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頭說起。1928年7月,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朱德和陳毅的心裡也憋著一團火。當時湖南省委傳來指令,要求紅四軍主力南下湘南,去策應湘南的暴動。
毛主席當時就覺得這事兒不對勁。他分析,咱們在井岡山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搞了土地革命,老百姓剛分了田,心裡正熱乎著呢。這時候主力部隊一走,等於把家門大敞四開,敵人能不來嗎?再說了,湘南那邊敵我力量懸殊,冒然跑過去,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所以,毛主席是反覆勸阻,主張咱們得先鞏固好根據地這個「家」,再圖發展。
可惜啊,那時候的紅軍內部,思想並不統一。
朱德和陳毅,包括當時軍中不少幹部,都覺得應該聽省委的。他們認為,我們是黨的軍隊,哪有不聽黨的話的道理?再說了,他們對湘南的群眾基礎有種過高的估計,覺得只要大軍一到,肯定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於是,他們最終還是帶著紅四軍的兩個主力團,第28團和第29團,浩浩蕩蕩地開往了湘南。
結果呢?跟毛主席預料得一模一樣。
紅軍主力一走,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隊一看,哎喲,機會來了!馬上集結重兵,撲向了井岡山。留守的部隊,只有毛主席親自帶領的第31團和袁文才、王佐的第32團。這兩個團,說白了,大部分是農民武裝和地方赤衛隊升級來的,人少,槍也差,很多戰士手裡拿的還是梭鏢、大刀。
這怎麼打?面對敵人的正規軍,留守部隊只能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帶著根據地的幹部和群眾,退入深山老林,打起了游擊。
根據地丟了。那些剛剛分到土地、以為好日子就要來的老百姓,瞬間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地主豪紳、還鄉團、保安隊捲土重來,進行了瘋狂的反攻倒算。分下去的田被搶回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革命群眾和幹部倒在血泊之中。那種絕望,是咱們現在無法想像的。很多人受不了這種打擊,直接上吊、投河自盡。
井岡山,這個革命的搖籃,一時間變成了人間煉獄。
而南下的朱德和陳毅呢?他們在湘南也撞得頭破血流。敵人早就布下了天羅地網,紅軍一頭扎進去,陷入重圍。經過連番苦戰,帶出去的兩個團,第29團幾乎全軍覆沒,被打散了,最後收攏回來的,零零散散不到一百人。第28團也是損失慘重。
一次錯誤的軍事決策,導致了根據地的丟失和主力部隊的重創。這個責任,毫無疑問,朱德和陳毅是主要負責人。
很多年後,朱德元帥回憶起這段往事,都痛心疾首地說:「在革命的歷程中,凡是按照毛主席思想開展革命鬥爭,無往而不利;凡是不按照毛主席思想開展工作,就會失敗。」
「不殺朱德、陳毅,不回來了」
咱們把時間拉回到1928年8月。
朱德和陳毅帶著殘兵敗將,退到了湖南桂東縣。這時候,他們還不知道井岡山根據地已經丟了。而另一邊,毛主席在永新得知了他們在湘南慘敗的消息,心急如焚。
也就在這個時候,湖南省委又派了個叫袁德生的巡視員來,找到了毛主席,還帶著省委的「指示信」,信上說什麼呢?還是老一套,命令紅四軍向湘東發展。
毛主席當時真是又氣又急。湘南剛失敗,湘東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這不是瞎指揮嗎?他當即拒絕了這個錯誤的指示,也顧不上跟袁德生多廢話,立刻做了個決定:必須馬上找到朱德的部隊,把他們接回來!
他兵分兩路,自己帶著第31團的一個營,火速趕往湘南;另一路由何挺穎、朱雲卿等人帶著部隊,繼續在井岡山周邊跟敵人周旋。
8月23日,在桂東縣城的唐家大屋,毛主席終於見到了朱德、陳毅和28團團長王爾琢。
史書記載,當時朱德和陳毅「羞愧難當」。是啊,不聽勸告,結果輸得這麼慘,面對前來接應的毛主席,臉上能掛得住嗎?
但毛主席沒有一句責備的話。他只是緊緊握著他們的手,連聲說:「辛苦了,辛苦了。」 這種胸襟,在那種危急關頭,無疑是穩定軍心的定海神神針。
當天晚上,他們馬上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總結教訓。大家統一了思想:回井岡山去!把根據地奪回來!
