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友對兩個問題表示好奇,即一旦中美爆發戰爭,美國航母群能堅持多久?解放軍還有秘密武器嗎?
在這個超視距作戰的時代,無論是戰機、艦艇還是發射車,其火力投送手段都是導彈,因此需要介紹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以回答第一個問題。而若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則需要介紹我軍目前最新銳的裝備。
接下來,筆者將就這兩點分別進行介紹,對這兩個問題做出解答。
一、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
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大致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是由艦載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戰鬥機等組成的艦載機防空網,第二層是由水面艦艇負責的艦隊防空網,兩層防空網都兼具軟殺傷和硬殺傷手段,具備較強的防空反導能力。
1、艦載機防空網
目前,美國現役的艦載戰鬥機主要分為F-18系列和F35C,F-18系列的作戰半徑均為800km左右,而F35C的作戰半徑更據稱能夠達到1100km左右,這樣的作戰半徑能夠保證其在艦載預警機的支撐下完成遠距離預警攔截乃至打擊任務。
作為對比,我軍能在陸基、艦基、空基平台發射的鷹擊-12的射程為低空200km高空400km左右,能在艦基、潛基平台發射的鷹擊-18的極限射程為600km左右。可見,我軍現役反艦巡航導彈的射程普遍小於美國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除了搭載鷹擊-18潛射型的潛艇的隱蔽性較高以外,我軍其他反艦巡航導彈發射平台的隱蔽性普遍不太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現役AGM-158C LRASM的射程僅在500km左右,如果美國艦載機想要對我國艦艇進行打擊,就必須冒險前出到我軍執行空中戰鬥巡邏的殲-15艦載機的射程之內,所以美國艦載機打擊我軍艦艇的能力實際上並不突出,比較突出的是攔截我軍發射的巡航導彈。
在艦載預警機的加持下,艦載機憑藉自身雷達對來襲反艦巡航導彈進行的下視下射,實際上能夠保持較高的攔截率,但由於我國鷹擊-18導彈重達300kg的裝藥量,僅命中一枚就足以讓大型艦艇失去作戰能力,如果直接命中航母甲板則能讓航母戰鬥群失去艦載機優勢。
因此美國雖然能夠對我國反艦巡航導彈保持較高的攔截率,但容錯率卻極低,不能承受哪怕一枚反艦巡航導彈命中航母甲板的風險。而至於反艦彈道導彈,則不是這些艦載機能夠攔截的了,必須要讓軍艦來實施反導任務。
2、艦隊防空網之提康加德羅
目前美國海軍的反導主力艦艇分為「兩類三型」,即22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2艘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70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由於只有配備宙斯盾基線9(Aegis baseline 9)版本等軟硬體,才具備發射標準-3反導攔截彈的能力,所以這94艘艦艇中只有約1/3能夠執行反導任務。
而在我國近海與我軍作戰時,由於妥善率等原因,美國能夠調動的反導主力艦艇只有這1/3中的一小部分,這將大大降低其實際反導能力,接下來將陸續對這三型艦艇攔截我國反艦彈道導彈的能力進行分析,以論證美國航母戰鬥群在戰時的生存性和作戰能力。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起初計劃建造30艘,但實際只生產了27 艘,目前仍有22艘處於服役狀態。自其首艦提康德羅加號(CG-47)於1983年1月建成併入列服役後,前五艘(CG-47至CG-51)均僅裝備傳統的Mk 26雙懸臂式導彈發射器,只能攜帶68枚導彈且無法發射戰斧巡航導彈,這使得它們作戰能力有限,因此均已在2004年至2006年間退出現役。
1986至1993 年,從六號艦碉堡山號(CG-52)起的22艘提康德羅加級先後入列服役,均加裝了2組Mk41 Mod0垂直發射系統(VLS),每組Mk 41可裝載61枚導彈,總計122枚導彈,可發射包括戰斧巡航導彈在內的多型導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提康德羅加級沿用了斯普魯恩斯級的艦體設計,但其卻是美國海軍首批安裝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水面艦艇,在該系統的四面AN/SPY-1相控陣雷達(CG-52至CG-58為SPY-1A,CG-59至CG-73為SPY-1B)的加持下,該型艦能對300km內的1000個空中和水上目標進行自動搜索與跟蹤,並能讓艦載防空導彈在短時間內鎖定多個目標,同時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打擊。
在2000至2001年間,從六號艦碉堡山號(CG-52)起的22艘提康德羅加級中的一部分進行了升級,宙斯盾系統也逐步升級到基線9版本,這一時期的提康德羅加級開始整合標準-3反導攔截彈,具備一定的反導能力。
