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朱鵬 每經編輯:段煉,董興生,易啟江
傳奇的謝幕必須盛大而壯麗。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9月23日晚,在倫敦北格林尼治體育館舉行的拉沃爾杯網球賽上,網球運動員費德勒完成了他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場比賽。
在這場雙打比賽中,費德勒和納達爾組成的歐洲隊對戰索克和蒂亞福組成的世界隊。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比賽,最終比分為1:2。 費德勒並未以獲勝告別自己的職業網球運動員生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月15日,費德勒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即將退役,在倫敦舉行的拉沃爾杯將是他的謝幕戰。 費德勒職業生涯共贏得20個大滿貫冠軍和6個職業網球聯合會年終總決賽冠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悉,開始於2017年的拉沃爾杯每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五屆,比賽由兩個小組進行對決:歐洲隊和世界隊。拉沃爾杯以澳大利亞傳奇網球運動員羅德·拉沃爾命名, 費德勒是該比賽的創始人之一。
據北青報援引外媒消息,在賽前本場比賽的VIP全程票價已經漲到58萬英鎊, 摺合超過462萬元。此前,費德勒宣布即將退役的消息後,拉沃爾杯正式比賽日門票在官方渠道上已售磐。
費德勒完成謝幕戰
納達爾淚如雨下
2022年9月24日凌晨,費德勒打完了他人生最後一場職業比賽,他的身旁還是納達爾——從對手變成了搭檔。18年來,他們相互競爭,相互「阻礙」,但最終也相互成就,惺惺相惜。時至今日, 納達爾和費德勒分別以大滿貫22冠和20冠佔據歷史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三位。
經過三盤激烈爭奪,費德勒/納達爾在先勝一盤的情況下遭到逆轉,以6比4、6比7、9比11的總比分1比2惜敗於索克/蒂亞福。這樣, 費德勒以一場失利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賽後的告別儀式上,費德勒向全場和全世界熱愛他的球迷告別:「 當我說再見時,我沒有感到孤獨,感謝我的團隊,感謝所有人」。
費德勒難掩激動心情,同歐洲隊隊友一一擁抱,眼淚奪眶而出。 一旁的納達爾也淚如雨下,哭紅了雙眼。

費納一起笑,一起哭
據澎湃新聞,在納達爾看來,「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一直在激勵對方前進,當有像他這樣的出色對手站在你前面時,可以讓你變得更好。」而費德勒也曾對老對手袒露心聲,「你是對我網球生涯影響最大,激勵最多的對手。因為你,我重新調整發明了很多打法來對抗。」
納達爾和費德勒是網壇歷史上最偉大的對手,兩人相愛相殺,聯袂奉獻了近20年世界男子職業網壇曲折離奇、懸念迭出、精彩紛呈的競爭大戲。
隨著費德勒的退役,「費納決」成為絕唱。不僅如此,世界男子網壇由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三巨頭」統治接近20年的局面,也正式落幕。
回到倫敦
在倫敦完成職業生涯的告別,費德勒認為是很特別的決定。
舉行拉沃爾杯的O2體育館,也是2009年至2020年ATP年終總決賽的舉辦地,世界排名前八的選手才能入圍這項賽季末的重量級賽事。在倫敦舉辦年終總決賽的12年里,費德勒10次入圍,5次闖入決賽,2度奪冠。
更特別的地方位於O2體育館的西南方——全英草地俱樂部,距離O2體育館大約一小時車程。那裡是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的舉辦地,也是天王費德勒製造傳奇,成為幾代球員噩夢和敬仰對象的地方。
這項擁有近150年歷史的草地大滿貫賽事,是無數職業網球運動員心中的殿堂。恪守傳統,極具儀式感的溫網也是網球「優雅」的最強背書。參賽必須穿白色球衣,球場內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牌,而在中央球場的皇家包廂里,英國王室成員是常客。
在溫網,一代代球員在那片草地留下過痕迹,但費德勒的痕迹是深刻且持續的。他先後8次奪冠,是史上奪冠次數最多的男子球員。
費德勒認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之一就發生在2001年的溫網。彼時,他從青少年球員轉為職業球員已有3年,但在大滿貫還沒有突破。那年的溫網,20歲的費德勒在第四輪面對七屆溫網冠軍得主皮特·桑普拉斯。那是他第一次踏上溫網中央球場的草地,最後在一場五盤大戰中擊敗了兒時的偶像。

