。霍亨索倫家族的普魯士國王擁有德意志皇帝的稱號,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也是帝國首相。
3、以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統帥毛奇為中心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了德國在此之前所沒有的一種政治文化,即民粹主義的政治文化,其是德國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加之藉助普魯士王國崛起的容克貴族階層的軍事文化思想發展,這些也是導致德國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根源。
4、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疆域包括現在波蘭領土的西部、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還有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盧森堡、丹麥南部和比利時的一部分,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左右,加上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一戰前夕達到320萬平方公里左右。
5、這一時期是德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封建統治逐漸沒落的階段。
總結
1、德意志第一帝國屬於封建統治初期發展和走向成熟的階段,其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也歐洲經歷黑暗的中世紀向近代文明過渡的時期。其以近代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為特徵,並伴隨著帶「大航海」而開啟資本主義殖民時代。這一階段的後期歐洲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迅速,並開始走向世界政治舞台中央,發展並引領世界。
2、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屬於典型的資本主義發展走向成熟,封建統治走向沒落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科技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一戰是最主要的特徵,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3、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世界文明進入現代發展階段,其中俄國的十月革命是現代文明的開端標誌,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發展迅速,並在世界範圍內競爭激烈,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並走向歷史政治舞台,美國開始崛起,並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納粹及極端民族主義覺醒,爆發了世界有史以來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大、造成損失最重、死亡人口最多的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
4、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輪流主導了德意志民族和國家的發展,而最後的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建立者希特勒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的因河畔布勞瑙,這裡也是奧地利的城市,奧地利人經過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導權的失敗後,又重新主導和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可以說是很有趣的事情。
以上就是關於德意志民族第一帝國、第二帝國以及第三帝國的介紹。
謝謝品鑒!
感謝轉載分享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