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大神的帖子原來到手一周就已經上線了,基本該寫的都寫過來了,感覺按照原來的計劃內容去寫,就沒啥意思了。不如繼續換換思路,嘮點兒別的,扯扯淡啦,還是那個初衷,願得有緣人。
真心人~~來嘛~~
(東成西就)
##碎碎念
一直在想著怎麼寫這個開頭,一直想不出來,那要不幹脆不寫了吧,好像也不太好吧,於是就成了碎碎念。
最近兩個月連續消耗了17張補簽卡,沒日沒夜的幹活趕項目進度,從T200MKII到辦公室的那天到現在,一不小心已經10天過來了,今天消耗掉了最後一張補簽卡,又是一個不眠夜。也就是說T200MKII連續用了10天咯,嗯,能說點啥了。
##關於視頻內容組成
本來並沒有想法給T200MKII拍個視頻,不知道怎麼拍。東西到手之後晴雨風熱日夜陪伴加班通宵,某個時間點就突然有了點想法。那就做一個啦。
除了第一分鐘內容和T200MKII本身直接相關之外,後面的內容,除了開箱部分,剩下的可以說是刻意去和她搭上了點兒點兒點兒的邊, 用流行的說法這就叫「文藝」是吧,不小心黑了「文藝」倆字兒。
##關於2.0
最早接觸「2.0」是小學剛畢業那個暑假了吧,為啥打個引號呢——這個2.0是自己做的,拆了兩個袖珍調頻收音機的喇叭,接在一條耳機壞了的耳機線上,插在卡帶機(確實是卡帶機)上面,兩個喇叭放在枕頭兩側,調整好位置,嘿-效果還不錯。那會兒還不知道驅動啊電壓電流夠不夠啊之類的,一看效果不錯,就往大了想了,在老爹的雜貨堆里找到兩個大喇叭,就是村口放「計劃生育,優生優育」這類宣傳的那種喇叭,結果很明顯啦,沒聲音。 這段經歷如果不是後來回歸2.0,它就是記憶裡頭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提取的一個片段。
真正開始接觸音響已經是大一了,那時候學校里所有有音響的同學,學長啥的,統統都是2.1,那時候覺得,沒有個音炮,那都不叫音響。對音響並沒有什麼研究。
但個人那會兒注重的是便攜,然後一不小心踩上了CD,MD和耳機的路,不過不算燒,就是跟風。
第一份工作被外派,因無聊而苦逼的日子裡,增加了兩個愛好——攝影和音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錢不能亂花,所以就開始各種研究。 那時候還是「研究」2.1為主,雖然也會去看各種高大上的喇叭線材前後端甚至電源冷卻等等的都逛過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買不起。
曾經是唯耳機不選的一個心態, 既可以在室內使用,聽音樂玩遊戲看視頻, 在室外還能攜帶,到哪兒都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而且稍微增加些預算,就能帶來不錯的聽音感受了, 覺得沒有必要再增加額外的投入去買音響。
在長時間使用耳機下來, 每次產生上音響的衝動大概都是一個場景: 長時間在電腦前,喜歡邊聽音樂邊幹活的俺, 幾副不同的耳機佩戴(入耳式的, 平頭塞,半耳罩、全耳罩),即使上耳很舒服的耳機, 五六個小時下來也就不舒服了,經常外耳疼痛。這個和工作性質以及自己的工作習慣有關,偶爾要活動一下走動一下去冰箱拿點飲料區衛生間leak一下,因為耳機線的限制,還得把耳機摘下來,這麼一說就知道咱老啦, 那會兒藍牙耳機還沒普及。又不喜歡沒有音樂氛圍覆蓋的樓主,每到這種時候,就想著如果是音響,就啥問題都沒有了。
然後就開始研究啦,預算上面沒有底,不知道到底多少比較合適,早前研究的那些肯定一是買不起,二是…還是參照第一條吧。
不喜歡看電視(90年代受不了各種廣告),只喜歡看電影或者不間斷刷劇,最最重要的就是聽音樂啦,音樂和書本並列第一精神食糧,除了在床上就是在電腦前,最開始想上2.1的念頭比重非常重,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看樣子先前形成的概念無形之中的作用非常的大。 但如果是2.1, 那個0.1在桌子上怎麼放呢,桌子上不行那放底下?也不行啊,喜歡雙腳前伸拉直雙腿坐著的俺,很糾結音炮能放在哪裡。 想不影響倒相管開口的方向... ...咦——為什麼要考慮這些問題呢,不用不就沒這個問題了。
好不容易來到了2.0.