可就在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國民黨吳尚部的兩個團,突然摸進了桂東縣城,把紅軍給包圍了。情況緊急,會議中斷,毛主席和朱德立刻指揮部隊突圍,轉移到了城外的寨前村。
在寨前村,他們繼續開會,確定了繞道崇義、上猶返回井岡山的路線。
會議一結束,部隊就準備出發。當時決定,由第28團第2營營長袁崇全,率領他自己的2營和團部的機炮連,作為先頭部隊,先行開路。
誰都沒想到,這個袁崇全,一去就不回頭了。
出發第二天,袁崇全派人送回了一封信。信的內容,讓朱德和陳毅當場氣得差點吐血。信上赫然寫著:
「不殺朱德、陳毅,不回來了。」
為什麼袁崇全會有這麼大的怨氣?他不是一個人。湘南的慘敗,讓很多基層官兵都憋著一肚子火。他們覺得,是領導的錯誤指揮,才讓那麼多朝夕相處的戰友白白犧牲。這種怨氣,平時壓著,但在部隊接連受挫、前途未卜的時候,就爆發了。
朱德和陳毅暴怒之下,立刻命令28團3營去追。可追擊途中,又和湘軍遭遇,打了一仗,等擺脫敵人,袁崇全早就跑遠了。
紅四軍,這支剛剛經歷了慘敗的部隊,又面臨著內部分裂的巨大危機。
袁崇全真的能帶著一個營叛變嗎?
其實不能。咱們得說說紅軍的政治工作。經過毛主席的「三灣改編」,紅軍內部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官兵平等,黨指揮槍。這支軍隊,已經不是任何人的私有武裝了。
袁崇全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不敢明說要叛變。他是怎麼騙走戰士們的呢?他捏造了一個命令,對大家說:「上級命令我們去打遂川!」
戰士們一開始是相信的。可走著走著,大家就覺得不對勁了。這路線,怎麼看也不像是去遂川的啊?疑問和議論開始在隊伍里蔓延。很快,大部分戰士都識破了袁崇全的謊言,他們不走了。
其中,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的戰士,在黨代表和基層幹部的帶領下,最先掉頭,主動回到了團部。
從他們口中,朱德和陳毅得知,袁崇全只帶著剩下的一個步兵連和團直屬的機炮連,跑到了一個叫思順圩的地方駐紮。
這下,目標明確了。朱德立刻下令:28團團長王爾琢,你帶上1營,急行軍,務必把剩下的同志們都帶回來!
這裡,咱們必須隆重介紹一下王爾琢。
王爾琢,黃埔一期畢業生,和陳賡、左權是同學。他參加過南昌起義,是朱德、陳毅帶上井岡山那支部隊的骨幹,時任紅四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他軍事才能出眾,作戰勇敢,深得毛主席和朱德的器重與喜愛。可以說,他是當時紅四軍中一等一的將才。
接到命令後,王爾琢心急如焚。他知道,那些被騙走的戰士,都是革命的寶貴火種,絕不能讓他們被袁崇全這個叛徒帶進深淵。
他帶著部隊,星夜兼程,很快就包圍了思順圩。
到了村口,王爾琢沒有選擇直接開打。他知道,裡面的都是自己的階級兄弟,是受了蒙蔽。於是,他做了一個最大膽、也最無私的決定——他決定親自去喊話。
他把自己的槍交給了警衛員,獨自一人,一步步走向了村口。
站在黑暗籠罩的圩場上,王爾琢用盡全身力氣,大聲呼喊:
「同志們!我是你們的團長王爾琢!我來接你們回去了!不要上袁崇全的當,趕快回來吧!」
村裡的戰士們一聽,是王團長的聲音!大家一下子就激動了,紛紛扔下槍,從屋子裡跑出來,朝著村口涌去,高喊著:「王團長來接我們了!」「我們要回部隊!」
躲在暗處的袁崇全一看,大勢已去,瞬間狗急跳牆。他知道,自己完了。絕望之下,他從腰間拔出兩支駁殼槍,對著那個在夜色中呼喚戰友的身影,瘋狂地扣動了扳機。
「砰!砰!」
槍聲劃破了夜空。不得不說,袁崇全的槍法很准。兩發子彈,都擊中了王爾琢的要害。
王爾琢高大的身軀晃了晃,仰天倒下,鮮血染紅了思順圩的土地。
這位年僅25歲、被毛主席寄予厚望的年輕將領,沒有犧牲在與敵人的激烈戰鬥中,卻倒在了自己人的黑槍之下。
袁崇全在亂槍中趁著夜色逃跑,後來投靠了國民黨,但最終也沒什麼好下場。而被他蒙蔽的戰士們,全部回到了紅軍的隊伍里。
只是,代價太大了。
得知噩耗,毛主席悲痛欲絕。他親自為王爾琢主持了追悼會,並寫下了一副傳頌後世的輓聯:
一哭爾琢,再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後如何?得到解放方始休!
這副輓聯,上聯寫的是私人情誼的悲痛,痛惜革命失去了一位傑出的將才;下聯則將這份悲痛升華,指明了革命者奮鬥的終極目標。寥寥數語,道盡了痛惜、責任與信念。
王爾琢犧牲後,第28團團長的位置空了出來。在那個危急的時刻,毛主席破格提拔了一位年僅21歲的年輕營長來接替這個重要的職務。
這個年輕人,就是101。
正是這次任命,讓101第一次走上了高級指揮崗位。從此,他開始在歷史的長河中嶄露頭角,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成為了共和國的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