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個故事: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不是傢具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為了與睡袍配套,狄德羅將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配套效應後面潛藏的是永無止境的慾望。為什麼女人的衣櫃里永遠缺一件衣服?女人在櫥窗里看見一件漂亮的裙子,心生喜歡,於是把這件漂亮的裙子買回來,回來後發現整個衣櫥里沒有一件衣服能和裙子搭配,於是去買了一件與裙子看上去搭配的衣服,之後又發現缺少一雙鞋子搭配……
「狄德羅效應」會發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女人的衣櫃里永遠缺少一件衣服」這句話不只是專指一件衣服,也不是專指女人。
「女人的衣櫃里永遠缺少一件衣服」折射出的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就是每個人永遠覺得自己缺少一樣東西,永遠有一個慾望在不遠處招手,當一個慾望滿足後,又生出另一個慾望,當這個慾望滿足後又開始了對下一個慾望的追逐,永不停歇的追逐讓我們精疲力盡。
狄德羅最後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成為了一件睡袍的奴隸。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和狄德羅一樣,一直在被一件衣服,一件普通的傢具,一輛車子,再或者一個虛無的「面子」脅迫,成為它們的奴隸而活得很累。
佛家所說的「攀緣」一詞,就是指人們的心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慾望不停地奔跑,像猴子一樣蹦來蹦去,永無止境。所謂心安了、心落了就是心停止了對妄念的追逐,心安定了,就不累了。
每個人都在追求多多益善,錢要多,房子要多,衣服要多,吃的要高檔,穿的要華麗,住的要奢華,當慾望到不到滿足時便心生痛苦,於是祈禱上帝幫幫,祈求上天的眷顧,或者去寺廟裡求神拜佛,求佛祖來幫助自己。
我們不停地給自己的生命做著加法,而常常忘記了生命還需要減法。《道德經》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就是告訴人們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無不為」。
減去貪念,減少慾望,減去智巧,減之又減,沒有妄念,心就不亂,心安而能生定,定而能生靜,靜而能生慧。
「少則得,多則惑」,簡單則能得到,貪多則心生迷惑。慾望越多越迷惑,精明智巧越多則越心生困頓,內心越簡單越容易明理。
蘇格拉底有一句最經典的話:「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就越近似上帝。」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接近上帝,成為上帝,渴望上帝來拯救自己。
我們都以為救世主很遙遠,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