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一個戰亂不斷的時代,打仗就是家常便飯。因為大部分影視劇的影響,人們認為古代的戰爭一直是大場面,士兵們身穿整統一鎧甲,手持統一的兵器,同時又有成千上萬的騎兵參與衝鋒。但歷史上可不是這個樣子,東漢末年時期,因為長時間的兵禍,導致全國人口驟降,但仗還要繼續打,為此漢末時期幾乎是全民皆兵,平時種田,一有戰事就簡單武裝起來。
但大家不要失望,雖然漢末時期基本都是農民兵,但職業兵依舊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奢侈的資源罷了。就拿騎兵來說,中原地區的馬匹其實非常的少,要想組建一支騎兵軍團可要下大功夫,所以騎兵必是精銳。拋去西涼不提,中原及北方地區最出名的騎兵就要數「虎豹騎」和「白馬義從」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這兩種「奢侈品」。
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
虎豹騎算是整個三國時期出現頻率最高的職業兵種了,從史料的記載上來看,虎豹騎最早出現在南皮之戰中,那時曹操已經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的不少家底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中,其中必定不缺乏優質的戰馬。
馬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需要騎馬的人了,《魏略》中記載,組成虎豹騎的人員是精銳中的精銳,普通的士兵無法成為虎豹騎,最起碼也要是個百夫長。人和馬都有了,裝備也不能差,畢竟價值在那擺著呢。虎豹騎理所應當都配有完善的鎧甲,和其他的步兵一比較,虎豹騎妥妥的算是一支重裝騎兵。
《魏略》——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
虎豹騎的戰鬥力從另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來,那就是他們的統帥,從虎豹騎建立開始,一直到從歷史上消失,其統領一直姓曹,甚至連個姓夏侯的都沒有。第一任虎豹騎的首領是曹仁的弟弟曹純,在曹純的統領下,虎豹騎參與大部分重要戰事。公元210年曹純離世後,曹操親自統領了虎豹騎。後來肯能是因為公務繁忙,曹操還是將虎豹騎的指揮權交了出去。這回統領換成了曹休和曹真,他倆統領虎豹騎的時間並不明確,從記載里來看,二人很有可能是上級和下級的關係。
《三國志·曹休傳》——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
《三國志·曹真傳》——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
綜上所述,曹操一直不敢將虎豹騎的統領權交給外人,無非證明了虎豹騎擁有絕對強悍的戰鬥力,萬一造反了,可不好收拾。就算不從統帥方面來看虎豹騎的實力,單單看它的戰績,也足以證明這是一隻勁旅。
袁紹死後,曹操率軍進攻南皮,雖然袁譚奮力抵抗,但這也沒有改變他兵敗身亡的命運,而且袁譚是直接被曹純手下的虎豹騎斬殺的。到了建安十二年,虎豹騎又參加了北征烏桓的戰事,和草原上的游牧民主對戰,虎豹騎並沒有落得下風,踏頓單于也因此而亡。但要說虎豹騎最出名戰役,其實是長坂坡之戰,曾經追的劉備拋妻棄子的那隻曹軍就是虎豹騎。
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
公孫瓚的老家在北方,烏桓、鮮卑帶來的危險他再清楚不過,完成了學業以後,公孫瓚回到了老家,憑藉著自己的聲望,公孫瓚成功做到了中郎將的位置。公元193年,公孫瓚擊敗了劉虞,並扣下了朝廷的使者,至此他成為了北方群雄中一個強大的存在。甚至袁紹也無法輕視他。
在與袁紹爭鋒前,公孫瓚曾領兵與北方的胡人作戰。早先,公孫瓚有一支小衛隊,他們統一騎著白馬,而且善於騎射。每逢與胡人作戰,公孫瓚往往身先士卒,這支衛隊自然也是跟隨在左右,因為公孫瓚作戰勇猛,胡人們便對騎著白馬的部隊產生了畏懼感。後來公孫瓚將這隻衛隊擴編了一隻有建制的軍隊,人數雖然增加,但騎白馬的特性可沒有捨去。
《後漢書》——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白馬義從的戰鬥力可以先不用考慮,就以清一色白馬的這個特點,已經讓白馬義從有了相當大的視覺衝擊力,不止一份史料記載過胡人懼怕騎白馬的,由此可見,白馬義從的戰鬥力完全在草原騎兵之上,不然如何給胡人造成這麼大的心理陰影。
話雖至此,白馬義從並沒有落得個好結果,北方胡人雖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但還有袁紹盯著他呢。他兩的矛盾就不多說了,都是梟雄,必定要爭個你死我活。白馬義從唯一有詳細記載的戰役,就是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那場界橋之戰,只可惜這是一場敗仗。
《英雄記》——(袁紹)「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
袁紹派鞠義為為先鋒,帶了八百刀盾手和一千強弩兵。兩軍陣前,公孫瓚見敵方還沒有到兩千人,自然就犯了輕敵的致命錯誤,隨即就讓部隊衝殺過去,但沒想到鞠義並沒有慌亂,而是讓盾牌兵頂在前面,弩手在後面拚命放箭。看似一個簡單的戰法,卻要了公孫瓚騎兵的老命,白馬義從雖然不至於全軍覆滅,但從此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結語
白馬義從必定隨著公孫瓚的死亡而消失了,面對鞠義的先登,白馬義從確實吃了一個虧,但不能僅憑著這一點就否定它的價值,畢竟騎射兵在漢軍中是很少見的。再看看虎豹騎,曹魏能有這般基業,可少不了虎豹騎功勞。但在漢末後期,就沒有了關於虎豹騎的記載,被消滅應該不至於,有可能是改了部隊番號後,逐漸被人遺忘。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