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訪者問:
孩子總是問「我今天乖不乖?會有什麼獎勵」,怎樣回答才能不傷害到孩子的內心?

心之愛諮詢師答:
孩子每天這樣的問,確實會很讓人感到焦慮,感覺孩子每天都在尋求著認可,而這份認可是與他乖不乖相關聯,確實讓人糾結。
處於學齡前幼兒階段的孩子,容易在某些時期以一種相對固定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情緒或是訴求,因為年齡偏低,不太能夠以相對更全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不斷重複的言語通常會成為首選。
就如同有的孩子會不斷問為什麼,當家長以為做出了解釋,但孩子依然會不間斷地詢問為什麼,而且常常很多的為什麼也並不與具體的原因或解釋相關聯,此時的不斷重複更多呈現就是當下的一種表達或互動的需求。
當覺察到孩子某個階段開始不斷反覆著某種言行,可以帶著這份覺察去觀察孩子這一段時間裡的心情或情緒怎樣,以及他常常是以怎樣的表情或是情緒在講述「我今天乖不乖?會有什麼獎勵」這類的話語,得到你的回應之後,他又是怎樣的心情狀態呢?
可以通過對日常互動方式的反思,去理解孩子在傳遞怎樣的需求。
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表達一定會帶給父母不同的心理感受,父母可以通過關注自己的感受去觀察與揣測孩子的心理變化。也許可以留意到,孩子能夠自如地表達出「我今天乖不乖?會有什麼獎勵」這樣的話,他在關係的互動中是有著一定的自信的,他在直接提出要求。
同時也可以留意,孩子自己所定義的乖與不乖,並不一定等同於父母內心的概念,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比如「你說自己乖就是乖啰」,或者「說說看,你是怎麼乖的」,還或者「你是不是想要獎勵了?想要什麼樣的獎勵呢?」等等,提防父母以自己的主觀想法替代了孩子自己的認知。
有時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回應方式來驗證自己對孩子內心訴求的猜測,比如父母可以持續耐心地回應著孩子的這段問話,如同在與孩子互動著某種遊戲,孩子在撒嬌,而你在寵溺他,每次他這麼問過來,就回應他很乖啊,然後以親下臉作為獎勵。
當孩子確實在表達的是一種撒嬌,當不斷被看到並不斷被接納之後,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淡去或是開始發展出下個階段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內心處於不斷成長變化之中,耐心跟隨著孩子的成長節奏不斷做出回應及反饋,是對父母最大的考驗,因此在關照孩子的同時也需要給予自己很好的照顧,才能保持以經常且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帶來的疑惑。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