2.1是被廣泛接受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媒體音響,如果把多媒體功能放到2.0上,其實可選的也就不多了。 考慮過同軸和分頻喇叭,在低價位上同價位的同軸和分頻喇叭各有優劣,按照需求當時還是非常心水同軸喇叭的。 忘了當時看上的那款2.8K同軸箱子叫啥牌子了, 好像是當時能買到的最低價位的同軸音響了(幾十上百的咱就不提了吧)。
然後就知道了HiVi,(曾經我一直以為HiVi是個洋牌子),最開始是M200MKII,然後是T200B,正好當時自己比較崇拜的攝影大神用的是T200B,他對T200B的評價給我澆了盆冷水,他各種東西配上去之後的評價是
「能聽,監聽傾向,比較素」
然後M200MKIII發布了,各路測評都上來了,縱向對比的基本都是一個調調——重新調音和中低音單元的改動,強化了MKII的低頻表現,電子分頻也是亮點。也不知道為啥,反覆看了很多測評之後, 沒忍住,就買了,當時湊熱鬧買了這個原木+簽名版的所謂原木豪華版M200MKIII,用了快9年咯,現在狀態非常好。曾經連續幾年每天在電腦前待14-16小時(現在經常是30小時咯睡覺都睡電腦旁)的苦逼日子是M200MKIII和各種音樂、電影、劇、show陪伴的。
因為太熟悉M200MKIII的聽感, T200MKII到手之後,即使回家也沒再用過M200MKIII,防止在試聽感部分不自覺的去找它的影子。 而且除非是同場對比,那對比可能還有些意義,否則,就可能成為純主觀的不合理對比啦。 「聽感」這東西本身就夠主觀的了。 就不添亂啦。
##T200MKII
對於這個T200MKII,怎麼說呢,就像初戀情人,當年都準備娶回家了,旁邊高人指點此女適合過日子,但是沒有激情。對於年輕的自己,懵懂的當年確實是不能接受這點的。結果初戀沒娶成,違心但又內心激動的娶回了「小姨子」,「小姨子」果然激情。
這麼些年下來,覺得果然高人就是高人,我早就對這種「激情」有那麼一丟丟的膩歪了,最終把低頻量調到了最初默認值的一半,「小姨子」變成了過日子的「老婆」。 既然這樣,當初要是把初戀娶回家,那該是多美好啊。
是不是很賤。
非常感謝大媽,促成了一樁美事,做了個紅人。在這七夕節的日子寫下這樣的文字,我去,太有意義了。以後找小姨子就靠大媽了。
#盤靚條順
關於T200MKII的所有客觀描述,肯定夠多了,咱用圖片說話(不是說圖片很牛逼,就是用圖片代替文字的意思,夜裡辦公室燈光拍攝,偷懶見諒。)。
這個系列造型的延續,一看跟(T200)ABC就是一家人。
正面是3個三角形
迎面是銀色鋁合金磨砂質感面板——冷。
兩個斜側面是純黑鋼琴烤漆外觀,冷色配冷色——很冷。
總體感覺比較中正,夜間,向下指向的迎面三角形看似懸浮,不嚴自威——高冷。
箱體外殼表面粗點噴砂工藝,如果除了面板之外用全身鋼琴烤漆的話就立馬沒了現在這個組合的質感,而且會廉價感爆棚。
更偏向使用的部分是——通常我們不會去碰面板,但是因為操作需要碰到後面的幾率大一些, 這樣,不至於太容易留指紋。
面板上方是5.25英寸中低頻單元,金屬振膜,理論上會有更好的解析力,動態和低頻彈性會有更好的表現。
中間(下方)是高頻單元,理論上純金屬高頻振膜會更通透,細節更豐富。
下方,又是一個圓,HiVi的Swan光雕logo,這個優雅的天鵝當年讓俺一直以為是個洋牌子(碎碎念裡頭的梗)。
有源2.0,分主副箱,主箱正面面板下方還有一個紅外線遙控信號輸入口和一個狀態指示燈。
副箱背板除了一個4pin防呆母口,其他啥都木有啦。自己的M200MKIII副箱上有一塊簽名金屬牌牌,可能還多花了冤枉錢。
主箱背板負責所有連接和音量調節和功能選擇。
