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的目的是什麼?加了銜以後又有哪些好處?

清代的官制中,加銜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做法,而且有很多都屬於例行性加銜,比如內閣學士例加禮部侍郎,總督例加兵部尚書、巡撫例加兵部侍郎,等等。那麼,加銜的目地是什麼?官員有了加銜會帶來哪些好處。

御史就以認知度最高的總督為例,具體來講一講有關方面的知識,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先來說總督加銜的目的

其實這一點在《大清會典》中就有明確的說法,就是四個字——以顯其秩。總督始於明代,起初的時候屬於「臨時差遣」,當某一地區出現重大的軍政事務時,皇帝往往派遣京官以總督的名義統轄全局。

因是臨時差遣,所以並不是編製內的正式品官,具體品級以原品而定,如果是尚書出任總督則是正二品,如果是侍郎出任則是正三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凡是出任總督者,級別一般都不會低,至少是侍郎起步。

清代時總督從臨時差遣成為了地方常設官,因此也有了固定的品級,即正二品,所以在很多清代史料中都明確記載,總督原品為正二品

有一點是需要強調的,明代的部院長官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設的,比如總督以兵部尚書出任,那麼京師的兵部尚書就要另委他人,可以這麼理解,明代可以同時出現幾個兵部尚書,而且都是實職。

清代的各部院尚書、侍郎、御史等官則是有定額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增設,因此就不像明代那樣以部、院職為總督本官,而是改兼部院銜。通俗地說,明代的總督是兼兵部尚書,而清代的總督則是加兵部尚書銜。

乾隆朝以前,總督加銜並非都是兵部尚書,也有一些是兵部侍郎,至嘉慶朝以後才形成定製,所有總督才統一加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銜。

按照主流的說法,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以後,就有了節制兵權的權力;加了右都御史銜後,就有了監察地方之權。

御史認為,這一觀點存疑。因為清初的時候,總督基本上都沒有加兵部尚書銜,但是卻完全不影響他們節制轄區內的兵權。實際上總督節制兵權本身就是被法律認可的。

根據《清朝通典》的描述,總督的職掌為:「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可以看出,有沒有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加銜,總督都具備節制兵權和監察地方的職能。

總督之所以加兵部尚書銜,其根本原因就是隨著總督地位的不斷提升,實際上已經和部院長官同等重要,皇帝需要給出一個相匹配的身份,這才有了加兵部尚書銜的做法,也就是「以顯其秩」。

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後有哪些好處?

明清時期官員品級是擺在第一位的,不管實權有多大,如果品級不夠都無法彰顯身份地位。總督主政一省或數省,在皇帝心目中與六部尚書已經不相上下,有些總督的地位甚至超過尚書,比如直隸、兩江,很多時候都有大學士頭銜。

可問題是總督原品是正二品,當年雍正帝在官品改革中,只是將尚書從原先的正二品提到了從一品,而沒有將總督的品級對應提升。既然總督和尚書同等重要,那麼就必須要在品級上進行劃一。

只有品級劃一,總督在尚書面前才不至於低人一等,這就是加銜後帶來的政治收益。不過要注意的是,加銜和本職還是有區別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加銜就是「享受」的意思,即副部級享受正部級待遇。

正是有這樣的區別,所以官方政書中描述總督的品級所用的辭彙就叫「正二品加從一品銜」,排序也在六部尚書、左都御史之後。

除了政治收益外,加尚書銜也會帶來一些實在的好處,按照清代官制,官員俸祿是按品定級的,加了尚書銜後,俸祿待遇要比此前略高,儘管對於總督來說,一年幾十兩的收入並不多,但總比沒有要強。

經濟收入還是其次,有了從一品銜頂戴、補服也上了一個等級,如果說俸祿增加可有可無,那麼冠服等級帶來的虛榮則是實打實的,站在巡撫面前就明顯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此外,一品官有很多待遇也是二品官無法享受的,最典型的就是死後賜謚。按照清代的謚法制度,只有一品官死後才有請謚的資格,且這一條是硬指標。

所以總督死後,禮部可以按照規定請謚,封建時代有謚和無謚完全是兩個概念,即所謂的「生有爵死有謚」,死後有謚代表了蓋棺定論,得到了朝廷和皇帝的認可。所以在清代很多總督都有賜謚的案例,而巡撫則不多見。

最後,一品官在蔭生、封贈方面也比二品官高出一個等級,兒子按例可蔭五品官,祖、母、妻都可封一品誥命夫人。儘管說一品官和二品官在某一個方面的待遇相差不大,但是綜合多方面來看,差距就十分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