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井岡山茨坪賓館門口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在興奮地討論著一個話題:當年的「毛委員」回來看他們啦!
人群中有一位顫顫巍巍的老婦人,和周圍的人一樣,這位老婦人神情激動,眼含熱淚,嘴裡還不斷地念念有詞。
當毛主席走出大門時,一眼就看到了站在前排的老婦人,他急走幾步上前,握住老婦人的手,嘴裡叫著「袁嫂子」。
聽到毛主席仍然用當年的稱呼喊她,這位老婦人忍了好久的眼淚唰地流了下來。
這位被毛主席稱為袁嫂子的老婦人,正是當年在井岡山上,和毛主席並肩戰鬥過的袁文才烈士的遺孀謝梅香。
一聲熟悉的稱呼,把謝梅香的思緒又拉回了那個艱苦的歲月……
井岡山燃起星星之火
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進攻城市時,遭遇重大挫折,毛澤東及時改編戰略,部隊放棄攻打長沙城,轉而向井岡山地區轉移。
毛澤東之所以選擇井岡山,一是因為井岡山的崇山峻岭易守難攻,可以讓起義部隊得到休整和發展,並且國民黨在這一地區實力較弱。
其二,當時在井岡山附近,還活躍著兩支有我黨領導的農民武裝,這兩支隊伍的領頭人,就是袁文才和王佐。
9月30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對部隊進行改編,同時,派人給袁文才送了一封信。
信中,毛澤東表達了想要在井岡山下的寧岡縣一帶建立根據地的想法,他希望得到王佐和袁文才的支持與幫助。
當時隊伍里的某些人,因為嫌棄王、袁二人是綠林出身,建議乾脆吃掉這兩支武裝,讓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完全控制井岡山地區。
毛澤東堅決制止了這種想法。
10月3日,毛澤東帶著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古城,在那裡召開了一次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會上,他確定了在井岡山立足的決定,也確立了和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武裝合作的方針。
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崇山峻岭何其多,藏身其中的綠林好漢,其中也不乏英雄,應該盡量把他們爭取到革命的大家庭中來。
他的容人之量感動了袁文才,10月6日,在寧岡縣委書記龍超清的介紹下,毛澤東第一次會見了袁文才。
對於和毛澤東的會面,袁文才心中其實還是有點忐忑,怕他嫌棄自己的出身,但是見面之後,毛澤東不僅肯定了袁文才的反抗精神,還決定贈送給他100多支槍。
這一下袁文才心中的疑慮盡消,他當即表示歡迎毛澤東帶領隊伍進駐他的大本營,還當場贈送給工農革命軍1000塊大洋,立時就解決了工農革命軍的經費問題。
第二天,袁文才就組織自己的隊伍,和當地群眾一起夾道歡迎,把毛澤東和工農革命軍迎到了茅坪村。
為了解決隊伍的吃喝問題,袁文才還為工農革命軍籌集了一批布料和上萬斤糧食,並幫助工農革命軍建立了醫院等設施。
從此,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井岡山燃起來了!
綠林好漢成紅色將領
袁文才之所以打消疑慮後,就熱情歡迎工農紅軍進駐井岡山,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袁文才本名袁顯泉,字文才,小名選三,1898年出生在寧岡縣的馬源坑村,祖上在寧岡縣也小有名聲,他自己讀中學時因為父親病故才不得不休學回家。
因為不堪忍受當地豪紳謝冠南的氣壓,他奮起反抗,結果卻被當地官府通緝,家裡的房屋被燒、新婚妻子被霸佔,老母親也被殺害。
走投無路的袁文才,乾脆在1923年加入了當地綠林胡亞春的「馬刀隊」。
在馬刀隊里,識文斷字的袁文才很得胡亞春的賞識,他也很快就當上了首領,袁文才也十分了得,加入馬刀隊的第二年,就帶領人馬攻進了寧岡縣城,燒毀了縣衙。
當時的江西省政府為了圍剿馬刀隊,派去了一個營的正規軍,但是袁文才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和敵人巧妙周旋,把這些正規軍玩的團團轉,一時之間,袁文才在當地名聲大噪。
也是在1923年,和袁文才同歲的王佐也加入了另一支綠林隊伍,並在裡面發展了一支自己的力量,兩年之後,因為內訌,王佐投入到了袁文才的旗下。
