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夏蟲不可語冰
北京時間昨天下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在英國倫敦舉行,英國BBC電視台預計將會有超過40億人觀看葬禮直播。
軍武菌也偷摸瞄了幾眼,本來打算見證一下這一歷史性時刻,結果沒想到看了半天也沒見要結束的意思,最後不得不放棄。事後才知道,這場葬禮從下午六點半開始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多才結束。上一次這麼大的場面可能還要追溯到1965年前首相丘吉爾去世。
▲參加女王葬禮的各國政要
其實對於世界哪一個國家來說,國家重要人物去世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遠的不說,就說前幾個月遇刺的安倍,安倍的影響力當然比不上英國女王,更何況安倍還早就退休了,但是即便這樣,國際上許多國家也都發去了弔唁,更別說以君主身份去世的女王了。
於是咱們能看到這次出席葬禮的有500多位世界各國政要,其中包括美國總統拜登、日本天皇、韓國總統尹錫悅這些咱們比較熟悉的,因此女王的葬禮也被譽為「英國近60年以來最大的外交活動」,今天軍武菌就跟大家聊聊女王葬禮這事。
王室葬禮規矩多
關於國家重要人物去世,大家差不多都會想到一個規矩,那就是「降半旗」。據說這種紀念方式有將近400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1612年,是英國船隻「哈茲·伊斯」號的船員為了紀念船長的。
他們的船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不幸逝世,於是他們就將桅杆上的旗下降到離旗杆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後來這艘船隻駛進泰晤士河,人們看見怎麼這船的旗沒升到頂呢?一打聽才知道是悼念死去的船長。
後來到了17世紀下半葉,這種方式就流傳到歐洲大陸上,成為了一種國際通用的紀念方式,包括咱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五條就有下半旗的相關規定。
▲9月9日,法國總統官邸愛麗舍宮降半旗向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致哀
不過有一個法國市長對降旗紀念女王的行為卻嗤之以鼻,這位市長叫雅恩·加盧特,是法國中部城市布爾日市長,他就表示「尊重英國朋友的悲傷,但不會在布爾日的市政大樓降下法國國旗。」,因為「法國是一個共和國,為什麼要悼念一個外國君主?」
▲《泰晤士報》關於法國市長反對降旗的報道截圖
順便說一句,咱們都習慣說「下半旗」,但是如果各位仔細留意過就會發現並不是真的「半旗」,而是降到距離旗杆頂端三分之一的位置,據說這是為了通過降旗,給正常旗幟上方留出一面「隱形的死亡之旗」的空間。
女王去世後,英國各地也都降半旗表示哀悼,據報道降旗將一直持續到女王國葬後次日的早上8點。比較特殊的是9月10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查爾斯王子正式繼位,人家這邊繼位你那邊降旗就顯得不太合適,於是全國就暫停了幾個小時,之後再繼續降。
不過,在英國還有一面旗,就算女王死了也從來不降,那就是英國的皇家旗。咱們熟悉的那個英國米字旗,那個是國旗,英國王室有自己的旗幟,被稱為皇家旗,Royal Standard of the United Kingdom,就是蓋在女王棺槨上的那面旗。根據英國旗幟協議,英國國旗可以滿大街掛,但是皇家旗只能飄揚在女王存在的建築物之上,而且必須比英國國旗、其它王室成員旗幟和其它英國的旗子高一截。
▲女王棺槨上覆蓋的皇家旗
為什麼這面旗這麼特殊從來不降呢?因為這面旗象徵著君主,旗幟在君主就在,而君主是不會斷,女王去世了,查爾斯自動繼位成為新的君主。如果有一天皇家旗降下來了,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英國廢除君主制,到時候也算又一次見證歷史了。
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環節是鳴禮炮,現在許多國家在舉行重大典禮或著迎送國賓時,都會鳴炮致意。比如1984年3月23日,日本首相中曾根訪問中國,我國就鳴炮19響表示歡迎。
這種做法最早也起源於英國,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國海軍就有鳴炮迎賓的習慣。當時戰艦上的火炮是前膛炮,就是裝填彈藥要跑到炮口往裡塞的那種,打完一發重新裝填費了牛勁。因此,凡一國艦船駛入另一國港灣之前,或在公海與外國艦船相遇的時候,為了表示我沒有敵意,就先把船上的炮彈統統放掉,方准進港停靠或通過。
這種做法逐漸發展成為既是一種自己解除武裝的友好行動,又是一種向對方致敬的表示。鳴放炮數的多少,則說明解除武裝的程度、友好誠意和對對方的尊敬程度。後來,鳴炮便成了相互致敬的國際通例,也成了歡迎貴賓登艦的一種高規格的禮節。再後來,這種禮節從海上沿用到陸地上,成為隆重迎送國賓儀式上的一種禮遇和盛大慶典儀式上的一項內容。
▲倫敦塔橋的鳴禮炮
而對於禮炮鳴放的地點、場合、次數還有一套複雜的規定。比如在1827年,英國軍械委員會定下了在倫敦的皇家公園之一或是倫敦塔鳴41響禮炮的規定,但規矩不是死的,遇到君主生日這種比較重要的日子,也會破例鳴放62響禮炮。女王去世後,倫敦海德公園為女王鳴放了96響禮炮,以紀念女王在世的每一年。
另外,英國還有一個傳統,就是在君主去世教堂敲鐘,這種傳統據說可以追溯到七世紀,女王去世後,英國的許多大教堂都鳴鐘以示悼念,為了故意發出「沉悶的鐘聲」,人們會在鍾內加上厚墊,等葬禮之後再拿掉,就能發出正常的聲音了。
英國王陵在哪?都有哪些陪葬品?
