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東北、徐州,杜聿明替老蔣背了三次「鍋」,一口比一口大

1949年1月,杜聿明在陳官莊兵敗被俘,這個蔣介石的得意門生,總算是結束了替他的校長不停「背鍋」的命運。

在國軍的黃埔一期生中,杜聿明的早期的晉陞並不算快,他在1938年當二百師師長時,其他一期的胡宗南、關麟征、王敬久、宋希濂、李默庵等人,都是軍團長或軍長這個級別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蔣對杜聿明是越來越信任,除了杜聿明確有能力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他能主動或被動的替老蔣「背鍋」,而且並無多少怨言。相比之下,關麟征、宋希濂等人,就顯得不那麼聽話了。

五華山事變,替老蔣背鍋的杜聿明,成了黃埔一期生中的第二個「長官」

1945年10月,昆明爆發了震驚全國的 「五華山事變」,時任昆明防守司令兼第五集團軍總司令的杜聿明,指揮第五軍等「中央軍」,將昆明的滇軍繳械,並包圍了雲南省府所在的五華山。困守五華山的「雲南王」龍雲,在軍事壓力下,不得不乘飛機離開昆明,前往重慶出任有名無實的「軍事參議院」上將院長。

這場事變的本質,是老蔣與地方軍閥龍雲之間長達十餘年的權力博弈的總爆發。

龍雲的「雲南王」,已當了十多年,抗戰中,雲南作為大後方和遠征軍作戰的基地,戰略地位凸顯,老蔣對龍雲的倚重與猜忌並存。

隨著抗戰勝利,消除地方割據勢力成為老蔣的「重中之重」,龍雲自然成為主要目標。

1945年9月,老蔣趁著滇軍主力去越南受降,昆明的滇軍只有一個暫編師,密令杜聿明以軍事手段解決龍雲。

杜聿明駐防昆明期間,和龍雲關係處得不錯,從內心講,並不願意把事情做得這麼絕,他曾幾次向老蔣石建議以政治手段解決雲南問題,避免兵戎相見,但均被老蔣拒絕。

當杜聿明執行了軍事手段,逼迫龍雲離昆後。老蔣蔣介石為平息輿論譴責,採取了典型的 「丟車保帥」 策略,公開表示對軍事行動 「毫不知情」,並將責任全部推給杜聿明。

在國民黨的一次會議上,老蔣甚至 「痛心疾首」 地表示:「杜光廳此舉,實屬孟浪,有違安撫地方之旨。」

隨後,杜聿明撤去本兼職務。不過很快,杜聿明就被老蔣委任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在已有東北行轅的情況下,老蔣又特設這個機構,一是對行轅主任熊式輝軍事能力的不信任,二是對杜聿明的安撫和倚重。

如此一來,杜聿明成了繼胡宗南這個第一戰區長官之後,國軍的黃埔一期生中,第二個有「司令長官」頭銜的。

改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看似升遷,實則是替蔣介石承擔了驅逐龍雲的政治罵名。

五華山事變對杜聿明的個人聲譽造成了嚴重損害。龍雲後來在重慶、南京等地不斷發表談話,指責杜聿明 「背信棄義」。杜聿明後來在回憶中感嘆,說他成了老蔣清除異己的「犧牲品」。

東北戰場的「替罪羊

老蔣為了搶佔東北,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先後派去了七個軍,劃歸東北保安司令部節制。

這七個軍中,新一軍、新六軍是「五大主力」序列,是國軍裝備水平最高的兩個軍,13軍、71軍是全美械軍,52軍雖是半美械軍,但因戰鬥力強悍,有國軍「第六大主力」之稱;剩下的兩個軍,是滇軍60軍、93軍,滇軍的裝備,在雜牌軍中是靠前的,而且吃空餉的情況也不嚴重,這兩個軍的火力、兵員素質也是不錯的。

可以看出,杜聿明掌握的兵力,雖不如「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多,但論精銳程度的話,可要強太多。胡宗南集團號稱數十萬眾,可在第二軍調去南陽後,卻連一個全美械軍都沒有了,火力水平和東北國軍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老蔣對東北戰場的戰略定位始終搖擺不定,最初,他提出 「六個月內肅清東北」 的目標,要求杜聿明全面進攻。但杜聿明根據實地考察,認為解放軍實力不容小覷,主張 「先穩固錦州、瀋陽、長春三角地帶,再逐步推進」。

杜聿明這一建議遭到老蔣的否決,並斥責說:「你若不敢進攻,我另派他人。」

在老蔣的強壓下,杜聿明被迫發起全面進攻,一開始看似取得進展,實則陷入解放軍的牽制之中。隨著新一軍、新六軍整營、整團的被殲滅,13軍、71軍、52軍整團、整師的成建制損失,東北國軍逐漸落入下風。

1947年8月,陳誠以「參謀總長」的身份飛到瀋陽,接替熊式輝,兼任東北行轅主任。擅權的陳誠,為了將軍事指揮權全部收歸行轅,報請老蔣同意後,撤銷了東北保安司令部。

機構撤銷了,杜聿明這個司令長官就無從當起,只得以養病的名義,尷尬的留在上海。

老蔣為何任由陳誠排擠杜聿明?顯然,這是要讓熊式輝,杜聿明承擔東北失敗的責任。

徐州這口大鍋,杜聿明背不動了

賦閑了近一年的杜聿明,在徐州「剿總」成立後,這才被重新起用,出任副總司令,擔任總司令劉峙的副手。

杜聿明的副司令當了不到三個月,遼瀋戰役打響,老蔣又帶著杜聿明,往返於北平、瀋陽,插手指揮東北戰事。

東北解放後,杜聿明將葫蘆島的十萬部隊撤走後,又匆匆飛去南京開會,以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的身份,實際指揮已經打響的徐州作戰。

早在8月時,老蔣和「參謀總長」顧祝同等人制定了 「守江必守淮」 的戰略方針,要求徐州國軍確保南京門戶安全。

但這一戰略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徐州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且國民黨軍兵力分散,難以形成有效防禦。

杜聿明根據多年作戰經驗,提出 「主動放棄徐州,集中兵力於淮河一線」 的方案,認為這樣可以掌握戰場主動權。

老蔣表面上同意杜聿明的計劃,卻在關鍵時刻插手指揮。

在黃百韜兵團覆滅。黃維兵團被圍後,杜聿明飛去南京,在會議上力主將徐州剩下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南撤,以保存僅剩的主力,老蔣當時口頭同意,讓杜聿明放手去干。

可當12月初,杜聿明率領三個兵團及「剿總」直屬部隊共計近三十萬眾從徐州撤退,在快到永城時,老蔣又一次臨陣變卦,空投手令要求杜聿明掉頭攻擊前進,解救被包圍的黃維兵團。

這一決策徹底斷送了杜聿明的逃跑企圖,三十萬大軍被解放軍合圍在陳官莊地區。

在陳官莊的40多天里,杜聿明多次電請老蔣空投補給,卻始終未能得到足夠物資。包圍圈每天需要至少三百噸物資,才能維持基本需求,可實際空投量不足半數,士兵們只能以馬肉、樹皮充饑。

1949年1月6日,解放軍發起總攻,杜聿明集團迅速崩潰。1月10日,杜聿明兵敗被俘。

老蔣在得知杜聿明被俘後,竟然拒絕接見從上海來到南京的杜聿明的妻子,這種在戰敗後迅速撇清關係的做法,引起一片嘩然。

杜聿明替老蔣背的這三口「大鍋」,雲南是權斗,東北是戰略,徐州是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