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發現,近幾年患癌的人比以前多了,身邊總能聽到某某患癌的消息,關於「癌」的種種報道,也不斷刺激著大眾的神經。為何患癌的人越來越多?
很多強致癌物質就存在我們身邊,天天與我們相處,我們卻渾然不知!今天小素要提醒大家的是一種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強致癌物——廚房油煙!它就天天存在我們的身邊,危害我們的家人,這篇文章一定要仔細看看,更要轉給關愛的家人和朋友!
01
炒菜一小時,相當於吸半包煙
英國一項研究報告聲稱:在一個通風系統差、燃燒效能極低(煤氣燃燒不充分)的環境中,採用高溫煎、烤、油炸等方式做飯一小時,對健康造成的損害,相等於每天吸兩包煙。此時,若對廚房環境進行PM2.5測試,其數值會超過800。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室內的空氣污染都跟裝修有關。實際上,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中心的研究表明,廚房才是家庭空氣污染的重災區。
廚房的兩個主要污染源:
- 煤氣、液化氣等廚房火源,燃燒時可能釋放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
- 烹飪菜肴時產生的油煙,以及食品在高溫加熱時產生的有害物質。
廚房油煙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 心腦血管疾病
廚房油煙中的脂肪氧化物會引發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易患心腦血管疾病。
每天聞油煙的人比不聞的人要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因為油煙中含大量膽固醇,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
- 肺癌、乳腺癌
廚房油煙中的致癌物苯並芘、揮發性亞硝胺、雜環胺類化合物等使人體細胞組織發生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
長期接觸油煙的40-60歲女性,患肺癌、乳腺癌的危險增加2—3倍,給家庭造成無盡的傷痛。
- 呼吸道疾病和皮膚損傷
油煙對女性皮的傷害更大,油煙顆粒附著在女性的皮膚上,造成毛細孔阻塞,加速女性皮膚組織老化,導致肌膚變粗糙、出現皺紋,黑色素增多並轉變色斑。
- 破壞生殖系統
廚房油煙中還含有74種化學物質能致細胞發生突變,導致不育。
02
為什麼廚房是個肺癌「高發地」?
中國人炒菜的具體步驟大體一致,先放油,大火把油加熱。再放入各式菜品,爆炒幾分鐘,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出爐了。
但是做菜的人,往往在菜上桌後卻不想動筷子。為什麼?回答都驚人的相似——「沒食慾」。
當廚房油煙隨空氣侵入呼吸道,會引起食慾減退、心煩、精神不振、嗜睡、疲乏無力等癥狀,這些特徵被稱為「油煙綜合征」。
美國科學家公布了一項結果表明,高溫的廚房油煙,讓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上肺癌。
我國一項長達5年的流行性病學調查也發現:
在非吸煙女性肺癌患者中,超過60%的女性長期接觸廚房油煙;
有32%的人喜歡用高溫油煎炸食物,同時廚房門窗關閉或通風欠佳。
廚師的肺癌發病率也比一般職業高。
03
如何預防廚房油煙引發的肺癌?
1、廚房構造要利於通風
對家庭主婦而言,每天做飯時必然會接觸到油煙,所以應該減少油煙在廚房中的停留時間,這就要求廚房必須通風。
《中國婦女報》建議,廚房要有獨立的窗戶,並且在裝修時要注意風向和氣流走向,避免逆流;在廚房與客廳之間最好隔一道門,以免廚房產生的油煙擴散到客廳。
2、應合理使用抽油煙機
《健康時報》提醒大家, 不要等到廚房油煙四起才想起開抽油煙機,一定要在開火時就把抽油煙機打開;炒完菜後還要讓抽油煙機再抽3~5分鐘, 以便完全吸走有害物質。
同時,應選擇除油效率高、較易清洗的抽油煙機。如果家中抽油煙機不巧發生故障,烹飪時要把廚房的窗戶敞開。如果家中廚房的窗戶對著門,做飯時最好把門也開著,以便形成空氣對流,加速油煙排出,但卧室的門最好關著。
3、要有良好的烹飪習慣
食用油加熱到150℃時,會產生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丙烯醛,損害鼻、眼和咽喉黏膜;當油加熱到200℃以上,產生的油煙中有更多的有害物質;當油燒到350℃「吐火」時,可能會使人產生「醉油」癥狀,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增加呼吸和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
傳統的中國式烹飪方法,如炒、爆、炸,油溫都在260℃以上,很不健康,應盡量減少,多用涼拌、蒸、煮、溜、鹵等烹飪手段,這樣既可減少油煙的產生,還可減少食用油的用量。
此外,用油時不要使油溫過高,一般以油冒煙為極限;使用質量好的烹調油,在烹飪過程中採用「熱鍋冷油」的方法,也能有效減少廚房油煙。
4、注意日常飲食
預防肺癌的關鍵在於養成並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煎、炸食物。有的女性比較節儉,炸魚、炸丸子等用過的油捨不得倒掉。殊不知,反覆加熱的食用油,不僅油本身含有致癌物質,其加熱時所產生的油煙里,含致癌物更多。
此外,小素想提醒每個家庭的掌勺人和職業廚師,多吃富含胡蘿蔔素的黃色和綠色蔬果,如胡蘿蔔、花椰菜、菠菜、南瓜等食物,有益肺部健康。
5、加強鍛煉
通過鍛煉的方式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肺活量。
另外,肺癌如果在早期發現,通過手術治療很可能痊癒。
有30年以上「廚齡」的人,要定期體檢,進行胸部CT和血液腫瘤標誌物檢查。
如果出現無明顯誘因的乾咳、痰中帶血、血痰,或聲音嘶啞、胸部憋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的胸外科或呼吸科就診。
更多養生資訊,歡迎關注素問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