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機上癮時,進行「多巴胺熔斷」,不到3個月,遊戲癮消失了

今天,無意間翻開娃的手機界面時,發現已無半點遊戲app的痕迹。

離孩子戒斷遊戲,從機不離手的沉迷到卸載遊戲,已經快半年了。

這半年來,孩子再也沒有重新下載遊戲,也沒有再提出要玩一兩把遊戲,最多只是看看遊戲視頻,但自己不再沉浸式參與了。

想起有段時間,孩子沉迷遊戲,每晚都要打遊戲到凌晨一兩點,甚至到凌晨三四點。

其間,根本不能阻止,更不能多說一句話,不然孩子就會很刺毛,說憑什麼管他,自己想玩到幾點就玩幾點的話。

大部分時候一覺醒來,還能聽見孩子遊戲中槍戰的聲音,一聽到遊戲的噼里啪啦聲,我就非常頭大。

越阻止,孩子玩得越嗨,越指責,孩子越是停不下來,還會跟我發生激烈的衝突。

因為熬夜玩遊戲,我不知道勸過孩子多少次,也發火了很多次,根本無濟於事。

夜裡玩到停不下來,然後就是早上不起,起床後接著玩。

什麼作業和學習,嘴上說著要學,要寫,但卻一直在遊戲中難捨難分。

用孩子的話說,就是玩遊戲也沒意思,但至少可以打發下無聊的時間。反正是打贏了覺得很開心,就一直想贏,打輸了不甘心,一定要贏。

抱著這樣的心理,就從早上玩到晚上一直停不下來。

尤其是贏的時候,特別興奮,還會一局一局接著玩。

輸了的時候,根本不敢多說一句話,孩子會莫名發脾氣,說話很沖,依舊是一局一局接著玩。

想阻斷孩子玩遊戲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油米不進,說得多了還會激烈的反抗。

眼看不能硬碰硬,也不能坐視不管,我就在想能不能用一種折中的方式,讓孩子的遊戲按下暫停鍵。

於是就想到用「多巴胺熔斷」的方式來暫停一下,就跟孩子商量:

關於遊戲我並不反對,但也不能這麼無節制地玩,可以約定一下遊戲規則。要是打輸了,你當然可以再打一局或兩局都可以,不管輸贏都要停下來止損。

如果打贏了,那就暫停一下,趁著心情好,刷5-10分鐘作業,勞逸結合一下。

我給孩子的理由是:

既然玩遊戲,那就玩得心安理得一點,你肯定也不想讓我吵你,倒不如玩嗨了學會習,如果實在學不進去,那就停下來做點其它事。哪怕幫我做做家務,洗洗碗和衣服都可以。

孩子見我態度比較溫和,也比較認同我提的建議,於就是同意了我的想法。

孩子同意之後,我就對孩子的遊戲癮進行多巴胺熔斷,具體方法是:

首先,觀察孩子玩遊戲時的神情與動作,但並不評判。

一般孩子眉飛色舞之時,就是打贏了遊戲,這時我就會趁機提醒,這一局結束之後要暫停一下,去學習或幫我做一些事。

另外,我會估測孩子打完一局遊戲需要的時間,然後在他快結束時提醒,一般他都會退出遊戲,然後把手機交給我。

其次,當孩子煩躁和急躁之時,我估測是輸了遊戲,在半小時內不去捅馬蜂窩,等他自己將沮喪情緒消化一會後,再去提醒他暫停。

避開他情緒最差的峰值,這樣既不會被懟,也不容易當背鍋俠。

最後,在孩子最興奮的時候,按商量好的約定,潤物細無聲的幫孩子按下暫停鍵,這樣遊戲癮就被無形中稀釋了。

對遊戲花的時間越少,依賴也就越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他花在學習和其它事情上的時間多一點,遊戲的時間自然少了。

就這樣磨了孩子不到3個月,他的遊戲癮逐日下降,後來慢慢覺得玩遊戲很沒意思,做其它事也挺好玩,就卸載了遊戲。

多巴胺熔斷的意義在於慢慢戒斷,當癮達到最高值時,按下暫停,這樣就變相降低了成癮的程度。

然後再慢慢戒斷,同時用遠離遊戲的時間,做更多孩子覺得有價值和有意思以及有成就感的事情。

這些正向反饋帶來的價值感,比玩遊戲帶來的即時多巴胺更持久。

最後孩子遠離遊戲後,覺得學習也很有意思,讀小說也蠻有趣,出去運動,出門看看也很好,就決定卸載了遊戲,而且也沒有提過再重裝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