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我看娃,他總是哭鬧不停啊?」
「我感覺,娃還是更喜歡你……」
「老婆,你說我是不是後爸啊?為何孩子跟我不親啊?」
這樣的話,相信媽媽們或多或少都聽過吧?每次只要讓爸爸看娃,他們脫口而出就是這樣的話。
原本以為是爸爸推卸責任,可是看著他跟娃互動的場景,好像事實就是如此。明明被爸爸抱著,卻還是嚷嚷著要找媽媽,眼淚像金豆豆一樣,根本就停不下來。
看到這一幕,大多數媽媽都會心軟,哪怕累到極致,還是會第一時間抱著孩子,不想他繼續哭鬧。
如此幸福又無奈的事情,相信生活中還有很多。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何孩子更喜歡媽媽,而不喜歡爸爸呢?
可能有人會說:爸爸看娃不認真;爸爸長的太粗糙;爸爸的態度不是太好;爸爸沒有媽媽細心……
可實際上,這些都是客觀要求。換句話說:這些問題,都是可以改正的。看娃的態度不認真,那就努力調整態度;看娃的時候不夠細心,那就努力讓自己細心。
歸根結底,孩子更喜歡媽媽,都是有原因的
1、共享過心跳
十月懷胎,孩子和媽媽一起共享過心跳。
相較於爸爸來說,其實孩子更熟悉媽媽的味道,以及她的心跳聲。
都說「母愛是天性」,那是因為大家忽略了:孩子對媽媽的愛,也是天性。
只要媽媽在身邊,孩子就特別有安全感,哪怕只是聽著媽媽的心跳聲,聞著媽媽身上的味道,都覺得莫名安心。
2、母乳餵養
越來越多的媽媽,她們堅持母乳餵養,覺得這樣對孩子更有益。
而且,母乳餵養還有很多其他好處:省錢、省勁,順便還能拉進親子間的感情。
長時間母乳餵養的過程,讓那個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有媽在,就有奶吃。而爸爸,顯然不具備這個能力。
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很多媽媽還會習慣性哼唱著兒歌,或者用溫柔的聲音說一些好聽的話。
3、媽媽的關注和陪伴
大多數家庭,還在延續「男主外」和「女主內」的生活模式。
自從孩子出生,爸爸基本上就負責上班賺錢,而照顧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落在媽媽身上。
長久以來,媽媽陪伴和照顧的事件,要明顯比爸爸多出很多。家庭分工明確,孩子對媽媽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對爸爸的感情反倒沒那麼強烈。
這也是為何,明明前一秒還乖巧的孩子,只要到了爸爸懷裡,立馬就開始哭鬧不止,以至於讓爸爸覺得自己不親。
健康的家庭教育,父母都應該參與進來
身為父母,誰不想孩子未來有更大成就呢?
在爸爸看來,可能努力賺錢,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生活和教育,就是愛的表現。所以,他們經常忙著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
可是,從長久的發展角度來看: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既有媽媽溫柔的陪伴,又有爸爸睿智的教育。
也就是說,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和媽媽,都不能缺席。而且,很多孩子之所以優秀,就是因為父母全程都參與。
家庭教育,爸爸的責任更重大
1、讓孩子認識性別
爸爸作為男性,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男性角色模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的言傳身教、行為模式、態度和價值觀等都會對孩子的性別認同和發展產生影響。
爸爸可以積極地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展示出自己的男性特點,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別。
2、讓孩子學會獨立
與媽媽相比,爸爸可能更傾向於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這種培養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和自信,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
當孩子慢慢獨立之後,會把隱藏在身體里的潛力都爆發出來。獨立的孩子,他們的未來都不會差,尤其是解決事情的能力。
3、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除了工作之外,爸爸也應該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承擔自己作為家庭成員該有的責任。看著爸爸的舉動,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有責任感,對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
爸爸可以更多地參與孩子的團隊活動和遊戲,例如運動、戶外探險等。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父子/父女之間的關係。
不是孩子更喜歡媽媽,而是爸爸還沒有找到拉進跟孩子關係的方法。
聰明的爸爸,已經開始研究孩子的性格,並且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
用不了多久,相信孩子就會愛上爸爸,說不定還會愛的很深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