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歲了還租房住?」
趙立芬在給80多歲的老母親找房時,這是她聽過最多的一句話。
63歲的趙立芬原本和母親住在河北張家口,由於在京工作的女兒最近生了二胎,為了幫小兩口帶娃,從2024年底開始,趙立芬頻繁往返北京和張家口之間。
女兒家面積有40多平米,只有一間卧室,趙立芬來後只能擠在客廳的沙發上;老家那邊,趙立芬80多歲的母親腿腳不便,精神不好,也需要人照顧。
一頭是女兒,一頭是母親,趙立芬兩難之間,想到在北京租房,把老母親接來照看。這樣能同時照顧母親和女兒,還省去了兩城往返的麻煩。
在女兒的支持下,趙立芬聯繫了多位房東,但房東在得知租戶已是耄耋之齡後,都拒絕了她。她也找了大一些的租房平台,卻被告知合租者超過40歲、整租者超過60歲的租戶不能簽約。趙立芬又跑了幾家中介,對方都在留下聯繫方式後杳無音信。
最後,在女兒的多番聯絡下,趙立芬給母親租下了女兒同事的一套商住開間。
租房市場的「潛規則」
談起房東拒絕租房的理由,趙立芬滔滔不絕:擔心老人在家出意外、擔心傢具家電被損壞、擔心老人愛囤積雜物、擔心老人無法長期續租……
「有一位房東甚至直接告訴我,『寧可空著房子也不租給老人』。」 趙立芬對這句話印象最深。
在拒絕租房給老人的房東中,韓立群或許是態度最堅決的人之一——去年夏天,他將房子租給了一位72歲的獨居大爺,他說「那是噩夢的開始」。
頭一個月,韓立群經常接到租戶的電話。「不是煤氣壞了,就是燈泡不亮了,要麼就是洗衣機不甩幹了。」韓立群每次都要自己過去或者約維修師傅去修,一個月里修了12次。「很多時候不是東西壞了,而是他不會用。」
起先,韓立群會耐心地教會租戶使用方法,但他發現,租戶老大爺記性不好,學完就忘。而韓立群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到晚上,後來只能委託物業幫助老大爺修理家電。
平靜了一段時日,今年年初,韓立群突然接到物業電話,告知老大爺在家摔倒了,正在送醫搶救。
「很害怕。一方面會擔心租戶出事;另一方面也怕萬一老爺子遇到不測,房子以後沒法租了。」韓立群說,「房子空著我一個月就是少掙兩三千,但是有什麼萬一,房子租不出去不說,我還可能被訛詐。所以租約一滿,我就沒有再續約。」
劉語玲已經在某房產中介工作7年,據她介紹,在她接觸過的房東里,有八成在登記時會明確表示不租給老人。「行業內甚至還有『65歲禁租令』,會對65歲以上的老人租房設立嚴格限制,甚至直接拒絕他們租房。」
即使通過子女代簽、簽署所謂免責聲明等途徑租到房子,也並不意味著老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往往還面臨著租金大幅上漲的風險。
「老人的房租漲幅遠超年輕人。一般來說,年輕人第二年房租漲幅在5%到10%之間,但是老年人的房租漲幅會超過20%,甚至也有房東故意大幅漲價『逼退租戶』的情況。」劉語玲說。
北京、上海等城市超2/3的中介機構對60歲以上老人設限,部分平台將「60歲以上租客」自動歸類為高風險群體。68%的房東認為老年租客「生活習慣難磨合」,45%擔憂房屋維護成本增加。部分品牌公寓甚至明文規定「限18-40歲」租客。
不適合老人的房子
找不到合適的房子,是老年人租房的另一大痛點。
「當下的租房市場,房源大多針對年輕人,很少有適老化的相關設計。比如無障礙通道、緊急呼救設施等等。」劉語玲表示。
租賃市場的結構性失衡,讓老人在「老破小」和「拒租令」的夾縫中艱難掙扎。
從家鄉內蒙古通遼來京打拚的張雨萌,這幾個月為了找到適合母親的房子「快要跑斷了腿」。2025年春節後,張雨萌在所居住的街道一共看過8個小區,總計25套房。從老破小看到高層住宅,張雨萌每個周末幾乎都要外出看房,但至今仍未找到心儀的房子。
年輕時的事故讓張雨萌的母親腿部殘疾,平時依靠輪椅出行。2024年父親去世,張雨萌想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但因為自己合租的房子沒有電梯,沒辦法與母親同住。
所以,張雨萌開始尋找適合自己和母親共同居住的房子。

儘管一些老破小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增加了如樓梯扶手之類的設施,但對於張雨萌母親而言依然無法便捷上下樓。受訪者供圖
