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人口約500萬。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享國三十八年。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牛首山南麓,為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欽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鍾氏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由南唐大臣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二陵相距50米。

俯拍南塘二陵

欽陵:建於南唐保大元年(943 年),封土堆直徑約 30 米,高約 5 米。陵南向,全長 21.48 米,寬 10.45 米,高 5.3 米。有前、中、後 3 室,兩側側室各 5 間,平面皆呈長方形。前中兩室青磚砌築,後室青石砌築,穹窿頂結構。墓門和 3 個主室的壁上砌鑿倚柱、闌額、立枋、斗栱等裝飾,上墁泥漿,石灰粉刷,並繪製彩畫。後室頂部繪彩色天象圖,地面石板上刻鑿象徵江河行地蜿蜒淺槽,中部有 6 塊石板組成棺床。棺床座側浮雕舞龍 8 條,並刻纏枝海石榴花紋。

欽陵墓室內部

欽陵墓室壁畫

欽陵後室石門及壁畫

順陵:建於北宋建陵二年(961 年),全長 21.90 米,寬 10.12 米,高 5.42 米。布局與結構和欽陵雷同而較為簡樸。全部是磚結構,沒有天象和河川圖象,也沒有石刻浮雕等裝飾。

順陵

南唐文化

中原文化蕭條的動蕩時代,李昪得國後,息兵安民,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繁榮王朝,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後主李煜更是在詞曲、音律上有極高的建樹,江南詩興文化得以長足發展。

詩詞碑廊

李煜詩詞

李煜詩詞

李煜詩詞

文物遺存

南唐二陵共出土遺物近600件,其中以刻字填金的玉質「哀冊」最為珍貴,它記錄了封建帝後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南唐二陵的發現,為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帝王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欽陵出土的哀冊文

欽陵出土陶俑

順陵出土的「雙人首龍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