葬禮結束之後,一個比較讓軍武菌好奇的問題就是,英國女王會葬在哪裡?
如果按照咱們中國帝王的傳統,怎麼得也得修一個皇陵吧。
如果各位了解英國的話就會發現,英國從來都沒有什麼帝王陵,那麼這些國王都埋在哪了呢?
英國歷代國王的埋骨之地有兩個,第一個是落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寺大教堂,也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女王的葬禮就在這座教堂里舉行的。
▲西敏寺大教堂
這座教堂始建於公元960年,是由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君主,人稱「懺悔者」的愛德華國王建造的。歷史上,愛德華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公元1045年,他本來承諾去朝聖,結果食言了沒去,為了贖罪,就修建了這座教堂。西敏寺大教堂成為埋骨地開始於亨利三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重建了西敏寺大教堂,並將他的遺體埋葬在這,等到亨利三世死後,遺體也被埋葬在了這,從此之後就有許多英國國王死後選擇葬在這裡。
除了安葬國王之外,許多英國的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科學家等重要人物也把死後葬在西敏寺視為最高的榮譽,像牛頓、達爾文、丘吉爾、霍金這些名人,就都葬在這座教堂里。按咱們的說法,能葬在國王身邊,給國王陪葬,相當於配享太廟了。
▲牛頓墓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克倫威爾,他死後雖然也被葬在西敏寺,但是沒過多久就趕上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又把克倫威爾的屍體從西敏寺里挖了出來,還把他的頭砍下來釘在了西敏寺的屋頂上,結果釘著釘著人們就把這茬給忘了,一直過了25年,有一次倫敦刮大風才把他給吹下來。
西敏寺同時還是英國國教的禮拜堂,包括伊麗莎白二世在內的38位英國國王在此加冕,英國皇室成員的婚禮也在此舉行。
▲1952年女王的加冕也在西敏寺舉行
另一處王室埋葬地是溫莎城堡的聖喬治教堂,溫莎城堡位於倫敦城郊,是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女王生前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
▲溫莎古堡
聖喬治教堂始建於14世紀,是英國王室的專用教堂,也長期用作王室婚葬儀式舉辦地和王室成員的墓地。從18世紀開始,聖喬治教堂內建設了專門的皇家墓室,此後,許多王室開始選擇安葬於溫莎城堡內的聖喬治教堂。目前,皇家墓室內共安葬有三名英國國王,分別為喬治三世、喬治四世和威廉四世。
除了皇家墓室,教堂其他地方還葬有亨利八世、查理一世及喬治五世等諸多英國國王。去年,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去世後,其靈柩也暫厝於聖喬治教堂內的皇家墓室。
▲聖喬治大教堂
如今女王去世,她將和菲利普親王一起被安葬到喬治六世國王紀念教堂。喬治六世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1952年去世後也曾先安葬於聖喬治教堂內的王室墓室。
▲喬治六世墓
1962年的時候,伊麗莎白二世專門請人為喬六新建了一間墓室,但是當時教堂內已經沒有額外的空間了,於是就在教堂主體建築的側面新建一個墓室,這就是國王喬治六世紀念教堂。1969年建成後,喬治六世就遷葬於此。2002年,喬治六世之妻、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去世後也葬於此,伊麗莎白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死後也葬在這裡,現在女王和丈夫也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了。
▲女王下葬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由於英國主要信奉基督教,所以英國王室去世後都是實行土葬,當然如果去世前有交代,可能會特殊對待,但是目前還沒有這個先例。
當然,還有一個讓軍武菌比較關心的事情就是女王這麼大的腕,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都會帶點什麼走呢?