「除了電梯,我希望房子單元門有斜坡、衛生間有扶手、床邊有護欄,我工作比較忙,最好在衛生間有報警裝置,或者可以一鍵聯繫我……」張雨萌把這些要求列了一張表,卻發現理想區域內幾乎沒有能匹配上的房源。
在租房軟體的房源中,沒有適老化改造這一篩選選項,張雨萌只能一個個點開房子圖片查看,同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我居住的區域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老破小』,底層出房很少。即使出了房,裡面也幾乎沒有適老化設施。在租的房子里加裝這些實施又貴又麻煩,還需要房東同意,太難了。」張雨萌說。
「租賃市場的產品幾乎都是圍繞青年群體設計製造的。」劉語玲表示,儘管目前適老化改造的政策很多,但是沒有針對租房市場適老化改造的政策。配備無障礙設施、緊急呼叫系統的出租房,鳳毛麟角。
民政部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佔比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而某房產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適老化改造房源僅占租賃市場的7.2%。某長租公寓品牌的統計顯示,其房源中配備適老化設施的不足2%,電梯配置率僅31%。
讓老人租上好房子
房屋租賃市場中,需求端的老年人數量正在快速增長。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獨居老年人口數量為2993.9萬人,是2000年的3.82倍。從家庭戶戶數來看,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3729萬戶,占「有老年人家庭」的21.38%。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19.8%的城市獨居老人依賴租房,2021年我國29.9%的老年人沒有產權屬於自己或者配偶的住房。
因此,解決老年人租房難題迫在眉睫。
「租房的『年齡歧視』,很難一概而論是否違法。」據北京執業律師楊鑫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禁止歧視老年人。但租賃相關的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年齡歧視。而合同是一種市場行為,房東常常借「合同買賣自由」為名,實施年齡歧視。
從法律角度看,拒租給老人很難直接認定為違法。但破解年齡歧視,需要制度先行。
而楊鑫的建議是,將禁止年齡歧視寫入租賃相關的法律法規。據她介紹,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相關嘗試,比如杭州餘杭區的法院判決房東拒租老人行為構成年齡歧視;北京推出老年公租房,配備專門的適老化設施等等。
而破解租房難的核心,在於消除房東顧慮,破除市場偏見。
「對租賃市場的房屋進行適老化改造非常必要,可以通過財政補貼、低息貸款或者租金收益保險等金融工具,鼓勵房東對現有房屋進行適老化改造。」楊鑫建議。
除了加裝扶手、防滑地墊、呼叫裝置,一些操作簡單的智能設備,如聲控燈、伸手出水的水龍頭等設備,也能更好地適配老年人的生活。
「改造後的房子,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老年人,也能讓老年租客的事故率下降,消除房東的顧慮。」楊鑫表示,房東顧慮少了,就能改善年齡歧視。
對於那些沒有子女或家人在身邊的「獨身老人」,她建議發動社會支持,比如社區居委會或者公益組織介入,幫助老人篩選房源、審核合同,調解糾紛等。
「除了政策上建設公租房、保障房,一些大的租賃平台也可以推出針對老年租戶的產品,提供靈活的租期,也可以參考國外『代際合租』的模式,讓老人和學生合租,實現共贏。」中介工作人員劉語玲建議。
替母親找房的趙立芬認為,破除偏見同樣重要。
衰老不應該是被市場拒之門外的理由。畢竟我們都會有衰老的那一天。為當下的老人改善居住生活,也是在為我們的將來鋪路。
來源:央視網 編輯:任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