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公司,公司的產量佔世界半導體產值的24%,是台灣省最大的企業。
近期《美國晶元與科學法案》正式生效,將為半導體產業提供57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根據法案的標準,台積電將獲得10~20億美元的補助。
那麼台積電獲得10~20億美元補助,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呢?
第一,按照美國的要求,台積電需在美國建晶元半導體工廠。目前台積電基本完成了在納利桑納州工廠的建設,該工廠將增產5納米的晶元。總的建設成本大概是120億美元。很顯然,這10至20億美元的補助,連建廠成本的15%都不到。從這一方面講台積電肯定是虧了。
第二,那麼台積電在美國建廠產生的利潤將如何呢?這個問題我們從側面可以推算出來。起初台積電並不想在美國建廠,但迫於壓力才建廠的。台積電退休的創始人張忠謀表示,這樣成本太高,將是浪費而且昂貴,美國想藉此來提升晶元的技術也是徒勞的。因為美國缺乏晶圓廠工作的人才。並且美國人也沒有中國人那麼勤勞,無法做到三班倒,實現7×24小時的生產。根據台積電的估算,成本要比在台灣生產高出50%左右。
第三,由於晶元需求的下滑,台積電目前將關閉部分光刻機,以減少巨大的電費開支。 據報道,台積電大約有80台光刻機產品在運作,每天電費高達3萬元,一年總開銷就接近1,000萬度電。有人預測到2025年台積電將消耗台灣省12.5%的電力。隨著近期PC、顯卡、手機的需要新建晶元的設備需求量逐步下滑,這些機器生產出來的晶元,逐步沒有什麼市場需求。
在失去華為這個客戶之後,台積電的先進位程晶元的訂單也只能賣給美國公司幾家大公司。
近期又爆出將放棄三納米晶元的代工消息,引起了行業內的震動,原因主要是代工成本太高。
今年以來台積電的股價跌跌不休,從今年年初的高點144元,下降到目前的80元左右。
第四,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認同供應鏈將從全球化轉向本土化區域化。目前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大陸,俄羅斯等國家地區都已逐步建立晶元廠。雖然他們的技術還沒有辦法跟台積電相媲美,但是做一些低端的晶元還是綽綽有餘的。近日中芯國際宣布10萬片擴產計劃,55納米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中芯國際2022年中報營收245.9億,同比增長52.8%,凈利潤62.5億,同比增長19.28%。營收利潤的增加表明公司的業務發展順利,疊加核心技術的不斷進步,預計未來將會進一步擴張市場。
第五,今年5月份以來,由於通脹供應鏈瓶頸等等因素,推高了成本。由於成本的壓力,目前已經有部分客戶反映到2023年,台積電將全面調整晶圓代工報價,各個製程平均漲幅3%,成熟製成漲幅約6%。此外同行格芯也宣布2023年將對部分客戶漲價,漲幅約為8%。針對半導體景氣面臨調整壓力,晶元公司呼籲台積電讓利。
近日部分外媒預測在2035年前後,中國的晶元公司將全面替代台積電、三星,成為世界上頂尖的晶元製造公司,讓我們一起期待!
各位覺得這有可能嗎?
歡迎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