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時的大禮物,樊於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麼大仇恨?

荊軻刺秦帶了兩件禮物,其一督亢的地圖,燕國的膏腴之地;其二則是樊於期的人頭,秦王懸賞"金千斤,邑萬家"的首級。正因為這兩件禮品,秦王嬴政大喜,親自在咸陽宮以國禮迎接燕使,給了荊軻刺殺的機會。

秦王對樊於期必欲除之而後快,樊於期對秦王也是恨之入骨。當荊軻提起此事,他的反應是:

"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史記·刺客列傳》

樊於期忍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椎骨之痛。當荊軻提出用他的頭顱為覲見禮,刺殺秦王的解決方案後,樊於期有的是能夠解脫的興奮,絲毫沒有為自己需要獻出生命而猶豫

"樊於期偏袒搤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史記·刺客列傳》

秦王與樊於期之間何以如此仇恨,歷史留下了一處飛白!

一、從天而降樊於期

在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中,樊於期都是突然降臨的。之前的記載中沒有他的事迹、甚至沒有這號人物,直到某一天的燕國:

"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史記·刺客列傳》

"居之有間,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戰國策》

從記載看樊於期是位將軍,但並不是統兵的大將。因為此前秦將攻城略地的將軍是王翦、桓齮、楊端等,沒有樊於期的記載,因而他更可能是中層的將領。

樊於期逃燕的原因是"得罪於秦王",而關於具體的內容,秦王一方沒有列出,樊於期也不曾談及。後果慘烈:牽連父、母兩族被滅,自己被高價懸賞通緝。燕太傅鞠武認為收留此人是引火燒身,建議將其送往匈奴,被太子丹拒絕。

二、樊於期的故事

到了明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填補了這個空白。

蒙驁率秦軍五萬伐趙,長安君成嶠同樊於期率兵五萬後繼。成嶠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樊於期知道嬴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血統不正,因而鼓動長安君反叛,並發表了揭露"真相"的討伐檄文。樊於期又率軍與王翦、張唐、桓齮、王賁大戰,屢敗十萬秦軍(這些都沒有史籍記載)。

最終,成嶠兵敗,樊於期潛逃。如果真是如此,秦王嬴政對樊於期之恨就可以理解了

但這一說法出自明代小說,時間上也不對。前239年成嶠事件時,掌權的還是呂不韋。而樊於期投燕,應當是在公元前232年之後。

這裡,桓齮與樊於期是對手。只能說,馮夢龍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

三、樊於期就是桓齮的合理性

桓齮,是秦王嬴政隨著親政而提拔起來的將軍。最早出現於秦王嬴政10年。他的經歷如下:

11年,王翦、楊端、桓齮率領秦軍攻鄴拔趙九城,桓齮再取安陽。

13年,桓齮攻趙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取得大勝;十月,桓齮再次攻趙。

14年,桓齮與趙軍戰於平陽,攻取宜安,殺死趙將。又定平陽、武城。

此後,趙國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在肥下大破秦軍,桓齮戰敗。但史籍的記載存在矛盾:

"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戰國策·趙策四》

"十三年,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十四年,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資治通鑒》

桓齮出現在三部史籍中的最後記述是:《史記》中桓齮戰敗逃走,之後不見蹤影;《戰國策》桓齮戰死;《資治通鑒》中桓齮逃回秦國,次年還曾領兵

至此,桓齮已成絕唱。不久後,將軍樊於期在燕國登場。桓齮是因為兵敗畏罪潛逃么,時間上吻合,古音上"桓齮"與"樊於期"相近,因而,著名歷史學家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認定:樊於期就是桓齮。

四、樊於期是桓齮的漏洞

樊於期就是桓齮的推論雖然得到許多人的認可,但也有不小的漏洞:

1、為什麼史官們意識不到

《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的作者都沒有在二人間建立聯繫。這個不是他們疏忽了,而是他們認為二者互不相關。

即使《東周列國志》,也不曾認可這種聯繫。作者仍然秉承了桓齮與樊於期是不同兩人的設定,進而在此基礎之上,演繹出樊於期的前半生。

2、畏罪逃跑的理由不充分

舉凡戰爭,就有勝負。秦國後期雖然戰爭的勝率很高,但敗仗也屢見不鮮。

對於戰敗的懲罰,史籍中鮮有記載。閼與之敗,秦將胡傷沒有受罰的記錄;王陵攻邯鄲,損兵折將被免職換將;王齕繼攻邯鄲,被趙、魏、楚聯軍擊敗,慘敗而歸。其後,仍出現在將軍的職位上,所受處罰也是有限。

此後秦國還有函谷關之敗,李信伐楚之敗,無非是降級、免職,並無性命之憂,也連累不到家族。

反而,秦法對叛逃的處罰嚴厲,是滅三族的罪過

邯鄲之戰中,鄭安平被聯軍包圍、投降,其在秦的家人被殺。甚至險些連累國相、舉薦人范睢被滅三族。

桓齮是大將,對於秦國的制度應該瞭然於胸。他戰敗回去,至多削爵為民,畏罪潛逃,則要滅三族,孰輕孰重,桓齮不會想不明白。

3、樊於期與太子丹應該是熟人

太子丹接納樊於期,不能簡單歸結於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趙國正在與秦國殊死相抗,但燕國此時與趙仍是敵國。

太子丹曾在秦國為質,應該在此時與樊於期相識。當樊於期得罪秦王,可以逃亡的國家很多,但因為在燕國有舊,所以前來投奔。當太傅要求將樊於期送往匈奴,以免秦國遷怒時,太子丹才會說:

"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史記·刺客列傳》

作為秦國重要將領的桓齮,的確有可能機緣巧合地、在咸陽結識某位外國質子。但作為帶兵將領的他即便曾和太子丹有過交往,也不能被稱之為"哀憐之交"。這也間接證明,兩者並非一人,且樊於期在秦國時的地位並不光鮮。

結語:

從上面的推導,我們既否認了樊於期主謀鼓動成嶠反叛,又否定了樊於期就是桓齮。那麼樊於期究竟是誰?與秦王嬴政的仇恨為何如此之大,雙方都不肯說出仇恨的根源、互相保密的真相,恐怕永遠地埋藏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可以勾勒的事實是:

1、樊於期是個軍中小官,很可能是秦王的衛隊一員。

2、與太子丹相識,且曾共同經歷了某種患難。

3、樊於期得罪秦王的事情,使雙方都很難堪,都不願公之於眾。

我們知道秦始皇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嫪毐,他與王太后的關係令秦王蒙羞,因此,下手毫不容情,被殺被罰四千多人。王太后也一度被囚雍城,二十七位進諫大臣被處死。

因而令雙方難堪的或者與王太后有關、或者與秦王嬴政本身的宮闈有關。具體是什麼,雖不得而知,但可斷定一點:事發後樊於期無論是否逃跑,都將被滅三族。(從樊於期的表現看,如果能以一死換家族生,他不會猶豫)

也許,樊於期是被栽贓陷害的,因其無從辯駁,滅族之痛才會猶如蝕骨吸髓。故此但求復仇,何惜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