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莫,SHE竟然從來沒有解散過?!
這麼多年過去了,

結果,竟然只是solo未解體,並且最近還在hebe的演唱會上合體演唱了,真的太美好了吧。

那個時候selina已經懷孕8個月了,但是三個人在台上還是像少女一樣活潑打趣:今天的SHE是3+1了。
其實,三人單飛公認的轉折點就是selina2010年拍戲遭遇爆炸事故的,那一年之後她也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幾乎沒什麼新聞。
但三個人私下的聯繫卻一直沒有斷過,selina燒傷之後,ella和hebe一直陪在他身邊,甚至還表示你的房貸姐妹來幫你還。

期間的採訪,也大大方方地毫不避嫌,頻頻提及這段姐妹情。
最近selina生產,ella和hebe也是全程陪伴。

而Selina的生產並沒有那麼順利本身就是大齡產婦,懷孕的時候還有子宮肌瘤。
這導致小腰果一生下來就自帶肺積水,在保溫箱住了好幾天。
甚至曬出的簡單的幾張照片,也能看到有淤青的針孔痕迹。

比起幸福的場景,有些網友們卻格外的關注小腰果的小手,甚至批到selina「虐待嬰兒」的程度...

感覺懷孕生子後,人的注意力就會不自覺地放在寶寶身上,感覺寶寶是初來乍到,而媽媽們的身體哪怕是有問題也更容易恢復。
哪怕是陌生人都會莫名的去忽略那「4顆子宮肌瘤」,在意寶寶的小手是不是展開了。
但對於母體來說懷孕生產更是一件很有很大、很多風險的事情。

最近就有網友又扒出來一個剖腹產的隱藏風險,不僅僅是疼痛、傷疤,而是讓人瑟瑟發抖的脂肪液化。
黃色的液體脂肪和瘀血會不斷從剖腹產的傷口中滲透出來。
如果自己處理不好可能就要去醫院拆線剝開傷口,把裡面爛掉的脂肪、腐肉刮掉。
反反覆復清創、引流...等待重新癒合。


說實話,聽著描述就已經會感到疼的程度了,根本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多有難過。
咱就是說,到底還有什麼是我們這些未婚未育的女性不知道的啊。
脂肪液化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可怕之前還從來沒聽人說過?!真的很普遍嗎?

脂肪液化有多恐怖?
# 脂肪液化到底是什麼?
先來說說,脂肪液化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就是創口縫合或者後續護理不當的時候,導致創口內缺少良好的血液供應和氧氣供應。
加之脂肪細胞本身血運就很差,癒合能力很弱,導致大量脂肪壞死。
脂肪細胞膜破裂,脂肪顆粒外溢、分解,從一顆顆飽滿的細胞變成了純液體。

這些液體就會順著傷口流出來,看起來表皮還被縫合在一起,感覺相安無事,但皮下已經少了一塊支撐,完全空了。

一般術後前幾天,感覺傷口癒合還不錯,第3~9天可能就會看到傷口處出現滲液。
仔細看能看到點點油花,這就是脂肪液化。

聽起來彷彿是排油減肥的過程,生個孩子順便拿走了點脂肪是個好事。
畢竟之前很多吸脂設備也都是先把脂肪液化,然後用金屬管將油脂抽出,排出體外。

但對於剖宮產的媽媽來說就意味著傷口永遠無法癒合。
甚至會形成了瘺道,能明顯的從傷口處看出來有一個洞口。

但最恐怖的是液化後的癒合過程,對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堪比肛腸科。

# 漫長痛苦的癒合過程
脂肪液化後一般有兩種治療方案,一種就是回到手術室直接切開做清創後二次縫合;另一種則更溫和一點,不用拆線,每天在傷口上換藥、清創,讓傷口自然癒合。

前者更為直接一點,需要沿著原切口切開,徹底清除液化的脂肪組織,在進行縫合。
基本上就是重複了一次剖腹產的過程。
對於剛剛經歷過剖腹產的各位姐妹來說,短時間內真的很難有勇氣「再生一次」。

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第二種治療方式,但其實並沒有多輕鬆。
切口滲出的量比較少的時候,醫生會直接用工具生生地撐開小部分切口,沿著切口盡量把液化的脂肪擠乾淨。
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次性的,幾乎每天都要進行2~3次。

嚴重一點的,則需要拆除1~2針縫線。
看似只有2針,但手術過的姐妹都知道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硬生生拆這兩針足夠讓人滿頭大汗了。

仍舊需要每日擠壓、在傷口中塞入一大塊紗布引流,清理創口,也就是割掉創口周圍和內部的腐肉。
重點!這個過程基本上是不會打麻藥的,為的就是刺激傷口的自我保護,會加快自身修復癒合。

之後就是每日堅持的擠壓、把紗布塞進爛掉的孔洞里引流、換藥、清創的過程。
真的會ptsd的程度,看到醫生來就會下意識感覺痛。
直到滲液減少後,流出的液體比較少了,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用生理鹽水沖洗,再倒入白糖,讓切口的細胞處於高滲狀態,刺激生長。
恢復期長的話,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幾個月。

如果長時間難以自愈的話,其實還是要回到第一種辦法,再次切開-清創-二次縫合。
可能真的沒有生產那幾個小時痛,但卻日日夜夜都要面對,甚至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真的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摺磨。

哪怕好起來了,之後的一年兩內也不能可能如同常人一樣,尤其短期內是不能再次懷孕生育了。
之前馬里奧的媽媽就是產後照顧馬里奧沒坐月子,導致傷口脂肪液化,到現在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狀態。



剖腹產都要經歷脂肪液化嗎?
其實任何手術都會有脂肪液化的風險,不僅僅是生育方面。
只是腹部的脂肪較多、較厚,也會更容易引發液化。

在產科,剖宮產術後發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比率大概在0.3%~0.4%左右。
也就是說每1000名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就會有3~4個人術後會發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所以並不是所有剖腹產都會經歷脂肪液化的,其中佔比最多的就是肥胖人群。

圖源:臨床醫學《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與防治》
一般皮下脂肪厚度小於3cm的患者很少出現脂肪液化,而脂肪厚度超過3cm時,脂肪液化風險就會明顯升高。
皮下脂肪越厚,供血效率越低,越不容易癒合,發生脂肪液化的風險越高。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體內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導致細胞營養障礙,脂肪組織修復的慢,也會導致液化。
除此之外,對醫生的縫合技術也有一定的要求。
切口過於緊密,也會影響脂肪組織血供,導致脂肪壞死;縫合過於稀鬆,反倒會留有死腔,也就是孔洞。

不過,這樣看來比起那些一定會、不可避免的一些生育損傷,比如妊娠紋、腹直肌分離等等,其實脂肪液化的概率還是很低的。
只要選好醫院、控制好體重和血糖基本上都不會發生脂肪液化,生產之後也是要及時護理,補充足夠蛋白質就能更好地癒合。

但不得不說,生育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
大人希望姐妹們了解更多的同時不僅僅徒增焦慮,而是讓所有人也能更加正視生育這件事,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媽媽。
好啦,那咱今兒就先說到這,關於「生育損傷」同學們有什麼看法?還有什麼隱藏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