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在其為主導的「蒙式教育」中指出,孩子最早的收穫之一便是語言,也是孩子在未來的發展與變得優秀中成為最大的助力。
一轉眼,華華已經3歲,到了非常適合上幼兒園的年紀,但全家人都十分猶豫。原因無他,看著想吃飯就只能說「我西」,想喝水連「水」字都說不出來,更別提表達上廁所了。每每華華媽帶著他到小區里玩,鄰居們看著跑起來像一陣風,且長得比同齡人還高大的華華,都紛紛惋惜:「他要是能說會道,肯定能成為小區的孩子王!」
聽到鄰居們的惋惜,其實華華媽也非常後悔。之前因為自己與丈夫都忙於工作,兒子才7個多月就交給了爺爺奶奶照料,除了睡覺,一天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往往不到3個小時。
而因為爺爺奶奶以前都待在農村老家,且不說不習慣說普通話,怕影響了孫子的口音,平常不怎麼交流,都是讓他一個人玩玩具或看一會兒電視。
連華華到小區花園玩,都是周末時才跟著爸媽一起出門的。
所以,別的孩子2歲時雖然吐字不夠清晰,但大多已經化身「小話癆」了。再反觀他,要吃什麼、玩什麼就用手一指,又或是發出「我」、「吃」以及一些簡單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罷了。
最初,看到兒子與其他小朋友的明顯區別,華華爸媽還想送他去早教班學習一下。但奶奶卻說:「吃飯、說話不是自然而然就會了嗎?我養華華他爸的時候也沒特意教,現在不也沒問題。」夫妻倆很快被說服,但如今事實證明,華華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卻被說話問題耽誤了!
卡耐基曾指出:「一個人的成功,15%是憑藉他的專業技能,而剩餘的85%基本就是靠他的演說能力與人際溝通!」或許這與我們民間的那句「語遲必顯貴」俗話相背離,但卻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
「語遲必顯貴」?科學證明是謬論
在2至3歲的語言發展期里,孩子還未表現出話多、話密及一定的表達能力與邏輯能力,那麼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否則不僅會增加出現語言障礙的風險,後期干預難度也大大增加,俗稱陷入「語言飢餓」狀態。
而他們的觀點不僅得到了美國知名嬰幼兒大腦開發專家吉爾·斯塔姆的認同,也是教育界、心理學界等其他研究孩子成長與人類發展的學科專家們的肯定。還有就是吉爾·斯塔姆與其團隊經過近30年的研究後發現,作為影響孩子大腦智力的「ABC」因素,即Attention(注意力)、Bonding(親子聯結)、Communication交流能力中,交流能力是重中之重,關乎到前兩項能否順利進行。
其實,專家們不僅指出了語言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還通過長時間研究證實了2至3歲對於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性。
畢竟,從心理學來看,2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覺醒並增強,已經不止於「鸚鵡學舌」,也有了自己的邏輯與表達。那麼,為何在如此關鍵的時期內,有些孩子會出現語言能力發育異常的情況呢?
孩子陷入「語言飢餓」狀態,這些因素不可忽視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的章依文教授經過數據調查研究後指出,我國2歲左右的孩子里,大約有15%至25%的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狀況。而導致出現如此驚人現狀的原因除了孩子的生理因素外,絕大部分是因錯誤的養育方式引發。
首先就是生理因素,大多為器質性構音障礙。也就是諸如隱性齶裂、齶裂、軟齶神經麻痹等,它們導致發音器官異常,繼而不僅使孩子相對說話晚一些,也逐漸與同齡人拉開距離。
其次,如果說生理因素尚可通過現代先進醫學進行醫治、矯正,那麼後天錯誤的養育方式則可能讓孩子一直得不到改善。
現代社會,幾個月大的幼兒就已經可能開始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不僅會讓沉迷於虛擬世界的他的人際交往意識淡化,不愛說話。而且,思維也會被固化,表達能力受到局限,語言能力發展更加緩慢。
所以,家長們切不可錯過孩子語言能力發育的關鍵時期的同時,也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教導!
如何培養、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1.創造適宜的環境
所謂適宜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環境,便諸如從他出生起,就要積極進行交流、互動。不僅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發育狀況,將交流的內容由簡單逐漸過渡至複雜,增加孩子的辭彙積累,也鍛煉他的表達能力與思考的邏輯思維。
當孩子由右腦思考為主,轉變至左腦思考為主,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那麼他的語言能力發展便是良好的。如從牙牙學語,到能唱出簡單的兒歌,背詩詞等,都是明顯的表現。
2.鼓勵孩子勇敢表達,給予肯定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孩子沒有嘴巴只有耳朵」,也就是說孩子只有聽大人的教育,表達並不重要。殊不知,也正因如此,孩子才變得不愛說話。畢竟,誰願意一張嘴就被教育呢?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能說會道的孩子,往往有願意聽他說的父母。」即父母們若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心中所想,以尊重、包容、理解的態度對待,給予足夠的肯定,讓孩子不怕說出來也不怕說錯,他又怎會不愛、不敢說話呢?
3.以身作則,注意說話內容與方式
為了培養、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必然重要。同時,家長們與孩子說話的語氣、內容,又或者是當著孩子的面與別人交流的方式、情緒、內容等,也是不可忽略的事情。
「耳濡目染」一詞,不僅僅是家長的行為、習慣、三觀等影響著孩子,平日里更是要注意講文明、懂禮貌,以身作則展示最恰當的人際交流方式,成為孩子最佳模仿對象!
枕邊育兒寄語:
根據《中國兒童保健雜誌》曾發表的一份報告可知,在2016年時,我國6歲以內的兒童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病率已達到4%至6%以上,其中不少家長還認為這是自家孩子「貴人語遲」。殊不知,錯過了2至3歲的語言能力發育黃金期不說,還很有可能耽誤孩子的未來!若不想後悔莫及,家長們從孩子出生起,就不能對他的說話時間、狀態有所疏忽!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