在2001至2013 年間,提康德羅加級使用標準-3反導攔截彈完成了30次攔截中程彈道導彈試驗,其中24次成功,攔截成功率為 80%。但根據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報告來看,如果將摧毀來襲彈頭作為判斷攔截成功與否的標準,那麼標準-3反導攔截彈成功率僅為20%,可見標準-3反導攔截彈或許只是讓目標偏離落點,但並未徹底摧毀來襲彈頭。
當然,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艦體畢竟已經顯示疲態,其反導能力並非十分突出,和噸位更小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拉不開太大差距,因此筆者將把提康德羅加級所搭載的多型反導攔截彈放在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章節一併敘述,接下來將對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進行分析。
3、艦隊防空網之朱姆沃爾特
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的設計始於21世紀,其最初的開發計劃名為DDX,延續了在2001年被國會砍掉一半預算的DD-21項目(21世紀驅逐艦)的諸多設計思路,在2005年進入細節設計和整合階段,提出了11個工程模組,分別是先進火炮、紅外線整體反潛作戰系統、斜角式船舷結構、自動滅火系統、全艦船艙周邊垂直發射系統、全電腦化環境、雙波段雷達、全電推進系統、全艦管線系統。
這些設計無疑是先進的,具有很強的試驗性,也是當時美國海軍「由海向陸」作戰思想的代表作,但很快美軍便發現其價格高昂且性價比過低,因此其計劃建造數量一再縮減,最初計劃建造32艘,緊接著數量縮減為24艘,再後來數量縮減至7艘,最後擬定的建造數量僅為3艘,代號分別為DDG-1000、DDG-1001與DDG-1002,其中DDG-1002仍未服役。
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配備了20組Mk 57垂直發射系統,每組有4個發射管,一共可裝80枚導彈,其中便有標準-3反導攔截彈。在其X波段的AN/SPY-3相控陣雷達和S波段相控陣雷達的加持下,具備一定的反導能力,但其反導能力卻僅和噸位比其更小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旗鼓相當,可以說朱姆沃爾特級的設計理念在設計之初是超前且符合實際的,但由於我軍海上力量的迅速崛起,這款主打近岸炮擊的導彈驅逐艦註定不再符合美軍的作戰需求。
目前最符合美軍作戰需求的驅逐艦,便是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
- 艦隊防空網之阿利·伯克
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目前建造並服役了70艘,下水了3艘,還有9艘在建造中,7艘在計劃中,是目前美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大型主力水面艦艇。雖然該型艦艇噸位小於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但其最新型號卻同樣裝備有比較先進的電子系統及導彈武器系統,戰鬥力不亞於提康德羅加級。
該型驅逐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建造一種成本僅為提康德羅加級的2/3,能力卻達到提康德羅加級的 3/4 的艦艇。為此,美國在阿利·伯克級的最初型號(Flight I/II構型)上同樣安裝了此前按照於Mk 41垂直發射系統(VLS),可發射SM-2 MR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但其艦艏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只安裝了4組各8枚的發射模塊,相比起提康德羅加級的8組各8枚的發射模塊,其垂直發射口數量減少了32個,即也由提康德羅加級的122具減至90具。
當然,在後續的Flight IIA/III構型中,垂直發射口數量得到了增加,從前29後61共90個增加到了前32後64共96個,這是由於其取消了撤除原本首尾各一的再裝填模塊,增加了6個實際可用的發射管數。
Flight I阿利·伯克級採用較輕且較先進的四面SPY-1D平面陣列雷達,Flight II/IIA阿利·伯克級改用四面SPY-1D(V)平面陣列雷達(從DDG-118起增加了AN/SPQ-9B/X波段追蹤雷達,從DDG-125起將SPQ-9B和AMDR-S雷達由同一控制器控制),但由於沒能將標準-2和海麻雀的火控系統集成到該型雷達上,即便是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也仍安裝了三台AN/SPG-62照射雷達,其桅杆不夠集成化。
阿利·伯克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91年入列服役,Flight I型共建造 21 艘,舷號DDG51至DDG-71。首批進行持續3年改造升級的 Flight II型共建造7艘,舷號DDG-72至DDG-78。第二批進行持續22年(1994—2016)改造升級的Flight IIA型共建造56艘,舷號DDG-79至DDG-127。
