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曾經是瓷磚的一大品類,可是最近兩年出現斷崖式下跌,被中板摁在地上摩擦又摩擦,絲毫沒有還手之力,要不了多久,可能就像傳統拋光磚一樣的存在。拋光磚,或許還有人念他的好,價格便宜又耐磨,瓷片之於中板,讓人念他好的優點,真的難找。
如果真要找,可能只有設計師從美學角度來找,只要這種小塊的產品,做出特別的效果。八十年代的那種長寬各兩百毫米的方塊磚,到現在還是有工廠在出貨,大多是純色磚,一片磚全白色,或淺綠色,大紅色,沒有花紋裝飾,這部分市場應該歸功於設計師或者出口市場。這個市場可能是瓷片的主要出路。
另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好貼。瓷片背面是多孔的結構,泡在水裡面,可能還有氣泡嘩嘩地冒出來,所以可以直接用一般的水泥砂漿就可以貼穩在牆上。中板就不一樣了,需要用專用的瓷磚膠來貼,可能也有不信邪的,還是用水泥砂漿來貼,幾年後,可能會出現瓷磚往下掉的情況,這是很危險的。這也是中板結構所決定的,中板的背面幾乎沒有小孔,水泥砂漿不能滲透進去,自然也就不能穩穩地抓住。這能看出來,中板能上牆,也多虧了瓷磚膠的出現與普及。
我是去年徹底對瓷片失去信心的。
在鄉下老家過年,親戚家建了新房,我去參觀,寬敞的客廳,不只是地上鋪瓷磚,牆上也鋪滿瓷磚,一直鋪到天花板,再配上大屏幕電視和新潮傢俱,突然覺得到了酒店大堂的感覺:富麗堂皇。雖然,他用中板尺寸還是四百乘八百毫米的,如果用六百乘一米二尺寸的,可能更震撼。中板不只是搶了瓷片市場,還創造了新的需求,以前的農村家庭,很少把客廳牆上全鋪滿瓷磚的,頂多就是鋪地腳線,或一米左右高的瓷磚。
瓷片,在沒有瓷磚膠的時代,是能上牆的王者,現在,無論從價格,性能及感覺檔次等方面都被中板所碾壓,可能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