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搶攻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SiC)晶元製造後,再布局關鍵基板製造技術。基板與磊晶占碳化硅成本超過7成,更攸關電動汽車功率組件性能優劣,深具投資價值,鴻海直取技術關鍵,藉此降低碳化硅組件製造成本。
積極布局電動汽車領域的鴻海集團,去年8月以新台幣25.2億元取得旺宏竹科6英寸晶元廠、強攻碳化硅組件晶元製造,以鴻揚半導體為主體,預計今年底完成產線構建,2023年上線生產。
鴻海深知碳化硅組件將是電動汽車功率模塊性能提升的關鍵,尤其基板製造攸關碳化硅材料品質,日前參與盛新材料募集資金案,確保碳化硅供應鏈基板關鍵材料穩定供應。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5月底股東常會中宣示,1200V/800A功率模塊將在2024年量產,1200V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組件將陸續用於集團車載充電器、充電樁與直流變壓器等,這也加速鴻海集團布局碳化硅基板製造技術的決心。
不過產業人士指出,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製造難度不僅包括磊晶,關鍵更在於生產高品質的基板。亞系外資法人分析,碳化硅磊晶技術難度在於對溫度和壓力的控制技術要求高、長晶速度慢、晶型要求高,只有少數幾種晶體結構的單晶碳化硅可作半導體材料。
廣運集團關係企業盛新材料總經理謝銘勛指出,碳化硅長晶技術門檻高,包括時間長、長度短、純度要求高,大約7天時間只能生長2厘米的碳化晶體硅棒。
此外,碳化硅加工技術難度也高。法人說明,碳化硅單晶加工過程主要分為切割、薄化、研磨、拋光等,目前全球碳化硅製造加工技術仍未成熟,各家大廠掌握自己的Know-how;而要實現碳化硅基板的高性能,開發高表面品質碳化硅晶元加工技術是關鍵。
掌握碳化硅基板製造,對於降低電動汽車碳化硅組件成本有明顯幫助。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分析,基板和磊晶占碳化硅組件成本比重分別約50%和25%,兩者合計佔比達75%。
亞系外資法人分析,基板成本占碳化硅組件總成本比重高達47%,長晶成本占碳化硅總成本比重也有23%,基板和長晶合計成本比重達70%,基板是碳化硅組件製造流程最具投資價值的環節。
謝銘勛指出,碳化硅基板以導電型和半絕緣型兩大規格為主,其中導電型碳化硅基板主要應用在電動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高品質的碳化硅基板屬於寡佔市場,占碳化硅組件成本比重近50%,是碳化硅組件的關鍵材料。
全球主要大廠積極布局碳化硅基板,資策會MIC分析,導電型碳化硅基板大廠包括Wolfspeed、羅姆(ROHM)與意法半導體(STM),半絕緣型碳化硅基板包括Wolfspeed、昭和電工(Showa Denko)、ROHM、Qorov、安森美(Onsemi)與恩智浦(NXP)等。
為降低成本,大廠也積極從6英寸轉換8英寸基板,法人預期,這可讓碳化硅組件成本降低約20%至35%幅度。且8英寸碳化硅基板較厚,可切割更多基板片,也有助降低碳化硅組件製造成本。
中國廠商腳步也相當快,亞系外資法人指出,包括天科合達、中國電科、中科鋼研、露笑科技等、已開始量產導電型碳化硅基板;三安光電、東尼電子、東莞天城等,也將在2023年至2024年量產導電型碳化硅基板;晶盛機電、天岳先進等廠商,規劃2026年量產6英寸導電型碳化硅基板。
相較之下,台灣碳化硅基板供應鏈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目前包括環球晶、盛新材料、漢民科技(Hermes-Epitek)等加速布局相關產品。
(記者:鍾榮峰;首圖來源:鴻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