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洞洞——倒相管開口。倒相管的作用和基礎原理我在另一篇測評裡頭有提到這裡就不再贅述啦。
漢子的外表漢子心——Tivoli Audio 流金歲月Model One BT(M1BT)_值友評測_什麼值得買漢子的外表漢子心——Tivoli Audio 流金歲月Model One BT(M1BT),什麼值得買眾測平台的產品,由Tivoli Audio流金歲月提供給廣大值友試用,總共數量有3,歡迎喜歡本產品的值友申請試用並提供測評體驗文章。test.smzdm.com去看看
線材,從左往右,主副箱信號電源線,副箱POE供電。如果用在桌面上,這根線有點長了,個人更喜歡M200MKIII那根又粗又硬的2米長線,讓人直接斷了用作電視音響的念頭,專心桌面用用。
不過T200MKII這根線很軟,收納不會有什麼困擾。
電源線,分路信號輸入線,遙控器和一塊備用電池,遙控器出廠已含電池。還有一根光纖泰山壓頂。(家裡老台式機X58平台支持板載光纖輸出,這篇就不試啦, 感覺沒有必要,這是對信號輸入多了一個選擇,配置上的一個增色,對於實際聽感, 個人感覺不會有多明顯的差異。比較主觀,見諒。)
遙控器,(全)金屬(鋁合金)外殼,表面拉絲處理。
這個遙控器非常的必要,作為一個5路輸入可選的音響,如果沒有這個遙控器,那每次更改輸入模式就得伸手到主箱後面去按音量鍵,如果要換的輸入模式正好在左邊隔壁,那就要按一圈下來才能成功切換。 遙控器則指哪打哪,每一個輸入模式都有一個獨立的按鈕。
此外是音量調節,靜音,和Power Off按鍵。 都非常實用。
然後,準備通電啦。
##關於擺放和音源
#擺放
這年頭由於信息傳播的便利性,可能以至於一談到音響就有肅然起敬立馬想到各種高大上的頭腦中已經開始排兵布陣開始畫擺放圖了。
其實對音響有一招暴力簡單直接高效的辦法——把房間弄亂,把客廳弄亂,把二哈牽到房間解開項圈(不好意思有點失態了)
房間越亂,效果越好。
「排兵布陣」的終極目的是減少波紋互相干擾,但是那個屬於上綱上線的高大上路子,並不是人人都能實現這樣的條件,不是人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影音室的。那咋辦,簡單,生活中你有多懶,全都用到放音響的房間來。
原理類似於光線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容易形成集團反射干擾,漫反射可以極大的削弱各種干擾。把房間弄亂的目的就是增加反射面。
大概六七年前朋友的影音室裝修開工那天我開3小時車過去參觀的,當時預算大概79萬,音像公司來了一幫人,看著那個施工圖,我給其中一個小哥發了支煙,
「師傅,像我這種沒錢的人也想高大上一點,咋辦」
「經常來你朋友家呀,這套配置還可以了」
「哎不是,我離太遠了」
「哦那簡單,把房間里弄亂點就好了」
在今年惠威上市之後姚洪波被採訪時說過這麼同樣一句話。
哎呀,實在的人果然都一樣。想來我已經踐行了六七年咯。當年那小哥不錯那支煙沒白髮。
OK,言歸正傳,關於T200MKII, 作為一個主打多媒體多路輸入可選的2.0書架箱,對於5.25的中低頻單元和那個倒相管開口,對於擺放真的沒那麼講究,只要注意兩點,實際使用中,主副箱不要離太近,好歹屏幕兩邊一個一個吧。
第二點是,背板離牆不要太近,如果空間不夠,至少背板和牆面保持一點角度。 其他就沒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了。
這裡來分析兩張官方圖。
