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後,暖陽傾灑,這是廣州荔枝灣涌周邊很多街坊在沿岸休憩、聊天、垂釣的場景。據南都報道,廣州荔灣區啟動荔枝灣涌濱水環境改造工程,包括橋樑微改造工程、濱水全段綠化改造、駁岸修補、照明補充等項目,首期已於2023年10月開放,計劃在春節前全面完工。
荔枝灣涌之於廣州,具有特殊意義。「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是屬於廣州街坊的獨家記憶,也見證了城市發展多個階段的徘徊與蛻變。2010年荔枝灣涌兩岸截污揭蓋復涌,13年過去,「治水之後」怎麼辦的問題依然複雜。「步道易潮濕、崩裂、起伏」「設施老化、照明不足、養護不夠」「好多燈都壞了,而且遇上陰天或冬天光照不足時,晚上9點就熄燈了」,這是荔枝灣涌周邊環境的素顏狀態,也是讓不少街坊心心念念的「西關水客廳」面臨的真實困境。
2023年8月,荔灣區啟動荔枝灣涌濱水環境改造工程,項目全長2.23千米,建設內容包括橋樑的微改造工程、濱水全段的綠化改造、全段的駁岸修補、照明補充、節點改造等。這都不是什麼大工程。比如照明優化的活兒,主要就是及時更換燈具,但有關方面照顧到了「彩光擾民」和光色不搭配的細節,同步做了優化,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這次荔枝灣涌沿岸配置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燈光,分別照射地面、景觀和兩邊棧道,並做步級安全設計、廣場補光。
再比如多寶路邊的時敏廣場,原本密集遮蔽、不平整的空間,被改造成通透疏朗的橋頭廣場,濱水步道斷點也被打通,步道邊設石凳、石椅,岸邊增設安全提示照明、安全警示牌以策臨水安全。
「沒有大修大建,而是微小細節的修復、改造」的項目,在市民李伯眼裡,卻是「有史以來做得最好的」。公共服務就是得「眼裡有活」,而且心裡裝得下民生實事,哪怕它註定不那麼出成績,見效也往往在細微之處。
從「治水」角度看,徹底解決水質問題考驗治理魄力,但在此之後依然需要跟進做好公共服務,調整和優化治理細節,讓周邊居民能夠「親水」、願意「親水」,進而把現有的城市公共資源有一個更通透的「打開」。這不僅是治理思路的轉變,也是服務態度的迭代。
此番荔枝灣涌的微改造,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即是徹底打開沿岸的公共生態,開放橋頭公園,新增1200平方米空間,多層次開放親水駁岸,優化1300米綠化水岸。城市涌道的治理、美化可能並不少見,但真的讓市民有機會親水,而不是被迫敬而遠之,卻依然需要見識和勇氣,因為公眾感受更多的,可能還是各種「此處禁止垂釣」的告示牌,以及那些用圍欄圈起來的「只可遠觀」。打開公共空間,對應的可能是日常公共治理與服務的繁瑣配套,確實難,但也不能因噎廢食地選擇消極迴避,走圈起來、封起來這種更便宜行事的路子。
把公共服務「玩出花」,需要公共空間的「打開」,更需要治理思路的「打開」。城市的門面,裝點得漂漂亮亮從來不是目的,讓它回到民間、融入市民的生活才是。而城市的發展建設,不全是、也不會永遠只有大開大合,每一個隱入塵煙的城市角落同樣需要莊重的對待。城市更新的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慢工出細活,也包括在小項目里見到真實的民生需求,把繡花針功夫用到實在處。荔枝灣涌的雕琢需要踏實用力,和對具體民生的複雜解題——不厭其煩,在繁瑣細節處展露城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