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楊貴妃被太監勒死時,前夫李瑁在現場做什麼,死前生22個女兒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橘子

編輯|橘子

《——【·前言·】——》

誰也沒想到,馬嵬坡那天清晨,會成為楊玉環生命終結的日子。

亂軍壓境,皇帝倉皇南逃,將士怒吼間,那個曾讓唐玄宗沉醉十年的貴妃,在太監的手裡掙扎著死去。而就在這場宮廷劇最殘酷的一幕上演時,她的前夫——壽王李瑁,是否也在馬嵬坡?又做了些什麼?更令人驚訝的是,晚年的李瑁據傳竟留下22個女兒,這背後,是無奈的退場,還是沉默的抗爭?

從愛妻到「義母」,李瑁失去了整個命運

事情的起點,得從李瑁和楊玉環這段婚姻說起。

開元二十四年,李瑁十九歲,被賜婚給大理寺卿楊玄琰之女——楊玉環。當時的楊家雖不算權貴,但以清正聞名,文脈深厚。楊玉環十四歲,膚白貌美,擅歌舞,尤善音律,在長安已小有名氣。兩人婚後情感頗深,是宮中少見的和睦夫妻。

但李瑁的身份,註定這場婚姻不可能安穩。

他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母親武惠妃雖曾得寵,卻早逝無權,李瑁雖掛著「壽王」封號,卻沒有太子之爭的資格,也無實際權力。他是唐朝皇室中典型的「閑王」:不參與政事,只在長安享清閑,日常打理府務、宴客吟詩、陪伴妻子,幾乎像個貴族富少。

就在李瑁以為自己可以就這樣平靜度過一生時,變故悄然降臨。

唐玄宗年事漸高,早年寵妃楊氏去世後情感空虛,沉迷音律、美人。一次家宴上,李瑁帶著夫人楊玉環入席。楊玉環執笙一奏,玄宗怔住了。她的聲音、眉眼、神情,竟讓他瞬間動了念。

這個念頭一發不可收拾。

玄宗開始頻繁召李瑁入宮,設宴款待,卻總在席上提及楊氏容貌,明裡暗裡試探。這種變化,李瑁不是看不出,可他能怎麼辦?父皇貴為天子,他只是個無實權的王爺,即使心有不安,也不敢多問。

數月後,玄宗下令,楊玉環削髮為女道士,賜號「太真」,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感業寺表面理由是「遁入空門,清修為善」,實則是為解除她與李瑁的夫妻關係,日後納入後宮做準備。

李瑁連質疑的機會都沒有。聖旨一下,婚姻就此宣告終止。

楊玉環進寺半年後,即被玄宗接入禁中,冊封為貴妃,專寵六宮,禮遇甚至超越皇后。她的家族也迅速升遷,兄弟姊妹封侯拜將,朝野嘩然。原本平凡的楊氏一門,一躍成為長安權貴核心。

而李瑁,那個被「休棄」的丈夫,卻被迫以「兒子」的身份向前妻行禮。他被要求承認,楊貴妃是「太真太妃」,地位等同皇后,是「父皇義妻」。這層身份轉換,不僅是對倫理的挑戰,更是對李瑁尊嚴的徹底踐踏。

從前的愛人,成了皇家的禁臠,變成自己的「母親」。他無從反抗,只能隱忍。

之後數年,李瑁徹底沉默。他搬出王府主宮,不再參與朝政,甚至極少出席宮廷宴會。他娶了新妻,卻鮮有子嗣。後人考證,他在這一階段極度壓抑,開始頻繁出入佛寺,甚至嘗試「道修心定」。

因為他知道,在長安這個權力之城,任何質疑皇權的人,都會被悄然碾碎。

他要活命,就得裝作一切從未發生。

舊人死在眼前,他什麼也不能做

公元756年,長安風雲突變。

叛軍領袖安祿山發動叛亂,兵鋒直指潼關。唐玄宗倉皇南逃,帶上了貴妃楊玉環、太子李亨,以及幾位親王和一小部分禁軍。李瑁在隊伍之中,卻只是隨行皇子,毫無實際話語權。

車隊在酷熱七月中旬抵達馬嵬驛。

此地物資匱乏,道路堵塞,將士不滿情緒愈加高漲。他們指責楊家一族誤國,說貴妃亂政、楊國忠貪暴,引起安史之亂唐玄宗最初猶豫,但軍心已失,陳玄禮等將領集體請願:若不處死貴妃,將士拒絕前行。

玄宗面色鐵青。經過短暫的沉思,他終於點頭。

高力士受命執行,將楊貴妃帶入佛堂,軟綢纏頸,勒死貴妃於梨樹之下。據記載,貴妃死時未掙扎,閉眼無聲,只輕聲祈念「阿彌陀佛」,以道士之禮謝世。

而此時的李瑁,極可能也在馬嵬坡現場。

從當時的車隊編製看,親王們並未遠離中軍。且玄宗身邊留的子嗣並不多,李瑁作為成年皇子,不會被派往前線,也未擔任護軍職位,因此被視作隨行文職王爺,與太子李亨等人一樣,被安置在主軍帳後方不遠。

