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當年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限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抬頭望天,他明知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還是淡定表示只需三天。結果,諸葛亮藉由大霧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使周瑜啞口無言。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其實不然,諸葛亮十分聰明,他將出兵時間選在了凌晨4點左右,那時候大霧最濃,能見度極低。反觀曹操,他本就敏感多疑,見到如此大霧,料定諸葛亮定會有所作為,但為了安全起見,他還是選擇將營寨緊閉,同時做好防禦措施,防止敵人襲營。此外,曹操營寨內的士兵都穿戴好盔甲,隨時準備應戰。
當前方暗哨傳來諸葛亮船隻襲來的時候,曹操隔著濃霧,根本無法看清敵船,只能下令放箭,進行全方位打擊。不過,諸葛亮擔心的正是如此,他為了集中獲取箭矢,不停地大聲擂鼓,讓曹操可以大致判斷他的方位。眾所周知,當箭矢綁上帶火的布條之後,殺傷力會降低,而且射程也會變短,曹操為了不浪費箭矢,就沒打算使用火箭,此其一。
其二,在濃霧中使用火箭會暴露己方的位置,雙方在能見度極低的環境下作戰,誰先發現對方,誰就佔據優勢,曹操自然不會率先暴露方位。另外,由於曹操營寨的位置固定,他不確定敵船上是否有易燃易爆物,一旦射出火箭,儘管可以引燃敵船,但如果上面空無一人,而且筆直地向己方營寨一頭撞來,他的大營很可能會燒成一片火海,得不償失。
其三,火箭的造價昂貴,成本太高。三國時期,硫磺、火油是稀有材料,不像竹子、羽毛那麼廉價,不能隨意使用。更何況,由於事發突然,曹操也來不及讓將士們拿出火油、布條,再綁在箭頭上,一旦貽誤戰機,後果不堪設想。再者,好鋼用在刀刃上,在晴天使用火箭的效果,不知比霧天好了多少倍。
最後一點,曹操不喜歡採用火攻的方式獲勝。當年的曹丞相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擁兵百萬,大有席捲天下之勢。如果對付小小的孫劉聯軍都需要火攻,豈不讓世人笑掉大牙?更何況,諸葛亮才是玩火的高手,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都是他的傑作。獲勝後,他自己都說玩火不好,容易折壽。
事實上,諸葛亮早就做好了防火措施。《北堂書抄》卷一百三十二記載: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也。違令者髡翦耳。由此得出結論,即使曹操使用火箭,也註定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