在溫網擊敗桑普拉斯後的費德勒 圖片來源:ATP官方微博
競技體育的殘酷在於,沒有人可以一直贏下去。2002年,矗立百年的中央球場送別了桑普拉斯,轉年,全英俱樂部就迎來了費德勒時代。2003年到2007年,費德勒在溫網實現了驚人的「五連冠」。
2021年7月7日,八屆賽會冠軍費德勒在溫網四分之一決賽被波蘭選手胡爾卡奇直落三盤淘汰,且第三盤一局未拿。他在後來的採訪中吐露,那一盤絕對是自己職業生涯最糟糕的時間。「我意識到沒有任何一件事行得通,結束了,失望在我腦海中像煙花一樣炸開。」
賽後,他揮手退場,但當時沒有誰會想到那是費德勒在溫網的最後一戰。沒有行雲流水般的掌控全場,沒有勝利,背上球包走出中央球場的那一刻,費德勒邁向了遠去的列車。
今年溫網賽程期間,中央球場舉行百年紀念活動,因傷未參賽的費德勒出席了活動。他西裝革履,站在受邀出席活動的眾多前冠軍之列。當被問到這些年在中央球場比賽的感覺時,他說:「今年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中央球場有一點奇怪,但在這片場地有我最美妙的勝利和最慘痛的失利。我希望能再次以球員的身份站在這裡。」
在拉沃爾杯的賽前採訪,費德勒透露了更多信息,比如退役的決定早在去年溫網結束後就做好了。「保守秘密挺困難的,但當我在溫網百年紀念儀式上說希望能重返時,我是認真的。不過很快我就知道退役是正確的決定,就不再糾結了。」
從球童到球王
費德勒的退役信發佈於社交媒體,消息跨越大洲傳至國內,迅速登頂當晚的微博熱搜榜。除了文字信,還有一段他讀信的錄音。「每個字我都讀了無數遍,到最後可能有25個錄音版本,前後錄了兩三個星期。」費德勒在拉沃爾杯接受採訪時說。

費德勒在2022年拉沃爾杯 圖片來源:ATP官方微博
在退役信中,他說當自己對網球的愛開始時,只是個在家鄉巴塞爾的普通球童。「我過去總帶著好奇的目光欣賞每一位球員,他們就像是巨人,而我也開始做夢。我的夢想讓我開始努力並且開始相信自己。我認為自己是地球上最幸運的人,被賦予了網球天賦,並且實現了我從沒想過的水平,職業生涯更是遠超我的想像。」
那就回到故事的起點吧。
1981年8月8日,費德勒出生於瑞士巴塞爾一個中產家庭,家裡只有費德勒一個孩子。3歲那年,費德勒的父母去當地網球俱樂部打球,費德勒由此拿起了網球拍。在巴塞爾老男孩網球俱樂部,費德勒過人的天分展露無遺。

巴塞爾老男孩俱樂部以費德勒命名的球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1993年,12歲的費德勒在巴塞爾站比賽中擔當球童,隨後他進入瑞士國家網球訓練中心。此前,他曾在選擇足球還是網球中猶豫不決。3年後,費德勒在瑞士完成了第一場青少年網球比賽,並在兩年後的1998年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中贏得青少年組男單冠軍。
又過了5年,當費德勒在2003年溫網吹響建立屬於自己時代的號角時,他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統治力和穩定性。
但少年長成王者也有繞不開的磨練。
青少年時期的費德勒會因為沒有打出自己想要的球而大發雷霆,摔拍、怒吼、埋怨。在紀錄片《天才之擊》中,費德勒的父親坦言,當時他和妻子對於兒子的行為感到尷尬,「我們站在場邊像個傻子」。父親告訴費德勒,如果繼續這樣,自己將不會再出現在現場。
2001年法網前的漢堡站,費德勒輸給了阿根廷選手奎拉里。在比賽最後一局,費德勒因為一顆爭議球憤怒地摔拍。「我很快意識到這樣做對結果沒有任何幫助,如果不改掉這個壞習慣,我的職業生涯可能會跌入低谷。」
皮特·卡特或許是那個真正促使費德勒收斂任性,又挖掘了他的天賦的人。這位澳洲前職業球員在巴塞爾的老男孩俱樂部遇見了9歲的費德勒,並成為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教練」。費德勒曾表示,如果要感謝一個人打造出他的技術,那就是卡特。
卡特在2002年意外離世,這讓費德勒受到極大衝擊。「他一直不想我成為那種浪費天賦的球員,他的離世對我來說是一次警鐘,從那以後我開始非常努力地訓練。」
轉年的溫網,費德勒正式開啟了建立屬於自己時代的征途。2004年2月2日,費德勒首登男單世界第一,並在該位置上連續穩坐237周,創下公開賽年代最長連續世界第一周數。在那4年多里,費德勒幾乎無敵手。