但他不能說話。

楊玉環要死,是軍隊的選擇,是政治的妥協,是父親的屈服。他若開口為她求情,只會讓局勢更糟。更何況,他的身份太尷尬:前夫?兒子?王爺?他什麼都不是。

他能做的,只有站在遠處,看著那抹熟悉的身影一步步走進佛堂,看著高力士低頭不語,看著將士們如釋重負。他甚至不敢閉眼,因為閉上眼,就怕忍不住淚水。

有人說,他當場面無表情,也有人說他跪地顫抖。但所有這些,都只是後人的猜想。正史對此沒有記錄,或許連史官都覺得,這場戲裡,他的沉默,才最可怕。

當年他什麼都不敢做,如今仍然只能什麼都不做。

可他心裡比誰都清楚,那個曾與自己執手笙歌的女子,如今就死在不遠的梨樹下,而他,連看她最後一眼的資格都沒有。

一個皇子如何從歷史邊緣路過

馬嵬坡之後,朝局劇變。

楊貴妃死了,楊國忠被誅,唐玄宗在靈武被迫禪位,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新皇帝上台,意味著舊時代的全面終結。權力重構、宦官崛起、節度使割據,朝堂風向瞬息萬變。而此時的李瑁,徹底退出了舞台。

史書雖未詳細記述他的心理變化,但從他隨後的行動來看,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不是李亨那種能手握兵權、左右戰局的儲君,也不是宦官集團培養的代言人。他在玄宗眼中只是個無害的王子,在肅宗治下則更像一個「無足輕重的老臣之子」。

他選擇沉默,不再參與政事。

肅宗對這些「無爭」的親王並不苛刻。李瑁仍保留壽王封號,但被安排至偏遠地區擔任象徵性職務。後來曾短暫出任嶺南節度使、荊州刺史等職位,更多是出於王族安置的禮遇,而非實權任命。他行走於皇權邊緣,不招搖,不表達,只是安靜完成「一個王爺該做的樣子」。

與此同時,他的家族開始擴大。他娶了新的王妃姓韋,門第顯赫。據墓志銘與文獻整理,李瑁在這一時期先後生育了多個女兒。至唐代後期,考古與文獻中能確定的「壽王之女」多達十數人。

有人說,他生下22個女兒,是有意為之。他不想再捲入皇權爭鬥,便刻意避免生子;也有人說,這是上天對他「斷後」的懲罰,偏偏讓他無一男嗣。

事實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瑁這一生,的確未留下太多男子繼承人。其後代散見於各類墓誌,但多為女兒,其身份多半是「壽王第X女」,下嫁高官世族後又寂然無聲。

一個皇子的結局,成了一段集體沉默。

在那樣一個權力滾滾向前的年代,一個不願爭、不敢爭的王子,只能靠遺忘與邊緣化活下去。而李瑁,顯然接受了這一切。他不爭寵,不爭權,不再追問過往,甚至對「太真太妃」的事隻字不提,彷彿那段往事早就不屬於他。

有史學家評論說:「李瑁是唐朝最像庶人的王子。」他既有皇室血統,也曾經歷過最荒唐的家事,卻終生未捲入任何一次奪嫡或宮斗之爭。這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他早就明白,那些爭權奪利的人,最後大多死得難看。他若要活,就得忍。

塵世之外的王子與女子

年歲漸長,李瑁開始將重心轉向佛事與家庭。

他在長安郊外修建寺廟,資助道觀,頻繁參與超度儀式。很多人以為他是心向佛門,實則他更像是在逃避現實。他不願再見朝堂風波,也不願捲入皇室紛爭,唯有用祈福、念經、布施來讓心稍安。

而在李瑁晚年的家庭記載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眾多的女兒。

文獻可查的「壽王之女」至少有十餘位,其中部分人身份明確——如第六女、十二女、十六女等,均有相關墓誌為證。這些女兒多被嫁入官宦世家,成為政治聯姻工具。李瑁不問她們嫁得是否幸福,只求她們安穩,不被牽連。

這種「女多無子」的結構,也讓李瑁一脈迅速邊緣化。男丁稀少,後代無繼,家族影響力自然日漸衰落。等他謝世後,壽王府也逐步被分封、撤併、歸入別支,最終在唐末動蕩中徹底湮滅。

再看李瑁的身後事,也頗具諷刺。

他安葬在長安西郊,墓誌簡單,題款無「功績」,無「聖寵」,只稱「唐故壽王」。連「貞明」之類褒義詞都未出現。沒有貴妃、沒有顯赫子孫,只有一些被草掩蓋的石碑與幾個女兒的陪葬文。

這與玄宗合葬泰陵、楊玉環香銷馬嵬、李亨名列宗廟形成鮮明對比。他曾站在這場風暴的邊緣,看過她,也愛過她,但終究只是個無聲看客,連「歷史的註腳」都稱不上。

而那「22個女兒」的說法,後來越傳越廣,也許是世人對他命運的一種「同情性補償」。他們希望這個被搶了妻、廢了權、隱了生的皇子,至少能在家宅中找到存在感。女兒多,總好過孤獨終老。

但李瑁要的,也許根本不是兒女滿堂。

他或許只想安靜活著,安靜死去,安靜地從那場奪愛大戲中消失,不再被任何人提起,不再被歷史盯上。就像馬嵬坡那天,他站在遠處,看她被帶走,轉身離開,從此一言不發。

他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成為主角。他只是帝王家中一枚無聲的棋子,演了一出荒唐戲,活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