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蘭媽談育兒
有人說:「青春期父母很多都是高高在上的」
可在我看來,沒有任何關係是突然性的改變
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也是如此
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存在不可忽略的因果關係
正如,與其說青春期的父母都是高高在上
倒不如說這些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本身就存在問題

•好態度是顆糖,小朋友們都喜歡這個味道
有人說,青春期的父母簡直是太卑微了,不說話不行,說話又怕被孩子嫌棄
其實,每一份糟糕的關係背後都有一份惡劣的態度在影響著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意識比較強?還不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在增強
那些小時候不敢做的事情,長大後也自然要連本加利地「討回來」
特別是控制性的母愛是最讓人窒息、讓人迫不及待想要逃離的
36歲朵媽就是這樣的情況
她平時在外邊對誰都熱情好助,一回到家後就變了一副嘴臉
對自己的女兒朵朵尖酸刻薄不說,還經常拿別人的孩子對比,拿自己的不容易和付出去道德綁架

對於朵媽來說,她覺得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孩子就必須要學出一番成就來回報她
如果在學習和成績方面沒有達到理想期望,那接下來肯定是少不了一番言語羞辱
朵媽還一直堅信「沒有學不會的東西,只有努力不夠」,可這份期待背後卻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從不會到會,從不懂事到懂事,你無法完全決定孩子的人生,更不能單一地控制孩子的喜好
正如,你現在對待孩子的語言方式,將會成為孩子未來和你說話的方式
這就是態度的力量,也是孩子需要的成長養分
如果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那你包容孩子的好態度就是那顆糖,沒有小朋友不喜歡這個味道
當然,糖果易蛀牙,好的態度可不是隨意滿足、無底線縱容,這份好的態度是取決於你跟孩子說話的方式
包括,先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後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
像這種被完全尊重、接納的態度,是對孩子最好的甜而不膩糖果,也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相處態度
•愛不是感動誰,而是一種雙向奔赴的感覺
15歲女孩糖糖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和媽媽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不暢
而在養育之路上呢,糖糖的母親是一位單親媽媽,也是屬於典型的「付出」類型
經常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那麼努力,那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孩子」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是多麼無私的奉獻、也是多麼偉大的愛呀
可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
就是因為媽媽經常說「一切還不是為了你」,糖糖從初中開始就變得暴躁易怒、煩躁不安
特別是遇到意見不合時,說出的話真的讓你懷疑人生:
「你閉嘴吧」
「你別管我,看著就煩」
「你沒長眼呀,沒看到我在做xxx」
這種充滿攻擊性的話聽上去就有些接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心一意為孩子付出的家長呢
十幾歲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基礎的禮貌應該是有的,但為什麼會如此厭惡自己的母親呢

一次聊天才發現,原來糖糖內心被一塊石頭壓得喘不過氣
而這塊石頭就是來自媽媽的「自我感動」
過去那些日子,特別是孩子還小的那些年,為了給糖糖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糖媽可是吃盡了苦頭
糖糖喜歡跳舞,囊中羞澀的糖媽就一天打三份工去報名舞蹈班
捨得在孩子的身上投資,這本來是具有正能量的好事,可如果你抱著有投資就必有回應的心態去加大籌碼,那麼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是何其之大
糖媽就是這種心態,她覺得「付出就必須要有回報」,面對跳舞投資這件事情自然也是結果大於過程
比如,糖糖在練舞方面懶散、不用功時,接下來就是唉聲嘆氣般地進入訴苦模式:
「媽媽每天起早貪黑,就是為了你能學跳舞」
「你現在如此懶惰,將來怎麼能考得好成績呢」
「真不知道上輩子做了什麼孽,這輩子要生活得如此辛苦」
…
起初,糖糖媽也許是希望通過這種訴苦來感動孩子,但期望過高也是一種壓力
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別看他們大大咧咧、性格急躁,實際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而愛孩子也不是感動誰,是屬於一種雙向奔赴的感覺