2005年美網男單決賽頒獎儀式 圖片來源:ATP官網
安德烈·阿加西,男子網壇史上第一位金滿貫得主,在2005年美網決賽輸給費德勒後表示:「他是我所有對手中,唯一一個當我在場上保住一個發球局後,讓我覺得太好了的球員。」
費力的芭蕾
華麗的單反、瀟洒的網前、暴力的正手和各種令人驚嘆的小球、挑高和穿越,是費德勒的球場縮影。2006年,美國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其文章中描繪了網球比賽中的「費德勒時刻」——人會驚掉下巴,瞪大雙眼,發出的聲音會讓家人從其他房間趕來確認觀看者是否安好。
作為網球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費德勒展現出的不僅是統治級的球場掌控力,還有他堪稱「表演式」的美學網球。

費德勒在溫網奪冠 圖片來源:溫網官方微博
華萊士稱,美不是競技體育的目標,但頂尖體育競技是展示人類之美的主要場所。華萊士認為,所謂的人類之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美,它可能被稱為動感之美,與性別或文化無關,而關乎人類與身體的調和。「在男子運動中,此前沒有人談論過美麗、優雅或身體。男性可能會宣稱他們對體育的『熱愛』,但這種熱愛必須始終在戰爭的符號學中得到體現:淘汰與進步、等級與地位、統計數據、技術分析、征服、怒吼、捶胸頓足等等。」
在現代網球運動歷史中,尤其是1968年公開賽年代以來,不同年代裡誕生了不同的主流競技風格以及打法迥異的球員代表。但費德勒的比賽就像是和網球史的對話,觀眾可以在球場上看到幾分比約·博格的細膩,可以看到桑普拉斯爆發力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幾分羅德·拉沃爾的影子。他汲取了老派網球的元素,同時融入了更現代的上旋底線打法。
「他比大多數球員複雜得多,更有創造力。羅傑是懂得戰鬥的藝術家,就像芭蕾,看起來毫不費力地表現出優雅和平衡,但其實非常費力。」費德勒的體能師皮埃爾·帕格尼尼說。
芭蕾般的網球是賞心悅目的,但要抵擋不斷衝擊的各種類型對手,也是困難的。紀錄片《天才之擊》聚焦了2008年溫網男單決賽,一場被視為男子網壇最偉大的比賽,關於兩種網球風格的對抗以及網壇歷史新走向的分化。
費德勒與納達爾的這場溫網決賽某種程度上讓費德勒早期神一般的故事走向回歸了競技體育的殘酷一面。那就是,輸是競技體育的常態。這場決賽有太多值得細述的片段和延伸的解讀。它具備一場史詩比賽的全部要素,甚至更多。例如溫網前的法網,費德勒連續第三年在決賽輸給納達爾,衝擊全滿貫一再抱憾而歸。而在過去兩年,納達爾也連續在溫網決賽輸給費德勒。紅土之王和草地之王會師決賽眾望所歸。
那場比賽質量極高且場面焦灼,納達爾強力重上旋球產生的高彈跳讓費德勒瀟洒的單反疲於應對。納達爾一鼓作氣先下兩盤,但費德勒在比賽因雨暫停又重啟後連追兩盤。就在所有人以為五冠王要上演大逆襲時,一場雨再度中斷比賽。隨後納達爾三次拿到冠軍點,費德勒又三度挽救。最後,在費德勒一記正拍下網後,納達爾第一次贏得了溫網冠軍。

2008年溫網決賽後的費德勒 圖片來源:紀錄片視頻截圖
比賽結束時,溫布爾登已是暮色。27歲的費德勒落寞地坐在一旁,這是他第一次在溫網決賽輸球。當時的費德勒或許想不到,此後他在溫網決賽的三次落敗卻是輸給另一個人。那是另一條偉大的對抗故事線了,來自塞爾維亞的德約科維奇以另一種打法建立了屬於他的網球時代。
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三位先後出場的天才選手共同構築了男子網壇的黃金時代。三巨頭頻繁地對抗,或贏或輸。費德勒華麗優雅的球風依舊,但征服比賽也更費力了。
2008年溫網決賽後至今,費德勒先後15次打進大滿貫男單決賽,8度奪冠。在此之前,他也是15度闖入大滿貫決賽,12次奪冠。
2018年2月19日,在澳網奪得個人第20座大滿貫冠軍後,36歲的費德勒成為ATP史上最年長的世界第一。這一次,他在這一位置待了4周,那也是「費氏王朝」最後的榮光。
冠軍亦凡人
當費德勒在社交媒體發布退役信並迅速佔據全球新聞頭條時,艾迪和阿雅(均為化名)還不知情。他們都是費德勒球迷會官方微博運營團隊的成員,從2009年的貼吧時代至今,一直喜愛這位全球體育偶像。
在微博,費德勒球迷會擁有超115萬粉絲,這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費德勒球迷組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阿雅表示費德勒知道球迷會的存在,「之前我們也被邀請在上海大師賽期間去球員休息室和他當面交流」。
在和艾迪、阿雅交流時,他們都提到了2009年和2017年的澳網男單決賽。兩場比賽的陣容一樣,費德勒對陣納達爾。前者以費德勒落敗告終,那是他第五次在大滿貫決賽輸給納達爾,也是第一次在澳網決賽輸球。在賽後的頒獎典禮上,費德勒說出那句「God,it』s killing me」,然後掩面流淚。而後者則是費德勒傷愈歸來上演的夢幻復出,時隔近五年再奪大滿貫。