據報道,女王生前收藏超過300件私人珠寶首飾,其中包括40頂王冠、34副耳環、98枚胸針、46條項鏈、37個手鐲、5枚項鏈墜飾、14隻腕錶,以及15枚戒指。
不過也有媒體報道,伊麗莎白二世生前個性謙遜,因此下葬時很有可能只戴兩件特別珠寶陪葬,一個是威爾士金婚戒,是女王父母結婚時定製的戒指,屬於英國王室的傳統婚戒;另一個是女王最鍾愛的珍珠耳環,據說是母親送的結婚禮物。
女王去世後,珠寶分配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王室內部爆料,女王在臨死前突然更改遺囑,將總價值7億人民幣的珠寶統通送給最深得她喜愛的孫媳婦凱特王妃,而兒媳婦卡米拉和另一個孫媳婦梅根則什麼都不會得到,看來婆媳矛盾不好處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尋常百姓家啊。
為何歐洲君主不像中國帝王有自己的陵墓?
雖然金戒指和珍珠耳環的價值對於咱們普通來說已經算是天文數字了,但是女王生前好歹也是一國之君,不說跟咱們歷史上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比,就連有點地位的王侯比也確實寒酸不止一點。
再說墓地,女王一家好幾口人擠在一間教堂里,咱們這邊隨便一個帝王陵就甩出他們一家好幾條街,跟別說我們這邊一個皇帝一個坑,誰也不挨著誰。
▲秦始皇陵,一個兵馬俑陪葬坑就比女王一家子的墓地都大
那為什麼同樣是君主,中外的差距如此之大呢?這就是中外不同文化所導致的不同習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看過國外影視劇的朋友都知道,一般國外的葬禮,來送別的人都不會不太多,基本上就是家屬和關係很近的朋友,普通朋友可能都不會被邀請。
但是咱們這邊就不一樣,家中有白事親朋好友基本上一個不落下,有的地方還會擺席、吹拉彈唱來寄託哀思。
君主的陵墓也是這個道理,咱們中國人講究「事死如事生」,人生前什麼樣死後也得什麼樣,待遇不能降,所以你看那些帝王墓裡面什麼車馬、酒器、書簡、刀劍,基本上墓主人生前喜歡什麼死後就一塊埋了。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
西方那邊就不一樣,西方王權基本上都跟教會有聯繫,國王也都是教徒,基督教宣揚死後上天堂,對於有信仰的教徒來說,錢財什麼的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而且見上帝,您說您大包小裹裝一堆錢的不合適吧,也沒地方花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君主不像咱們中國的皇帝那樣集權,更像西周那種封建制國家,君主也沒啥錢給自己修墳,甚至好多君主都欠貴族和教會的錢,比如中世紀歐洲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聖殿騎士團,就是因為太有錢了,連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都欠他們錢,最後實在還不起怎麼辦,那我就弄死你吧。
所以基本上歐洲的君主死後不是埋在教堂就是埋在自己家的家族墓地里,很少有那種大型的陵墓。
▲維多利亞女王墓
說到教堂,其實一開始教堂只收納聖人的骸骨,其他人都不收,國王也不收,畢竟這不是墓地。後來有些信徒認為,教堂有很多人在那裡做祈禱,祈禱多了有助於死後的消災,可以上天堂,這才有了這個習俗。其實不光教堂的裡面,就連教堂外面的草地也是墓葬的首選場地。
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下葬教堂的,尤其是皇家教堂,比如咱們前面提到的那個西敏寺,只有聖人,有名望的教徒,或者為教堂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有進入的機會。
這就有點像有些信佛教的人死後把牌位放進佛堂,還要日本那邊把牌位放進神社,都是想通過靠近這些宗教的地方,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無論女王的葬禮多麼盛大,英國地位正在逐漸衰落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能源危機到財政困境再到外交僵局,一系列的政策難題在女王離世後開始困擾著每一個英國人,女王的冬天不再會寒冷,而他們的冬天又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