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海過冬人群和越冬環境出現三大變化

對比前幾年的印象,今年北海過冬人群出現了三個明顯的變化:

變化一、開車前來的急劇增加

現在從火車站出發往銀灘,一開始到處都是北海本地的「桂e」車牌。過江蘇路之後,桂e車牌漸漸減少;到萬達廣場,外省車牌明顯增多;到金海岸大道,基本上都是外省的車牌了。

北海傳統的「候鳥」小區和民宿小區,現在小區外邊幾乎都停滿了外地車輛。

上圖是銀灘西區大都金沙灣和恆大御景半島之間的車輛,基本上都是外省車牌,北海本地的「桂e」車牌很少。

這兩處地方沒算壯觀。

銀灘西區的壹海江山、冠頭嶺的嘉和冠山海、馮家江的皇家海灣公館,那裡的外省車輛數量之多,那才叫「氣勢迫人」。

兆信鉑悅灣規模不算大,但小區門前的拉薩路、以及售樓中心的停車場都停滿了外省車輛。

遠在經開區(工業園區)的中電海灣國際,小區外面的台灣路也有兩列長溜溜的外省車輛。

為什麼今年駕車而來的會有這麼多?

方便。因為他們的時間充裕不著急。北海公交不發達、共享單車有年齡限制,開輛小車過來很方便。

這類人群如果還沒在北海買房,那麼有利於租房,不利於賣房。因為有車就可以隨時可以到周邊城市轉轉,越比較就會越謹慎。

這些外省車輛,現在以a牌居多(例如新a、黑a),b牌c牌次之。g牌之後就很少了。

可能北海的影響力還沒有明顯波及到各省的三四線城市,這些可以成為北海房地產未來的發力空間。

變化二、過冬人群年齡變化明顯

最近在海邊、在商場、在「候鳥」人群主要活動場所(例如江尾公園、疍家小鎮、濕地公園)認真觀察旅居人員,有兩個感受:

第一、高齡長者、體弱者,明顯增多。

第二、帶孫子孫女一起的,明顯增多。

年老體弱者增多,這個很正常。因為北海是一個天然優質的康養平台。這個情況會有利於北海樓市,因為年紀越大、身體越弱,租房就越不容易。

小孩子增多,有點意外,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以前曾經好奇一個問題:年輕的退休人員難道不需要幫忙帶小孩的嗎?

現在看到含飴弄孫的繞膝之歡,這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其實相對於老人,小孩更適合來南方過冬。因為北方的冬天並不方便戶外活動,而北海的冬天,小孩子的撒歡讓人愉悅——運動有助於成長。

不過,帶小孩過來會糾結房子。首先,買房有利於小孩的過冬。但是,小孩的成長也許更需要多個新鮮的環境。

變化三、戶外活動空間明顯收窄

北海三面臨海,海岸線漫長。有個規模宏大的國家濕地公園,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市政公園和綠地。理論上說,北海完全不缺乏越冬活動空間。

但事實上,今年可用的活動空間正在明顯收窄。

這是位於北岸廉州灣高德古鎮的長廊,本來是一個非常適合吹吹海風的憩息之地。但現在很難停留,因為那裡已經成為音樂訓練和表演走廊。

西藏路體育休閑公園有動區也有靜區。動區(例如籃球場)很熱鬧,靜區很適合發發獃想靜靜。

但現在,應該安靜的地方常常見到有人在練習樂器或吹奏表演。

銀灘西區綠道全長6.6公里,但視野好的地方有時被佔據燒烤,大煞風景。

銀灘東區的紅樹林海邊,經常可以見到有房車停在那裡。因為空氣非常清新,有的人從早到晚就在那兒發獃。曾經見過有人在海邊兩棵樹中間掛一張網床悠著躺著。

這麼說吧:外邊的好風景之地,來得遲會沒位置,別人一占也許就是大半天。來得早可能也沒用,稍後來了一兩支黑管一吹,心情全無。

練習的表演的,沒有錯,有權有自由。

想戶外活動的,也沒錯,也有權有自由。

但現在就是活動空間都變窄了。

今年北海冬季的過冬環境,遇到不少新問題。

如果是投訴,可以撥打12345熱線或者到微信小程序「人民e眼」反映。但意見建議呢?激勵機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