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隨著李子柒復出,大漆這一古老工藝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春節前夕,來自淄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東鵬結束一年的忙碌開啟假期模式,在接受新黃河記者採訪中講述他和大漆的故事。
緣起說起來,張東鵬和大漆有著不解之緣。張東鵬的祖上是修繕房屋的工匠,由於大漆防蟲、防腐,在修繕中會使用到大漆工藝,張東鵬自小就對大漆不陌生。張東鵬還從老一輩那裡聽說,博山有製作大漆傢具的傳統,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結婚能擁有一套大漆傢具,是婚禮上非常光彩的事情。但隨著工業化發展,耗時、耗工的大漆工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小學習美術的張東鵬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先是干起了自己的主業陶瓷,在修補陶瓷的過程中經常接觸大漆。但真正從事漆器髹飾技藝,卻是源自偶然。
「2014年,一位朋友找到我,希望我幫他製作一個大漆的茶則。」張東鵬選了一塊斑竹,耗時3個月完成,當他把茶則遞給朋友時,朋友卻不肯收下,「他覺得太貴重了,後來我重新給他做了一個,這件處女作就留在了我這兒。」因為第一個作品是受朋友之託,張東鵬一心想把它做好,投入了很多心血,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巔峰之作,從此之後,他對大漆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一件漆器動輒要花費三五個月甚至更久的製作時間,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坐下來看一本書對很多人而言都變成了挑戰,鮮少有人願意去了解這一古老技藝,更不用說花費大量時間鑽研、打磨,把傳承視為己任。性格有些內向的張東鵬卻偏偏不走尋常路,一頭扎進了漆器的世界。
把砂紙變成畫筆「製作一個大漆的盤子,需要經歷上百道工序。」張東鵬介紹道,「從定製木胎,到上漆、打捻、修圖、打磨、拋光、推光、固胎、裱布,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特別是打磨過程,從200目的砂紙開始,一直磨到7000目,就像開盲盒一樣,每一次揭開都是新的驚喜。」對於張東鵬而言,漆器髹飾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他感慨道:「人生就像做大漆,一開始是做加法,一層一層往上疊,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要開始做減法。打磨的過程,就像是在雕琢自己的人生,每一次減法,都讓作品更加精美,也讓自己更加成熟。」砂紙,在張東鵬的手中,彷彿成了畫筆,他用心去感受色彩的微妙變化,用砂紙去勾勒心中的藍圖。雖然磨下去就無法再返回重來,但他卻樂在其中,享受著每一次的挑戰與突破。李子柒的大漆衣櫃爆紅全網後,艱難的製作過程被更多人了解,這些年來,張東鵬為大漆也吃了不少苦頭。從業10多年來,大漆導致的皮膚過敏一直伴隨他,手上一年到頭都有大大小小的傷疤,經常是舊的還沒好,新的又冒出來,「除非是防護措施非常到位,但是很難做到,所以常年需要抹葯。」張東鵬指著手上的傷疤,如果別人不提醒他,他早已視而不見。
始終不變的是對大漆的熱愛張東鵬回憶說,一開始投身這項技藝,日子並不好過,養家糊口都很困難,直到近幾年非遺被大眾了解,他們夫妻二人一邊做陶瓷,一邊堅持他熱愛的大漆,生活條件才有所好轉。10餘年的堅守,他從最初的自我陶醉,到如今的市場探索,不變的是對大漆的熱愛。有很多人向他提建議,希望他做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減少製作周期,降低價格,來吸引更多的普通受眾。面對市場的誘惑,張東鵬始終堅守初心,拒絕為了迎合市場而降低品質。他深知,大漆的珍貴不僅在於其技藝的精湛,更在於其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傳承。「很多人建議我做一些便宜的漆器快消品,但我很難接受。」張東鵬說割漆最好的時節是三伏天,工人們要在深山老林中作業,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身為匠人,每一件作品都應該飽含對采漆工人的尊重、對大自然的感恩,如果隨便應付,那就失去了大漆的意義。因此,他寧願選擇小眾的定製市場,也不願為了利益而降低工藝的標準。他相信,只要東西做得好,任何時代都不缺會欣賞的人。如今,市場環境有所好轉,但他更希望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漆,愛上大漆。除了製作作品,張東鵬還積极參与大漆文化的傳播。李子柒火了之後,有人邀請他開設大漆沙龍課程,他欣然應允,甚至願意免費提供公益性的課程,只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古老技藝。「我會把製作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到視頻號里。」張東鵬笑著說,「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大漆的魅力,感受到匠心的溫度。」過去的2024年對張東鵬來說是充滿挑戰和突破的一年,通過不斷鑽研大漆髹飾技藝,嘗試將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的雅韻犀彩龍頭葫蘆、御金犀韻寶瓶被淄博市文化館收藏,絲路紙錦漆華漆器在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大賽中獲得金獎。新的一年,張東鵬希望有更多熱愛大漆髹飾技藝的夥伴加入進來,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同時期待能與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交流合作,碰撞出更多創新的火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張東鵬的故事,是千萬匠人的縮影。他們用匠心繪就人生,用堅守照亮未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我們放慢腳步,去欣賞那些被遺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匠人們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傳奇。
記者:任曉斐 編輯:徐敏 攝像:徐超 剪輯:任曉斐 校對:王菲 攝影: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