第三批升級的Flight III型於2016 年啟動,計劃將其宙斯盾系統在現在的ACB12/基線9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升級,並改用最新型的SPY-1和SPQ-9B雷達,其首艦泰德·史蒂文斯號於2021年6月28日動工,至今仍未下水。
所有阿利·伯克級導彈均能搭載最低射高100km的中段反導攔截彈標準-3(分為Ⅰ型、ⅠA型、ⅠB型、ⅡA型、ⅡB型)、最大射高33km的標準-6和最大射高24km的標準-2,這三款導彈共同組成了阿利·伯克級導彈反導能力。
標準-3Ⅰ型、ⅠA型分別為測試型和初始型,具備較強反導能力的是ⅠB型、ⅡA型、ⅡB型,這三型都採用三級助推火箭攜帶動能撞擊攔截器的設計,其中第一級均有矢量噴管,第二級均為燃料充足,第三級都是雙脈衝,攔截器都有側推直接力控制,成為了美國海基中段攔截體系的盾牌。
而至於標準-6和標準-2,其實師出同門,標準-6的彈體與標準-2相同,只是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部分性能。兩者均採用了二級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均都具備矢量推力,共同組成海基末端攔截體系。
2.我國導彈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突防能力
我國空軍航空兵有48個戰鬥機旅和7個轟炸機團2個轟炸機旅,海軍航空兵有6個戰鬥機旅和2個轟炸機團,三代機及三代半機(中國標準)戰鬥機數量超過千架,四代機(中國標準)數量也剛剛突破百架,中型轟炸機數量更是達到了近兩百架。
作為對比,來到我國近海的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能攜帶的固定翼戰機只有44-48架F/A-18系戰鬥攻擊機、5架EA-18G電子戰飛機、5架E-2C/D預警機,其種類、質量、數量都完全無法與我國龐大的岸基航空兵相提並論,相當於「單槍匹馬攻打一座城池」
除了航空兵以外,我國海軍岸艦導彈部隊還部署了大量岸基反艦巡航導彈,火箭軍部隊更是裝備了數量極其龐大的反艦彈道導彈,這些反艦彈道導彈是對美國航母戰鬥群最主要的打擊力量。
東風-21D和東風-26C這兩型反艦彈道導彈,均採用了雙錐體構型和空氣舵設計,具備了較高的升阻比,能夠採用軌跡不固定的錢學森彈道或桑格爾彈道進行突防,在美俄分別將LRHW和匕首這種非乘波體構型的彈道導彈劃入高超音速導彈範疇後,高超音速導彈的範圍得到了擴大,以這個標準來看,東風-21D和東風-26C無疑屬於高超音速導彈的範疇。
當然,涵蓋範圍擴大化後的高超音速導彈這個辭彙本身已經不再是先進的代名詞,那麼就讓我們就事論事,對這兩型導彈的突防能力進行分析吧。
目前所有的反導攔截系統,在面對東風-21D和東風-26C這些彈道軌跡不固定的高超音速導彈時,都會面臨彈道預測演算法與導引律無法滿足攔截需求、攔截彈性能不足這兩大問題,連軌跡都無法準確預測,攔截率便會大幅降低,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反艦彈道導彈具備較強的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突防能力。
可見,由於我國東風-21D和東風-26C這兩型反艦彈道導彈具備高超音速和非傳統彈道帶來的較高突防率,因此足以作為首批突擊火力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重要節點進行毀癱,使其喪失大部分作戰能力。緊接著,我國航空兵和艦艇力量將持續對航母戰鬥群實施多輪持續打擊,使其戰鬥力降至最低,直至被迫退出戰局。
現在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一旦中美爆發戰爭,美國航母群能堅持多久?筆者認為,開戰後美國航母戰鬥群所能堅持的時間,應為一周至兩周左右。這是由於戰爭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初期大概率還是發生在海上空中的試探性低烈度對抗,升級到需要使用反艦彈道導彈對航母進行打擊的高烈度戰爭需要一定的時間,應當以天為單位。
除此以外,對海偵察體系反覆查證同樣需要時間,從分析衛星圖像和水聲監聽信息等情報發現航母戰鬥群大致位置,到派出空中平台對航母戰鬥群進行進一步定位,再到反覆查證航母戰鬥群位置並持續跟蹤,乃至射擊諸元的計算等行動都需要時間。在這些行動中,除了分析衛星圖像和水聲監聽信息進行粗略定位一事能在戰前完成,其他行動均需要在戰時繼續進行,這同樣需要以天為單位的時間。
而在我國反艦彈道導彈成功命中美國航母戰鬥群重要節點後,美國航母戰鬥群也並不會馬上徹底失去作戰能力,而是在我國航空兵和艦艇力量對其完成持續「補刀」後才會難以為繼。
綜上所述,出於種種粗略推測,筆者認為一旦中美爆發戰爭,考慮到戰爭升級的過程和作戰的進程,美國航母群應該能夠堅持一周至兩周左右。當然,其最終還是會陷入難以為繼退出戰場的境地。
3.我軍目前最新銳的裝備
我軍的許多新銳裝備都尚處於傳聞階段,目前,僅有一款能被掛載於轟-6N機腹下的空射彈道導彈在河南內鄉被路人拍到並在網上曝光,據悉,這款導彈曾計劃由轟-6N掛載參與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其本身便具有準洲際的射程,能在轟炸機航程的加持下,讓我國空中力量的打擊範圍延伸到阿拉斯加。當然,它的代號目前不得而知,這款我軍目前最新銳的裝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