1. 如果是近場聆聽,T200系列的傾斜面板的目的都是為了在照顧人耳朵的朝向而讓兩個單元的聲音同步到達耳朵,實現理論上更好的三頻同步的聽感。
2. 我們外耳的作用是把聲音更有方向性的向耳道聚攏。
這兩點放在一起,就知道圖中的問題在哪兒啦。 不過這個是為了宣傳營造的放鬆愜意的享受音樂的感覺。
啥?哦! 帥哥不兩耳對準兩邊箱子是因為45度角會顯得更帥。
第二張圖的問題也就比較明顯啦, 音響的高度都到電視畫面中心上方了, 電視本身高度應該就不算低,如果不是坐板凳看電視的話(比如依在沙發上),理論上聽感效果是會被削弱的。 不過也難說屋頂會不會有什麼特殊裝置。
這裡只是為了將擺放和傾斜面板的目的提一下,像咱這麼無聊去挑宣傳圖片刺兒的是真無聊。 估計這個鍋得要攝影師背了
#音源
T200MKII是有源多媒體音響, 所以可以粗暴的認為是在接受音源輸入之後是有它自己的解碼的,可以認為是二次解碼。但不至於說不同的音源輸入效果都一樣了,可以認為是被削弱了,或者說可玩性不強了。 也就不適合去燒前端啥的了,懶人適用, 好好享受惠威工程師調教的音效。
順帶提一下數字分頻,「小姨子」是電子分頻,T200MKII是數字分頻,數字分頻能實現更精確的分頻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三頻表現。
數字分頻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好處,用電子分頻的「小姨子」的熱情還體現在背板上大片的散熱板,即使開機之後不播放,也會發熱,夏天的溫度還是蠻可觀的。數字分頻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T200MKII背板上就不需要散熱脊片。
M200MKIII主箱背後的散熱片
這裡試用用的音源就是自己EDC裡頭的,筆記本,播放器,手機,接近日常沒什麼特別的。
環境交代。
##坐地吸塵土?這就開工吧!
感覺體驗音頻類產品是最幸福的事兒了, 不停的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邊記錄聽音感受,哎呀,完美。
同一首歌(不是那個電視節目)——鄉間小路by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
選這首歌是因為可以和TivoliAudio的M1BT(點擊進入)突出人聲的表現作對比,當時也用了這首曲子。 跟特長生的特長作對比,看看錶現如何。
音源1——MBP late 2016,網易雲音樂,320kps,音頻線連接。
相對的,TivoliAudio的M1BT那種特別招人喜歡的暖+質的男聲表現,T200MKII的男聲感覺更像個稍稍年輕版的但是故意裝老成去接近那個厚質的底調,像一個更注重發聲部位而少了少了那份成熟閑散的感覺。在聽感討喜上面,似乎相對的有敗相。
音源2——ZX100,醇音模式開,24bit,藍牙Aptx(同M1BT)。(強調醇音模式打開,是因為這個醇音模式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有壓縮聲場的傾向,但同時增強了聲音密度)
年輕版一下子就變成成熟版了,M1BT上那種質感統統回來了,而且好像有那麼一點點口水在喉嚨里產生的那種撓耳朵的質感更勝一籌,但又不過分,非常討喜。女聲哼唱部分更開揚,相比M1BT女聲偏鬆散的傾向,T200MKII更密實,但是不影響小娟聲音底子里的那股子質樸。
音源一樣了,T200MKII就入境了。
是不是很玄。
繼續。
以下均為ZX100,醇音模式開,24bit,音頻線連接。
