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里遇到了鄰居王奶奶,正熱情的把一些糖果塞進一個小朋友的衣服口袋裡。而小朋友一邊摁著自己的口袋,一邊說:「謝謝奶奶,真的不用了」。
「沒關係,拿著,回家路上吃啊。」
「沒事兒,奶奶給你就先拿著吧」。許是王奶奶太過熱情,孩子的媽媽都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孩子接過糖果道謝後,便跟著媽媽一同離開了。

看著母子二人遠離的背影,王奶奶說:「你說這媽是多嚴格,孩子來家裡坐了好半天,拿出來的水果、糖果一口都沒有吃,最後他媽媽點頭孩子才拿上糖果。怎麼當的媽喲,搞得我家的食物好像有毒似的。」
「王奶奶您想多啦,可能就是孩子養成的一種習慣。」
漠視好意,年輕父母不懂事?
回家後,我把王奶奶的事情跟家人講,結果引來了一場辯論會。婆婆認為王奶奶是對的,是那位年輕的媽媽不懂禮數。
「都是鄰里鄰居的,給孩子吃點東西多正常啊,你看你二嬸在村裡,還幫鄰居看孩子呢,感情好的就像一家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回事,事兒真多。」

先生認為:「不讓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警惕。很多小孩都是因為別人給的一些玩具或者吃的東西被拐賣的,如果總是接受他人的東西,一旦形成習慣,後悔就晚了」。
其實從婆婆跟先生的角度出發,都沒有錯,這是兩代人不同的思路、經歷所形成的不同觀點。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1988》,這是在豆瓣高居9.7評分的一部韓劇。被很多人喜歡的原因,就是鄰里之間的和睦友愛。裡面有這樣一幕:到了飯點,德善、狗煥幾個小夥伴就端著今天的飯菜去給鄰居送去。

這一幕在七八十年代是常見的一種現象,人到中年的我們,幾乎都曾是那些被鄰居照顧長大的小孩,所以在看到這部電視劇後,大家都將自己投射進去。
既然我們都曾經是吃著鄰居百家飯長大的孩子,為什麼輪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卻要求沒有經過大人的同意,不許吃鄰居的東西呢?
這種嚴格的家教,一方面源於禮貌,另一方面源於一組可怕的數據。有傳言,中國每年有20萬兒童被拐賣,被找回的兒童僅有0.1%。據說這是有人利用家長對人販子的恐懼而散布的謠言,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怕這種情況發生,因為被拐賣的兒童每年不計其數。

由幼兒園為了測試孩子們的警覺性,請警察扮成人販子,利用送玩具與零食的方式,僅半個小時就誘拐了19個孩子。
正是因為別人的「零食與玩具」,可以被壞人有機可乘,如今的家長才會不願意讓孩子接受外面任何人的東西,包括住在隔壁的鄰居。
如何不傷和氣又保護孩子
有時候過於謹慎的做法反而會傷了鄰里之間的關係,怎麼樣才能在鄰居給東西的時候,既不傷和氣,又能保護孩子呢?分享給大家3個辦法:
1、家人不在場的情況下,不可以接受他人的食物或者玩具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沒有辨別的能力,對方是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是喜歡的零食、玩具,不管是什麼身份,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對於孩子來說,都不及零食、玩具更具誘惑力。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家長需要給孩子立規矩,明確告訴孩子,在沒有家人陪同的情況下,別人的東西不要拿,更不要動。如果想吃什麼,想要什麼,回家跟爸媽講,不要去接受別人的東西。

2、在有家人的陪同時,得到允許才可以
有一次朋友帶孩子來我家做客,期間我讓孩子吃水果,結果年僅5歲的小女孩,看了一眼後,又看看媽媽,在得到媽媽的首肯後,她才接受並且禮貌的說謝謝。
沒有不懂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去他人家做客,別人給孩子東西,是禮貌,是熱情,但我們也該教育孩子,不動不拿是基本的禮貌。若是在想要,得到父母同意才可以拿去。這是一種禮貌,一種家教,更是一種原則與安全上的約束。

3、鄰里之間禮尚往來
鄰里之間的來往,講究禮尚往來。當孩子接受了鄰居送給的東西以後,作為禮貌也應該拿著一些小糕點或者水果送給鄰居。
育兒小貼士:讓孩子親自去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理解感恩,友愛,互助。
拒絕是一種邊界
其實很多家庭不願意讓孩子接受別人給的東西,一方面是為了形成自我保護意識,一方面是讓孩子懂得分寸,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一開始就允許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很可能會養成一種,去了鄰居家隨便拿,隨便動的習慣,這是一種不禮貌,沒有邊界感的行為。
當面對方不會說什麼,但是在背後一定會說,這孩子沒有家教。因為自家孩子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麻煩。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中說:「人與人的人際關係,如果一旦超過了那個分寸,就是給別人添麻煩。」
因此,讓孩子學會拒絕,儘早的明白與人之間的邊界感,既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也不會讓自己活的太心累。
凌晨媽媽來叨叨:
也許有人會說,幹嘛讓孩子從小變得那麼冷漠呢?有時候學會拒絕不是冷漠,而是自我保護。等他們有了辨別能力,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拒絕還是接受,父母自然就不會過於擔心了。年幼的孩子,還是有規矩與約束比較好。誰不想擁有互助友愛的鄰里關係呢,只是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