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米洛舍維奇以換西方支持,他賣國求榮,結局比米洛舍維奇還慘

二十多年前的初春,塞爾維亞政府大樓前的槍聲終結了總理佐蘭·金吉奇的生命。這位被其國人斥為「賣國賊」的親西方政客,迎來了悲慘落幕的結局。

他曾親手將前總統米洛舍維奇送交海牙法庭,試圖換取西方援助與國家復興。但諷刺的是,他死在了米洛舍維奇之前。而承諾支持他的西方,最終肢解了南聯盟

金吉奇的政治生涯,濃縮了南斯拉夫鐵托時代的強盛到徹底解體的歷史脈絡。

從賣國倒向西方,到被一顆狙擊子彈奪走性命。金吉奇經歷的故事,把弱肉強食和西方的強盜本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1.強人落幕後的政治風雲

提起南聯盟,就永遠繞不開那位在世界政治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強人鐵托。

在這位政治強人手中,僅用了35年就將南斯拉夫打造成「巴爾幹之虎」。

上世紀七十年代,南斯拉夫人均GDP能超東歐多數國家。國內36%家庭擁有汽車,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普及。

但輝煌發展成果不是無根之木,它是建立在鐵托極強的個人威望和手腕上的。為了促進南斯拉夫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他長久以來一直以個人威望壓制民族矛盾。

可隨著1980年他的離世,南斯拉夫內部的政治紛爭和民族矛盾徹底爆發。

面對鐵托死後的權力真空,塞爾維亞政客米洛舍維奇抓住民族主義武器成功上位。他摒棄鐵托的「南斯拉夫人」認同,鼓吹「大塞爾維亞主義」。

1989年,米洛舍維奇取消科索沃自治權,激化阿族反抗。此時西方趁虛而入,徹底掀起了南聯盟的內憂外患。

經濟上,催繳200億美元外債,壓垮聯邦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政治上,德國率先承認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獨立,直接點燃解體導火索。

國家危亡之後,政治紛爭甚至革命就會接踵而來。而南斯拉夫的紛爭劫數,就應在了金吉奇身上。曾留學德國的金吉奇堅信「西化救國」,對於米洛舍維奇的民族主義論調十分鄙夷。

為了迎合親近西方世界,金吉奇1989年創建民主黨他本人也憑藉這一點和一貫以來的政治理念,被西方選中為顛覆米洛舍維奇的代理人。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北約轟炸南聯盟超過兩月,米洛舍維奇聲望因民族情緒短暫高漲。但金吉奇借勢煽動「米氏導致國家災難」的論調,於2000年擊敗米洛舍維奇,自任總理。

2.親西方幻夢的破碎

金吉奇接過國家權柄後,把親近西方當成了立身之本和解決問題的唯一解。

為換取美國承諾的5000萬美元援助,金吉奇2001年逮捕了米洛舍維奇。西方要求審判米洛舍維奇,金吉奇便繞過憲法法院將其移交海牙法庭。

可任憑金吉奇不惜親手把前對手送到西方嘴裡,美國承諾的5000萬美元援助卻始終未兌現。

為了打消金吉奇的顧慮,西方又開出了高達12.8億美元的巨額援助包支票。

這筆天文數字的承諾,對於當時全年GDP不過80億美元左右的南聯盟來說不亞於一顆仙丹。它足以令金吉奇頭腦發熱,無視任何反對聲音和政治倫理。

而之後同樣的劇情復現,西方許下的12.8億「空頭支票」再次落空,讓金吉奇徹底崩潰。

塞爾維亞人視米氏為反西方英雄,金吉奇卻把這位英雄送到了海牙的龍潭虎穴。在強烈的民意反撲下,金吉奇的支持率一落千丈。

當初那些因為渴望變革、反對激進民族主義而支持金吉奇的人,也開始動搖,甚至厭惡他。背叛本國的民族英雄、在強權面前卑躬屈膝的形象,取代了他一度披著的「改革先鋒」光環。

就此金吉奇在國內支持率崩盤,人民反對,政客抨擊,他徹底淪為孤家寡人。

3.子彈、分裂與歷史的審判

2003年,金吉奇在國內已是眾矢之的,處境岌岌可危。民眾的不滿、昔日同志的背叛感、塞族民族主義者的憤怒,這些全都指向他本人。

更為關鍵的是,西方此時對金吉奇的態度已悄然發生變化。米洛舍維奇已經被關在海牙,任務的核心部分已經完成。

金吉奇本身在南聯盟內部樹敵太多,執政能力受質疑,其利用價值在西方眼中已然大幅降低。金吉奇這個曾經無比得力的代理人,如今反而成了急需拋棄的絆腳石。

2003年3月12日,金吉奇在塞爾維亞政府大院停車場下車時遇襲。

兩顆從狙擊步槍中射出的子彈呼嘯而過,精準地擊中了他。一枚撕裂了他的腹部,另一枚則無情地穿透了他的心臟。

儘管被迅速送往醫院搶救,但傷勢過重的金吉奇在一個小時後還是停止了心跳。這位雄心勃勃試圖引領南聯盟走向西方式「復興」的政客,以一種最極端的方式被結束了一生。

金吉奇死後,西方操刀一點點把南斯拉夫徹底肢解。

除了斯洛維尼亞借歐盟成員身份,勉強夠著發達國家門檻外,其他兄弟全都一夜破落。克羅埃西亞青年失業率超過四分之一,塞爾維亞淪為內陸國,GDP僅533億美元。

金吉奇為了西方許諾的利益,把南斯拉夫的掌舵人送到了西方的法庭上軟禁。可到頭來,他除了一大堆空頭支票和穿胸而過的子彈之外,什麼也沒得到。

結語

南斯拉夫的消亡證明:小國的悲劇,始於民族裂痕,終於大國刀俎。

金吉奇幻想依附西方救國,反而淪落為棋子與棄民。西方所謂的「人道干預」,不過是擴張和維持地緣優勢的牌坊罷了。

無論金吉奇初衷如何,都已在塞爾維亞當代史的記憶中被永久劃為「民族罪人」。他的命運警醒著世人:寄希望於外部強權的恩賜來救國,往往會付出比失敗本身更沉重的代價。

參考資料:

[1]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在風浪中繼續掌舵[J].世界知識,1992,(18):17-18.

[1]李俊.一位政客的結局——塞爾維亞總理金吉奇遇刺[J].世界知識,2003,(07):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