袁文才幫助王佐除掉宿敵後,兩人因為志同道合,結為兄弟,從此,袁文才在井岡山的茅坪村安營紮寨,王佐佔據附近的大小五井村(井岡山中的五個村子,分別以大、中、小、上、下井命名),兩人互為犄角,成為了湘鄂贛邊界威風凜凜的「井岡雙雄」。
1925年9月,經過共產黨人龍超清的動員和影響,袁文才率部下山,於第二年秋天,在寧岡縣黨組織的幫助下,發動了寧岡暴動。
在袁文才的領導下,暴動隊伍打進縣衙,驅逐了北洋軍閥委派的縣長,成立了由龍超清任領導的寧岡縣人民委員會,袁文才的隊伍也改稱寧岡縣農民自衛軍,仍由袁文才任總指揮。
在鬥爭中袁文才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他的影響下,王佐也與遂川縣的黨組織取得聯繫,把自己的隊伍改編為遂川縣農民自衛軍,隨後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後,在國民黨的層層重壓下,各地的農民自衛軍紛紛潰散,但是袁文才和王佐的隊伍依然在山高林密的井岡山堅持鬥爭。
1927年7月,根據黨組織的指示,袁文才和王佐發動「永新暴動」,還從監獄救出了共產黨員和農會幹部賀敏學、胡波等八十餘人。
暴動勝利後,因為國民黨的圍攻,袁文才、王佐又與賀敏學、賀子珍等人回到井岡山堅持鬥爭,直到等來了毛澤東帶領的工農革命軍。
雙雄蒙難
迎來了工農革命軍之後,袁文才又自告奮勇,去做王佐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王佐也打消了所有疑慮。
1927年10月24日,王佐在大井村殺豬宰羊,迎接毛澤東和工農革命軍。
會見之後,毛澤東贈給王佐70條槍,王佐也回贈了500擔稻穀給工農革命軍。
三天之後,王佐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幫助工農革命軍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他還邀請隊伍進駐到他管轄的茨坪鎮。
之後在井岡山上,經過長期的相處,袁文才和王佐被毛澤東所折服,他們不僅徹底接受了黨組織的領導,還和毛澤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帶領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之後,將袁文才、王佐率領的隊伍改編為第32團,兩人分別任正、副團長。
改編之後,袁文才和王佐情緒高漲,工作積極,在敵人的圍剿中屢次立下戰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
在長期的鬥爭中,他們也獲得了毛澤東的認可,在與黨中央的通信中,毛澤東親自告知黨中央,袁、王二人的住處,是永久的可靠通訊處。
雖然有毛澤東的信任,但黨內有些人,對於從綠林投身革命的袁、王二人還是有很深的芥蒂,這些人,幾乎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籍」。
袁文才等人雖然也出生於當地,但是他們的祖上是幾百年前逃難到井岡山的外來人口,並不被當地人認可。
井岡山根據地成立之後,為了協調土客之間的矛盾,毛主席把兩派分開,形成了一個「土籍的黨」、「客籍的槍」這樣一個格局。
1928年召開的中共六大提出了解除、鎮壓綠林武裝的決議案,接到決議案之後,毛澤東同志力排眾議,阻止了殺掉袁、王二人的提議。
但是一向與袁文才不和的龍超清等人,趁著毛澤東離開井岡山,矇騙中央巡視員彭清泉,羅列出袁文才五項罪狀,在1930年2月22日召開的湘鄂贛邊界特委擴大會議上,當眾向袁文才發難。
袁文才自然不能讓髒水隨意潑到自己身上,在會上就和龍超清等人吵了起來,當天大家不歡而散。
24日,經過龍超清等人的挑撥離間,湘鄂贛邊界特委以為袁文才、王佐二人「反水」,緊急召集了300多人,包圍了袁、王二人的住所。
袁文才被當場槍殺在床上,王佐聽到動靜之後跳窗逃離,但不幸掉入河中,也被開槍殺害。
威震一時的「井岡雙雄」,就這樣蒙冤被害,兩人被殺時,都只有32歲。
沉冤昭雪
袁文才被殺的當天下午,他的部下陳九珠冒死逃回馬源坑村,,向袁文才的妻子謝梅香報信。
最初的痛苦過後,謝梅香的第一反應就是找他們的「毛委員」做主,但是聽說這些人就是趁著毛澤東不在井岡山,才敢對袁文才下手,謝梅香又呆住了。
再次回過神來之後,謝梅香暗下決心,一定要保住袁文才的後代。
當時他們一共有5個孩子,最大的女兒9歲,最小的女兒只有8個多月大。