費德勒在2009年澳網決賽頒獎儀式 圖片來源:紀錄片視頻截圖
阿雅認為,低谷期和失利時刻會讓她感覺費德勒是更真實的人。「在他鼎盛那幾年,所有人都說他是『神』,但在低谷期就會讓你覺得他更像『人』了。我覺得那些低谷期讓大家意識到費德勒表面的風平浪靜、不動聲色並不代表他真的淡然無所謂。他內心對勝利、復出、冠軍其實都非常渴望。」
艾迪告訴每經記者,自己真正開始喜歡費德勒始於2008年。「那一年他處於職業生涯的一個低谷期,我記得當時會頻繁地看到類似英雄末路的新聞內容。我覺得可能很多人內心都會比較喜歡帶有悲情色彩的故事。」
2008年,除了那場史詩級溫網決賽的失利,還有稍早的法網決賽第三度落敗。更早一些,費德勒被確診患有單核細胞增多症,在徹底康復之前,該病也一度影響了其競技水準。那一年,費德勒連續237周位居世界第一的紀錄被納達爾終結,且全年沒有大師賽冠軍入賬。
回看費德勒的過往比賽,那些定義他為何偉大和備受全球歡迎的佐證或許並不全部源自酣暢淋漓的勝利。也許用「他不是什麼」來理解會更容易一些。比如,他不完全符合大眾對於絕對強者的刻板印象。
「我覺得古往今來,大家都喜歡把強者描繪成堅不可摧的硬漢形象,但了解網球的人都知道費德勒是一個心思很細膩的人,大家也都見他哭過很多次。我覺得他身上兼具激烈競技體育的力量感以及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脆弱感和細膩感。他沒有那種男子氣概的包袱。看似相悖的情感在一個頂級運動員身上融洽地共存,會很打動人。」艾迪說。
在競技場,頂尖運動員奉獻精彩對決,讓觀眾欣賞純粹的體育之美。在競技之外,體育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太多人因為費德勒認識、了解、喜歡甚至參與了網球運動。這或許是費德勒那一長串紀錄之外更珍貴的價值。阿雅告訴每經記者,她身邊很多朋友,以及家鄉網球俱樂部很多人打球都是因為費德勒。「有一些中年男人,每天早上7點去打球,然後再上班。」
阿雅分享了一個她見證的小故事。2019年,費德勒受邀到杭州參加天貓杯國際網球邀請賽。一個男生坐在她前面,全程非常激動,當費德勒打出在她看來極其普通的一球時,他都洋溢著滿臉的幸福。賽後,這位男生和其他球迷去前排等簽名,最終他如願拿到了簽名。在簽名的那幾秒,他用不太流暢的英文告訴費德勒自己很喜歡他。費德勒微笑著感謝他,表示有機會再見。等費德勒離場後,這位男生開心地在原地轉圈。「費德勒知道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簽名,但對於這個男生來說,那會是一個很完美的回憶。」
宣布退役後,費德勒接受採訪時說,球迷對他而言是重中之重。「如果把球迷這個元素抽離,打網球這件事也失去了大概80%的意義、情緒和感受。我會非常懷念和球迷的互動。」
最後,還是回到倫敦吧,或許費德勒也沒有想到,他的職業生涯告別賽是和納達爾,他最大的對手之一,組成雙打組合。納達爾的叔叔曾如此評價兩人的關係:「他們總是被逼著突破極限,走得更遠。但變得更好不只是為了贏,而是讓變得更好成為生命中的一件事。」

拉沃爾杯賽後的費德勒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4年職業生涯、1526場單打比賽、1251場單打勝利、103個冠軍、310周世界第一、0次比賽退賽。留下這些數字後,費德勒朝著生活繼續前行了。那裡沒有了絕對的輸贏,但依舊有他熱愛的網球和球迷。
記者|朱鵬
編輯|段煉 董興生 易啟江
校對|王月龍
部分內容綜合自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羊城晚報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