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心為國,但卻為何成了千古罪人?因為他得罪了一類人

宋朝的王安石,被俄國列寧評為:「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主導變革之前,擔任的是三司度支判官,即朝廷主管財政的官員。他擔任這個官職時,寫下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治理文獻《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這部文獻是獻給宋神宗的祖父宋仁宗的。

王安石在文獻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後來,被大家經常引用,其中的名句有:「夫合天下之眾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可以看出,王安石比較看中朝廷的財政、稅收和國家預算,畢竟,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錢,那麼,它將什麼事都做不了。大家經常會講到三代而治,但是,真正三代而治後,朝廷會變得很窮,會畏手畏腳。而現在的問題更加嚴重,國家沒有錢,所以,只有抓緊財政,國家才能穩定。

王安石在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一開始就向讀者打問,讓大家思考:什麼才是目前宋朝最大的問題?現在的皇帝宋仁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品德能夠與古時的堯舜相比,也比那些聖君要勤勉,可是,為何國家還是一團糟呢?

為此,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國家沒有人才。

可能大家會反駁,每年不是有很多考生參加朝廷的科舉嗎?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

王安石回應道:那些不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現在的朝廷之所以缺少人才,是因為:人才的選拔方式不正確,人才的教育、培養、選取、任用等方式都需要重新考量。

接下來,王安石就說到了「教育不得法」。

為何呢?

現在,國家最主要的問題是國家的財政、稅收、司法和軍事方面,可是,我們現在課堂傳授的,卻是一些應付考試的文章,學的都是如何寫好文章,所以,怎麼可能讓這些只會考試的人去治理國家呢?

這些考生只懂得引用材料做文章、作詩、考試、談理想,他們壓根就不懂得國家的政治、經濟、財政和司法。而這,便是王安石所說的「教育不得法」。現在,國家應該廢除詩賦和明經,去除所有的應試文章,然後,建造合適的學校。

之後,王安石又說到了「培養不得法」。

為何呢?

現在,財政大權掌握在中央手裡,中央有錢了,便可以養一大批官員,使得官員系統很臃腫,不僅把文官和武官分開,還把官員和小吏也分開了。但之前,卻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養這麼多的官員。朝廷有這麼多官員,即使朝廷再富裕,也會有承擔不起的一天。

官員的辦公費用太高,朝廷承擔不起的時候,就只能降薪水。官員的薪水不斷被降低,使得他們產生了怨言,畢竟,他們也需要正常生活和辦理各種事情。如果,這個官職薪酬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要麼他們離開,要麼利用職務的便利進行貪污。我們相信,選擇第二種方法的人會比較多。

這樣,官員們想保持公正廉潔是不可能的,生活會逼著他們做出不法之事。

此外,在官員選取方面,王安石也覺得有問題。

歷朝歷代都能通過自己的方式選取有能力的人,他們會靈活選取合適的人才,而不像宋朝這樣必須按章辦事。宋朝的要求,就是:官員必須每個職務都做過,且每個台階都待過,這樣才有機會被提拔。但實際上,通過這種方式提拔起來的官員,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會。

因為,他們每個崗位都過了一遍,每個崗位的任期都不長,所以,他們在崗位上學會的東西就十分有限,幾乎都是一些皮毛。還有,他們為了能夠晉陞,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幾乎都選擇少做事或者不做事。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庸人,即使成為高官,也不會有大作為,所以,官員選舉是真的有問題。

另外,在官員的任用方面,王安石也覺得不合適。

朝廷對於官員的任用沒有合適、科學有效的考核辦法。如果,單單是通過科舉考試,來定義考生是不是做官的材料,這還遠遠不夠。現在,朝廷為了防止權力的集中,經常會調動官員,使得他們的任期很短。這樣的結果,使得歷史遺留的問題很多,更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案。

如上面所講,王安石覺得宋朝的根本問題在頂層,朝廷的官員隊伍還是不夠專業。如果,要對官員進行改革,則需要進行頂層設計。

那麼,這個頂層設計的核心是什麼呢?

是專業化,即:官員按照做實事進行考核,去完成組織路線的改革。

還有一個,就是王安石所說的關於「培養」的問題。

宋朝建立以來,皇帝就想盡辦法去解散基層的社會組織,即:王夫之所說的「解散天下休息之」,然後,皇帝要依靠官員們來為自己辦事,將自己的意思傳遞、執行下去。結果,皇帝所依靠的官僚體系,卻變得越來越臃腫。但是,為了收入平衡,只能儘可能壓低工資,而官員又不能割捨,所以,他們怎麼可能不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搞腐敗的事情呢?

宋代以後,官僚階層徹底形成並與皇權相對立。

此時,皇權想要控制官僚階層,而官僚階層卻想用腐敗和當官不作為來對抗它。當時,社會已經沒有了組織能力,因此,一旦官員不作為,這一部龐大的機器就難以運轉,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惡性循環。

因為王安石要求革新變法的主張,正觸犯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一出,就有人攻擊王安石「迂闊」,甚至,有人說他要亂國。由於社會阻力太大,所以,奏書呈送之後,並未引起宋仁宗的注意,也未提起執政者的興趣,而王安石也並未因此受到重用。但他的改革願望和過人膽識,卻在士大夫中贏得了聲譽,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使其日漸成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

【《宋史·職官志一》、《通考·職官考四》、《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