袁文才被殺之後,那些和他有嫌隙的人仍不肯放過他的家屬,再加上國民黨對黨員家屬的殘害,袁文才遇害第三天,謝梅香就帶著兒女躲進了深山,從此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
還好當地群眾對謝梅香十分同情,在鄉親的幫助下,謝梅香躲過多次追捕,在井岡山腳下的西坪村隱姓埋名住了下來。
躲藏的途中,為了行動方便,謝梅香將三個女兒分別送給了三戶人家做童養媳,自己帶著兩個兒子顛沛流離。
他們母子三人在西坪村住下沒多久,小兒子來福就染上了天花,山裡缺醫少葯,孩子高燒不退,沒多久就死在了謝梅香的懷裡。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看著自己的兒子死去,是多大的痛苦,可是謝梅香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
草草安葬了小兒子,等到外面風聲鬆了的時候,謝梅香帶著身邊僅剩的大兒子袁耀烈回到了老家馬源坑村。
袁文才死後,謝梅香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輾轉託人帶回了袁文才的遺體,安葬在馬源坑村,後的山上。
回到村裡之後,謝梅香便在安葬袁文才的山上搭了一個草棚,和兒子在這裡生活下來。
袁家見孤兒寡母生活實在艱難,就讓謝梅香招贅了肖福開在家,母子這才過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說是安定,但是解放之前,國民黨從來沒有放棄對袁文才家人的追捕,謝梅香和肖福開夫妻倆的日子也是過得險象環生,幾次差點喪生。
1938年,國民黨士兵事先偵查好他們夫妻的住所,趁著天還沒亮的時候,撲進草棚準備對他們一家人下手,還好夫妻倆為了安全,吃飯和睡覺是在不同的地方,這才逃過一劫。
1941年,當地土匪頭子又和國民黨一伙人來到馬源坑村,準備槍殺他們全家,幸好當天夫妻倆帶著孩子去了謝梅香娘家,袁文才的兒子袁耀烈又去了私塾讀書,敵人的意圖才沒有得逞。
1948年,國民黨又派去兩個土匪,想要殺掉謝梅香和肖福開的兒子肖常隆,誰知當匪徒闖入馬源坑村時,恰巧碰上袁氏家族聚會,面對人多勢眾的袁家人,兩個匪徒嚇得扭頭就跑,敵人的計劃再次落空。
或許在冥冥之中,袁文才的英靈也在保佑這謝梅香母子。
解放之後,袁文才的兒子袁耀烈,和王佐的兒子王壽生一起被邀請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0年前後,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同毛主席談到袁文才、王佐被殺之事,主席沉痛表示,殺掉袁、王二人是個錯誤,之後,江西人民政府為兩位烈士昭雪沉冤,恢複名譽,並追認他們為革命烈士。
1965年5月28日,重回井岡山的毛主席特意交代陪同他的汪東興同志安排時間,他要見一見井岡山上的老紅軍、老黨員。
當聽到兩位烈士的遺孀還健在時,主席特意囑咐汪東興同志:記得請兩位嫂子過來。
5月29日,謝梅香和王佐烈士的遺孀蘭喜蓮一同被主席接見,見面之後,主席仍像多年之前一樣,親切地稱呼謝梅香為「袁嫂子」,讓她保重身體,有什麼困難儘管提。
主席離開井岡山後,謝梅香老人拒絕了政府接她進敬老院榮養的好意,堅持在主席當年居住過的茅坪村八角樓做義務宣講員,向來參觀的人們講述先輩們在井岡山的艱苦歲月。
結語
當年謝梅香老人送出去做童養媳的三個女兒,除了一位早年去世,其他的女兒在建國後也回到了老人身邊。
袁文才的兒子袁耀烈,也在政府的關心下,有了較好的職業,這也是對英雄的最好告慰。
參考資料:
[1]孫亞傑,徐冀寧.井岡山時期袁文才的一次義舉[J].黨史文匯,2019(05):60-61.
[2]袁建芳.袁文才、王佐被錯殺的深刻複雜的歷史原因[J].文史月刊,2012(06):53-61.
[3]張旭東.井岡山雙雄:袁文才、王佐[J].黨史博採(紀實),2007(09):38-41.
[4]馬於強.打開山門迎大軍——論袁文才、王佐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貢獻[J].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03):68-71.
[5]劉曉農.袁文才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J].中共黨史研究,1989(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