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
近日,機場充電寶話題持續引發關注。旅客自棄的充電寶如何安全規範處理?上海機場集團表示,針對旅客自棄的充電寶,兩大機場將統一交給具備專業資質的處理企業進行處置。針對不屬於召回批次,品牌、容量、型號等信息清晰,沒有鼓包等外觀損壞的充電寶,兩大機場均提供7天暫存服務。
民航局實施充電寶新規,嚴禁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從法律維度審視,這種嚴格管控具有充分正當性。《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明確規定,禁止攜帶可能危及航空安全的危險物品登機。充電寶作為鋰電池密集型設備,在擠壓、高溫或短路時可能引發爆燃。航空運輸的特殊性決定了任何潛在安全隱患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民航局做出相應規定有其必要性。只是,這一規定的出台略顯突然,並未進行充分宣傳,加之緩衝期較短,導致大量充電寶被丟棄機場,引發了一些社會質疑。
3c認證作為我國強制性市場准入制度,旨在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國家安全及環境。自2024年8月1日起,未獲得3c認證證書和標註認證標誌的充電寶,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換言之,大量仍在使用的沒有3c標識的充電寶,在其被銷售時並非不合規產品。僅因沒有3c標識就被要求自棄,難免讓人感覺無奈。
圖源:封面新聞
在安全紅線之上,上海機場集團等推出的7天暫存服務,展現出法治框架下的治理智慧。當旅客因新規原因不能將充電寶帶上飛機,暫存服務既履行了航空安全管理職責,又以最小損害方式保障了公民財產權。對於信息完整、外觀完好的充電寶提供暫存選擇,避免了「一刀切」處置造成的資源浪費,為旅客留出了權衡取捨的緩衝期。這種「安全紅線不放鬆,財產權利不輕視」的處置智慧,恰是法治精神的生動實踐。
將旅客自棄充電寶統一交由具備資質的機構處理,構建起安全管控與資源循環的閉環。既防止了不合格產品流入二手市場形成次生風險,又可通過專業拆解實現鋰資源的回收利用。近期,某些二手平台上出現大量號稱「機場攔截」的低價充電寶,這一現象值得深入調查。機場對旅客自棄充電寶負有妥善保管和合理處置責任,不能任由其隨意流入市場,避免產生安全隱患。若機場管理不善,導致不合規充電寶大量流入二手市場,需承擔相應管理過錯責任。
在航空安全這個不容試錯的領域,編織最嚴密的安全網,固然需要法律理性的經緯,同時也要用人性化服務來收邊。安全與便利從來不是單選題,在規則與人性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才是航空安全管理應有的高度。民航局的充電寶新規,在保障航空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機場也要更加註重人性化處理和資源合理利用。在確保航空安全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對旅客權益的影響,儘可能避免資源浪費,實現安全底線與人性溫度的平衡,讓每一次飛行既安心又暖心。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