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龍鳳。
可是教育孩子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有很多家庭,教育失敗。
如何讓孩子過得好?不是給他們車子和房子,留下一筆存款,就行了。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有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心理學家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指出了提升創造力的九個條件。
把書里的九個條件,對應到具體的家庭教育中,就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了,讓家庭輸血給孩子,變成孩子自己有造血能力。

01
「孤獨」:引導孩子獨立生活。
作家馬德說:「忍受孤獨是可怕的。當你看到那些享受孤獨的人,一下子就不怕了。」
任何一個人,一開始被父母關愛,兄弟姐妹關照,也有很多朋友,但終究要獨自一個人走路。
只要估摸著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父母就少去幫忙。
比方說,孩子跌倒了,應鼓勵獨自爬起來,而不是父母馬上抱起來。
還比方說,孩子的作業,盡量讓孩子獨自完成,父母只能多說方法,而不是說結果。
看到孩子一步步獨立,父母會輕鬆很多,也會看到希望。
02
「閑散」:允許孩子適度放鬆。
現在很多父母,安排孩子每天學東西,還要去跳舞,繪畫,跑步等。
疲憊不堪的教育,讓孩子進入到慌忙的階段。
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專註力,從某一個方面下手,做精細,而不是什麼都要會一點。
樣樣都會,般般不精。這是不行的,也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給孩子專註做某些事,騰出一些時間,自己去嬉鬧,就是無所事事,也正常。
03
「幻想」:解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很多孩子,動不動就提問,都是莫名其妙的問題。父母應該認真解答。無法回答的,應該父母多讀書,然後解答。
所有不耐煩的回答方式,都會遏制孩子的發展,讓他覺得自己很煩,不被家庭看好。
小說《木馬贏家》中,男孩保羅說自己能夠預感到賽馬的結果。
保羅坐在木馬上,一圈一圈地轉動,精疲力盡的時候,就會想到賽馬。
這樣的奇葩事情,父母也相信了。也允許了。
在很多家庭,父母應該是不會允許的。這是在遏制孩子,而不是在幫助。
藉助孩子的幻想,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讀書,思考,是可以帶來大量智慧的。

04
「自由思維」: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伏爾泰說:「天賦的力量大於教育的力量。」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是不一致的。
父母喜歡按照經驗辦事,孩子的沒有經驗的。
孩子辦一些從未經歷過的事情,多是用自己的天性。在大人看來,是「自以為是」,不可取,也許要攔住孩子。
其實,孩子不要父母過多去阻攔,而是給孩子自己去思考,摸索經驗。
父母的經驗直接給孩子,是行不通的,因為父母給的是理論,孩子想的,做的,才是實踐。
05
「捕捉相似性」:發現孩子和大人的共性。
我們看父母和孩子,或者孩子和某個家庭成員,有一定的相似性。美貌、說話的口氣、嘴巴的樣子等,存在相似。
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孩子和某個大人,有讀書、思考、行為上的相似性。
這就可以判斷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大人就是孩子的模版。
讓孩子和相識的大人多相處,那麼大人對孩子的影響是更加深遠的。當然,大人應該是一個公道正派,有一定出息的人,避免引導孩子走歪路。
06
「輕信」:教會孩子如何尋找可以相信的人。
小孩子,遇到任何人,都會相信。就是一個陌生人,給他一粒糖,就能夠變成朋友。
輕易相信人,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識別大人的言行舉止,找到可以相信的人。
比方說,無緣無故給孩子東西的人,不能夠相信,也許是一個套路;熟悉的人,要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要懷疑,而不是相信。
信任,是有附加條件的,根據孩子的社交,居住的環境,予以信任條件設定,很有必要。

07
「對以往創傷的回憶」:陪孩子一起應對挫折。
有一位作家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人生的成功,不僅僅是發揮自己的長處,記住自己的優秀,還需要從失敗中找到方法。
很多孩子,是不願意麵對失敗的,遇到痛苦的往事,都會迴避。這樣做,會隱藏痛苦,但是不會徹底化解痛苦。失敗,帶來的,就是害怕,而不是勇敢。
和孩子一起面對傷害,多角度看傷害的地方。就能慢慢走出痛苦,以後談起痛苦,也雲淡風輕,就對了。
比方說,孩子被玩伴傷害了,順勢就告訴孩子,朋友聚聚散散是常態,別計較。
08
「衝突和對衝突的解決」:提升孩子解決麻煩的能力。
孩子的成長,和玩伴、老師、同學等,都可能會有衝突。
遇到衝突,很多父母,第一時間就是護短,為孩子辯解,甚至打倒對方。
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是需要自己解決的。
告訴孩子,主動和對方和解,放大格局去包容他人的不完美,接納一些人瞧不起自己,放過那些嘴巴狠毒的人......及時從麻煩中,抽身而退,就對了。
09
「警覺和訓練」:培養孩子對社會的警惕性。
孩子到了少年時期,對社會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難免會遇到壞人,也會對一些惡果,預測不到。同時,孩子也會常常獨自走進社會。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
不管多好的關係,都保持一份警惕;遇到一些需要警惕的時候,父母馬上提醒,抓住教育機會。
比方說,有外賣員來敲門,父母不要隨便開門,而是及時告訴孩子,要問一問,到底是誰開門,自己是否真的點了外賣?
也可以打開貓眼,看看來者是誰。
遇到可疑情況,應該讓外賣員把東西放在門外,再想辦法處理。

10
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教育孩子是隨時隨地的,是從日常瑣事開始,不是一次次的專門的對話。
教育孩子是有一個漫長過程的,不是等孩子長大了,一次性就灌輸經驗。
教育孩子是從小開始的,就像培育一粒種子一樣。
教育孩子是根據周圍的環境,成長的過程來進行的,不是拿來專家的建議,馬上就用。
教育孩子是父母提升認知的過程,不要陷入經驗主義,本本主義。
生兒不容易,育兒更不容易,父母不要大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