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毛氈到突突毯,他們到底在「搞什麼毛線」?|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近段時間,瀏覽各個社交媒體,手提簇絨槍,玩起「突突毯」,正在成為年輕人相互分享的流行體驗。「古有織女牛郎,今有『扎女扎男』」,成為人們打趣的說法。在一檔居家生活類綜藝節目里,眾多嘉賓也忍不住操作起這移動的「縫紉機」,在紉線聲中獲得樂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簇絨,譯自英文「tufting」,原本是一種製作地毯、保暖服裝的傳統工藝。近年來經過簡化與推廣,逐漸在社交媒體掀起體驗熱潮,並催生出線下體驗店。體驗者可以選擇畫作尺寸、圖案,根據投影儀成像用記號筆勾出基本輪廓,隨後操作簇絨槍,將毛線充分「打」進畫作里填充色塊,待「打」滿後再封膠、加底、封邊,最後像修剪草坪般剷平表面的長絨毛。整個沉浸式體驗過程一般需要幾個小時,尤其適合朋友、情侶一起動手、共同創作。

(圖片來源:騰訊網)

有體驗者表示:「享受毛線穿過布的一瞬間」「彷彿日常的煩惱都被帶走了」。簇絨的樂趣,一方面在於將毛線成條成塊「打」進去的過程。隨著「突突突」的韻律,體驗者沉浸其中、免受打擾,既不費腦、又能消閑,成為繁忙之餘的減壓方式。另一方面,簇絨作為家居裝飾、日常配件的一部分,通過設計鏡框、裝飾畫等表達創意設想,通過製作杯墊、抱枕等滿足實用需求,讓體驗者充分收穫創作加工帶來的成就感。此外,體驗的過程也是交流陪伴的契機,或自帶話題幫助「破冰」,或共同完成留下美好記憶,或在社交媒體曬出分享生活,簇絨滿足了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流行容易,經營不易。和很多火爆一時的體驗項目一樣,簇絨也面臨著「朋友圈一曬,再也不愛」的一次性消費挑戰。流行趨勢不斷更新,簇絨體驗店應當在初體驗後,以更多樣的產品留住消費者,進而走出「種草—打卡」的簡單循環。或結合風景名勝開發文創產品,或結合家居軟裝豐富體驗用途,在保持沉浸式的同時走向開放式,打開更豐富的消費場景,或許是「網紅」成為「長紅」的必經之路。

事實上,圍繞手工展開的服務行業前景廣闊。近年來,從十字綉到羊毛氈,從編手鏈到簇絨,吸引無數人參與到DIY之中。如果說老輩人織毛衣、納鞋底是必備生活技能,年輕人則把編織變為了樂趣。有人說:人類對手工藝的熱愛已經刻進基因里了。回溯人類發展的進程,先民用靈巧雙手創造文明,結繩織布不僅創造出更舒適的生活,也鍛煉了精細動作的能力、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對於時下的編織愛好,有科學家結合臨床觀察作出解釋:正所謂「十指連心」,鍛煉手指有助於提高認知功能,還能夠通過重複動作緩解焦慮。遠至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邊織毛衣邊聽彙報,近至東京奧運會上跳水冠軍戴利邊觀賽邊打毛線,編織成為天然的抗抑鬱劑,幫助人們減壓凝神、專註如一。

(圖片來源:新華網)

工業時代轟然而至,一針一線一絲一縷的手工技藝面臨空前危機。當紡織品從流水線上快速生產,手工製作何以自處?事實上,無論是對工匠精神的格外崇尚,還是縫縫補補的世代傳承,手工製作從未退出舞台。其中既有超越工業複製的藝術美學追求,也有貼近真實生活的情懷代入,既包含了「任何困難都能動手解決」的自信,也包含了「不能輸給機器」的倔強。從這個意義上說,簇絨雖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毛線本身的保暖作用與慰藉寓意,手工編織蘊含的獨特心意,為它增添了一層情感共鳴、心靈相通的濾鏡,增加了一份治癒色彩與獨特情懷。這種精神價值正是精緻的工業產品無法取代的。

值得反思的是,當商家開起一家家簇絨體驗店並複製粘貼著同樣的產品與服務,這些手工製品似乎再次被納入工業化鏈條之中,失去了獨一無二的製作體驗。所以,DIY產業的發展,不能一味依靠「劇本」和「套路」,必須關注獨特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定製用戶滿意的產品,提供因材施教的指導,如此方能呵護好人們心中「蠢蠢欲動」的手工衝動。

這正是:

此間何聞機杼聲?風潮正起客漸盈。

編織縫紉皆成趣,尺寸絲縷總關情。

大家晚安!

(文 | 李忱陽)

| 薦書 |

★ ☆ ★

《與未來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未來談談心》,把睡前幾分鐘的談心,變成更為觸手可及的陪伴。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風尚、世態、青春、時代、人物、文化、生活、社會、新知等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我們在時間中跋涉,向著未來前行。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有遺憾、懊悔、回憶;好在,每個人也都有未來,那裡有困惑、失落,更有收穫、希望。這本小書收錄的,是時間中的圈圈漣漪,是記憶中的種種際遇,希望它能讓我們在相連的悲歡中,「一起向未來」。雖然未來還不確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與未來談談心」套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