•別和孩子較勁,要懂得做個「會認輸」家長
好好愛孩子這件事,我認為,愛就是懂得服軟、知道認輸
這幾天雨季天氣多見,早上送女兒上學時就遇到這樣一幕
只見,一位媽媽著急忙慌地給她女兒送來一件外套
嘴裡還不停地囑咐說:「溫度變低了,要穿上外套,別受涼了」
女孩不耐煩地聽著,媽媽繼續說著
看著依然不為所動的耳邊風模樣,媽媽欲上手幫忙穿衣服,被女孩迅速躲過了
女孩倔強地表示:「都說了不穿,冷了我自己知道穿外套」
緊接著,媽媽又追上去,把熱牛奶塞進女孩手裡
女孩說「我不想喝」
媽媽開始講道理:「你現在正是長個子的時候不能虧了營養,把牛奶喝了,身體才更健康」
到這裡女孩已經不耐煩極了,甚至直接吼出來「都說了不餓,能不能不要煩人了」
可媽媽還是不讓步,壓抑著憤怒直接把牛奶塞進女孩手裡
在彼此推搡中外套不小心掉落,看著滿是泥漬的外套,女孩開始發脾氣說「現在好了吧,都髒了,這件衣服我也不要了」

這句話一說,媽媽終於忍不住爆發了
她低吼著說「看你能耐著,以後我不管你了,好吧,看你能蹦躂出什麼」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有些焦躁
特別是身為兩個女兒的媽媽,我特別能理解這位媽媽的良苦用心
她只不過是盡自己所想的,去護孩子健康、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長
可在這份親子關係里很容易陷入親子之爭,特別是孩子長大後是渴望獨立,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如果我們依然把孩子當成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小毛孩去看待,在突破能力這條路上孩子是自卑的,他們甚至覺得「不管怎樣做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所以,跟孩子「認輸」不丟人,贏回孩子的信任才是智慧
同樣是下雨天,同樣是讓孩子加一件外套保暖
曾經,我也如同這位媽媽一樣跟孩子較勁
甚至說不過了,直接上手去強迫孩子穿上不願接受的外套
而在這份權利鬥爭里我贏了,可女兒卻變得越來越厭棄我

特別是和妹妹分享什麼時,還故意叮囑一句「別跟媽媽說,要不然我再也不理你了」
這是多麼大的防備心理呀
意識到錯誤的教育方向後,我也及時跟女兒認錯,並表示未來不會強迫她做不願意的事情
本以為放女兒自由後,她會錯誤連連、甚至自理能力都費勁
事實證明,我還是小瞧了女兒,獲得自由的她比之前的能力還要強大
包括自己整理書包、疊被褥,甚至洗衣服、刷臟鞋,這些事情都幹得有模有樣
原來,獨立是孩子獲得自信的過程,少了這個成長階段孩子也無法完整
這就是為什麼小朋友長大後,很多家長都想辦法讓孩子獲得獨立,因為獨立也是一個人獲得強大能量的精神象徵

•說「舒服」的話,打好家庭關係的良好根基
有位女性長輩,我們都叫她秀姨
在外人眼裡這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主人公
可在自家人眼裡,秀姨就是一個不太受歡迎的老人家
和丈夫之間,沒見面思念、一見面就三天新鮮,不出一個星期就會吵架好幾場
和女兒之間,通話次數最多的就是「xx家辦事,你們打算怎麼辦」
和兒子之間,不在一個城市很少溝通,聯繫的第一句話也是「有什麼事」
人到老年,身邊的一個個親人卻慢慢疏遠
很明顯,一個人遠離你,那是一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但如果幾個人、甚至更多人都疏遠你,那就是自己身上的問題了
與人相處,這是一個很有深究的話題,懂得社交優勢的人也不會孤單寂寞
秀姨可能就是屬於那個不太佔據優勢的人
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在電梯里和秀姨相遇
秀姨看到我們就熱情打招呼,還溫柔地誇女兒說「哎呦,小寶貝真漂亮,跟個小公主一樣」
可轉頭對自己的孫女又態度大變:「你看看別人,跟你年齡差不多,人家多乾淨,就你整天玩得髒兮兮,看誰願意和你做朋友」
充滿嘮叨、和抱怨的聲音讓我一愣,這是小時候老媽經常對我說的話,現在也會經常對我的孩子說
其實,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好不好都藏在平時對話里
那些關係不好的不代表就不愛你,而是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
就拿秀姨來說吧
她就是傳統的愛之深責之切,也是長輩們一貫流行的「刀子嘴豆腐心」作風
因為愛所以嘮叨,這也是一份責任心
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需要的莫過於「說讓人舒服的話」
特別是每天要朝夕相處的家人,「說讓人舒服的話」才能更好地進入話題、維護親情,這也是打好家庭關係的良好根基
當家人、乃至和孩子之間和諧友愛時,還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呢,也不費焦躁之力就能輕鬆地解決問題
所以,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要記得溝通大於教育,千萬不要拿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刺激孩子的逆反心

那麼,關於和青春期孩子相處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