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盆友不太了解黑松,養護黑松生樁陷入了5個誤區。主要表現在,對黑松採取了過多的雜木類樹種措施,到處搜集養護辦法,唯恐缺了哪一樣導致枯樁。
其實黑松就是好養耐活的樹樁,黑松製作盆景,壽命長、干虯曲、易保型,這也是大家都喜愛的原因。但是一味模仿山地環境,把黑松當做雜木類樹種養護,肯定會誤事。
能室外不要室內,光照好,圖1
1、黑松怕澇耐乾旱的觀點
黑松不耐積水耐乾旱,這是針對露天生存的山嶺黑松來說的。實際上,我們盆栽或者地栽黑松養樁,同樣是怕澇;不同點在於黑松生樁卻不耐乾旱,更喜歡疏鬆透氣的腐殖土,更喜歡盆土濕潤。
黑松的根系中存在較多的鬚根和側根,赤松、油松、華山松多是主根上著生鬚根,側根較少。我們知曉,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白根多,礦物質多的土壤中黃根多,積水的土壤中黑根多,重金屬超標的土壤中灰根多。而白根有勁,黃根保命,黑根有病(腐爛),灰根要命(根系硬化)。
這就是說,鬚根多是白根、黃根,更喜歡濕潤的環境。上述內容說明,黑松生樁放養時,既不要過於濕潤;又不能太乾燥,偏干不等於乾旱,乾燥時間稍長,有可能枯樁。對於已經成活的生樁,盆土濕潤更好;定型的黑松盆景,可以適當控水,控制枝條節間長度和針葉長短。
覆蓋青苔更濕潤,圖2
2、黑松裸根移植能活的觀點
有盆友堅持裸根移植黑松能夠成活,如苗圃的小黑松苗,但是下山樁成活率太低。這是因為,黑松具有菌根菌共生,不帶原土,共生的菌根菌也沒有了。而根系需要菌根菌分解的物質生存,沒有菌根菌,根系只能餓死。
這就是為什麼移植黑松需要兩年時間,先開挖樹穴,切斷主根,回填種植土和生根粉,來年再移植的原因。
帶土球採挖生樁,圖3
3、黑松翻盆需要帶土球的觀點
黑松上盆2-3年需要翻盆換土。我們採挖生樁時需要帶原土,有利於提高成活率,翻盆時需要帶土球嗎?建議是不需要帶土球。這是因為,採挖生樁時帶有的原土球變得非常堅硬,通透性差,養分少,板結程度高,基本沒有微生物存在,這樣的土球減少了養分供應,不利於菌根菌生長。
我們換盆的時候,黑松的鬚根已經很密集,無須擔心成活率的問題。所以換盆時,可以先控水,再脫盆,用水把根系中間的盆土沖洗乾淨。
腐葉土,大肥大水,圖4
此處注意,沖洗乾淨後,一定要用加入微生物菌劑的黃泥漿掛漿。這是黑松樹樁翻盆最關鍵的一步,也是後期生長的基礎。
微生物菌肥、菌劑,不只是松類素材需要,大部分樹種也需要微生物參與根系活動。我們可以看看蔬菜、水果、莊稼,凡是有機肥和化肥混合使用的色澤鮮艷口感好,只用化肥的就差遠了。這就是微生物菌劑的功勞。
使用菌根菌劑和有機肥,圖5
4、黑松浸泡殺菌劑消毒的觀點
有的盆友用多菌靈浸泡根系,導致枯針卻沒有落針,干透了。松類素材不能使用落葉雜木浸泡根系的做法,道理同上,把菌根菌都殺死了。
上盆時不帶土球,加入腐葉土,圖6
5、黑松不喜肥水的觀點
這是有盆友根據山松生長的環境得出來的結論,實則錯誤。許多資料介紹,黑松耐寒耐乾旱耐瘠薄。在山嶺地塊,缺水少肥,為了活下去只能耐瘠薄耐乾旱,並不能說明不喜歡肥水。
咱們常說中國老百姓吃苦耐勞,這都是缺錢逼得沒辦法。為了表揚窮人,發明了吃苦耐勞這個詞。有錢了誰還吃苦耐勞?看看那些大富豪,哪個靠吃苦耐勞發家?道理與黑松一樣。
所以生樁成活後,就要加大肥水養樁,不要被耐瘠薄耽誤事。當然,定型的黑松盆景還是要控水控肥,這樣容易保型。
濕漉漉的,這是耐旱嗎?圖7
總結:此外還有黑松耐半蔭的觀點。這也是有盆友看到黑松生長在山背面,據此得出來的結論。黑松是陽性樹種,喜歡全日照。除了剛剛採挖的生樁需要半蔭,其他時間段的黑松日照時數越長越好。
所以我們養植黑松,需要注意分清自己的樹樁,屬於哪個階段,以便合理分配光照時間。總之,本文觀點是養植黑松下山樁,不能片面的想當然,把落葉雜木的做法用到黑松上面。
總結起來就是這5點,黑松盆景怕澇喜濕潤,裸根移植不愛活,翻盆不要帶土球,生樁不泡殺菌劑,大肥大水喂熟樁。
排水良好喜濕潤的盆土,圖8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了解更多盆景養護知識,關注公眾號「盆景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