Over the Rainbow-Jane Monheit,自己用Foobar轉錄的世界最美女聲(Best Audiophile Voices)光碟。
Jane完美的唱功和圓潤中正的嗓音,前面清唱部分,隨著每一個變調,心都被牽著一前一後,伴奏起來之後,樂器聲不搶風頭,常用爵士樂器的點綴都恰到好處,對於表現Jane這類偏女中音的嗓音毫無壓力。
順帶提一下這張選錄盤的第二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Eva Cassidy, 其中錄音棚迴音營造的空間感表現非常不錯。 以前一般這張碟只聽前三首,但是這次居然難得的聽到了頭,不過後面是啥,還是不記得。
伽菲珈而-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位是同期摸天花板級別的流行唱將,相比上面偏爵士的風格,高音是她特別出彩的部分。高音部分實際聽感, 深遠但是不縹緲,遠而有力,真假聲共鳴部分帶的那絲絲金屬質感,高音延展表現都到位。 對於這首歌聽感,有點意外的是齒音被強化了,特別是「走過那條小河/蘆葦坡」的走的發音, 平時不會被注意到的齒音這裡稍稍有些刺耳。
然後趕緊到網上下了一個FLAC格式的整軌,「走」和「曾」倆字兒的齒音貌似更嚴重。
Assassin』s Tango-John Powell——史密斯夫婦OST
開曲吉他,鋼琴和小提琴的對話,都在點上,吉他聲每一次手指撥弦都特別清楚,珍珠落地(隨身音樂列表裡沒有豎琴的曲子,真的好想試試T200MKII聽豎琴是啥感受)。泛音恰到好處,不誇張,收放自如。小提琴飽滿沒有撕裂感,聽海菲茲應該也不至於容易聽膩歪吧。
In the Chess Court-英雄OST(要說對windows有啥割捨不下的,那就Foobar2000和PotPlayer了,這個梗在之前的測評裡頭有,就是針對這首曲子的另外一個版本的)
開曲的中音提琴和古琴就很定耳朵,中音提琴的拉奏能立刻帶入畫面,古琴的泛音悠揚,過渡自然。中段古琴和鼓的對話部分非常出彩,鼓點結實,輕微的泛音也沒有被吞掉,古琴的掃弦部分非常舒服,不會覺得聽了心裡麻麻的起雞皮疙瘩那種感覺。
趕緊搬出閻學敏的古詩第一段。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小結收尾的時候的泛音,怎麼說呢,就像這個鼓就在眼前,一鼓槌下去,鼓膜的震動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很自然,沒有任何被介入感,收的不急不緩。 還有一點就是,群鼓同奏時,每一個不整齊的聲音都能被逮到。大概是啥感覺呢——大閱兵的時候即使聽上去很整齊的口號總會有那麼幾個聲音會有可能零點幾秒的時間差,也就是不整齊,然後都被T200MKII逮到並且向你舉報了方位(報告首長,他下個月的飯卡沒收)。
來個儀式化的閱兵——自己轉錄的1987維也納,卡拉揚,拉德茨基進行曲,不能再儀式化了(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歡交響樂,當然如果只能和Newage選的話,我選交響樂)。 作為收尾前的高潮,伴隨著全場不多的有觀眾掌聲打節拍的曲目,此處應該有掌聲。 不管是從每種樂器的單獨表現,聲場,結像,分離等等來說,都沒什麼可以特別挑剔的。 T200MKII幹得不錯。
外加聽了很多平時常聽的各類風格的音樂(音樂雜食動物一枚),對T200MKII聽感做一個總結。
先說低音,這似乎是個繞不開的,就比如說Beats,大概一說到Beats很多人就會想到「動次打次」這四個字。自己手裡的Solo3 Wireless的表現告訴我——其實不是這樣的,不過低音確實是比較被強調的一個方向,但其實並不算過不是所謂的無腦低頻。
低頻在營造音樂整體氛圍上的作用非常重要,至於如何處理,就看喇叭素質、設計、調校功力和傾向了。 T200MKII沒有刻意去強調低頻,但是低頻的彈性做的非常不錯,收放自如,也沒有刻意去營造量感,曲子里給多少她就是多少,就是不多不少,正好醬紫。
然後發現,到中頻到高頻,似乎都能套用這個總結,都是不多不少,比較傾向於還原。 似乎突然明白了當年大神說的「素」的意思了。
自己沒聽過ABC,不知道T200MKII這個傾向是不是延續了前作的風格。
自己是相當喜歡的。
然後關於用自己熟悉的曲子試聽音頻產品設備這個做法的意義,個人感覺,大概是自己對自己熟悉的曲子每個標誌性的小節或片段表現的期待,然後看這個設備對這種期待的破壞程度是多少。
除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裡面有些意外的齒音(自己手裡目前所有的能發聲音的東西都對齒音做了抑制包括那個M200MKIII-終於在聽感部分提了一次「小姨子」),其他表現,在這個價位,T200MKII沒什麼特別值得挑剔了。
當然,這也和自己的聽音偏好有關。 如果更喜歡有風格傾向的音染的、喜歡低頻量感的、喜歡下潛深度的,在購買之前最好試聽一下。
個人建議是,當你走了一圈下來,燕環肥瘦,也許發現其實自己要的就是最簡單的。
但是,在能造的年齡如果不造肯定會後悔,只是記得,回過頭來,惠威家的她就在那兒默默的等著你。
##延展部分
桌面多媒體,除了聽音樂,咱肯定還要看小電影吶。 其實有前面描述的這些素質,對電腦上看電影這件事兒,都是分內事兒了。
哪兒打槍哪兒爆炸子彈從哪兒飛過來打在哪塊磚上,都沒跑。炸彈爆炸不是傻傻的悶聲爆炸、也不會炸的胸腔發悶,包括那個從《珍珠港》開始命名的、老白很自豪的炫技的——「炮彈視角」這裡也給了一個,迫擊炮彈從炮筒出來一路跟到落點然後爆炸,整個過程這枚炮彈所經歷之處周圍的聲音,Michael Bay想給的真實感(意淫的),T200MKII都給了。作為安全屏障的The Wall倒塌時候的震撼,倒塌的起始和方向,冰塊落地落水的聲音,也都沒跑兒。
如果打算把T200MKII作為大屏電視音響的,不是不能,七八年前也用「小姨子」這樣用過,客廳不是很大的話,沒什麼問題(順便和前面分析官網圖電視擺放那張對比一下)
#關於HiVi
當年買了M200MKIII之後,閑來沒事挖過一些HiVi的相關資訊。
首先是自己對HiVi這個字母組合的理解, 26個字母裡頭,只有「ph」組合和「v」的發音是和「f」相同或者接近的,HiFi——HiVi。 是不是有點這個意思,哈哈。
惠威早期主要是賣散件給DIY玩家組裝成品的,用那時候玩家的話說「惠威是賣喇叭的」, 當然,今年這個「賣喇叭的」公司上市了。是不是也可以側面證明, 不貪大求全,在一個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同樣是能做好的。
90年代,德國的「柏林之聲」在某些型號上用了在惠威的德國代理那裡採購的惠威喇叭。這個倒不是想說明什麼,就是個人感覺對於那時候的惠威來說,應該是件挺驕傲的事情。
本來還想延展一下如何組建自己全天候的聽音組合的,但是感覺涉及到稍稍有些多,考慮下寫個原創騙點金幣去幸運屋去~~~
其他覺得沒啥特別值得提的了,打完收工。 天亮了,還有三個蛋撻,吃完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