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獨流大捷:強弩之末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全軍覆滅前最後的輝煌

1853年5月,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國為了儘快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命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兵2萬,由揚州出師北伐。

這支部隊儘管人數不同,但清一色的是廣西出來的老兵,其信仰之堅定,鬥志之頑強,皆非後來加入太平軍的其他地域的人所能相比。

到1853年9月,這支孤軍遠征,長驅六省的太平軍北伐軍,由於後援無繼,已成強弩之末的他們在面對清王朝1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缺衣少食的北伐軍攻克了天津靜海,並在此與清軍展開了氣壯山河的百日攻防戰。

面對太平軍的不利局面,經林鳳祥與李開芳議定,林鳳祥、李開芳決定率軍去攻佔易守難攻獨流鎮,然後依託木城、塹壕等工事頑強的與清軍作最後的殊死搏鬥。

獨流鎮位於南運河畔,是南北水陸之要處所在。李開芳進入獨流後,立即命人築木城,挖塹壕,建望台,埋地雷,豎木樁,並以鹽包、黃土加固防禦工事,形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固堡壘。

清朝方面,為了徹底消滅太平天王國北伐軍,這次是動了大血本了,光正規軍隊就達數萬人,另有天津團練27000人配合作戰。

其中以勝保率領的2萬多人圍困獨流,還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萬餘人屯兵王慶坨,隨時準備策應勝保軍的進攻。

為了儘快拿下獨流消滅李開芳部,勝保這次特意攜八千斤到萬斤的重炮來攻獨流。

雖然勝保的重炮威力驚人,也給太平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但由於英勇善戰的太平軍將士依託有力的工事巧妙反擊,多次擊退前來進攻的清軍。


1853年12月23日,勝保在久攻獨流不下的情況下,決定親自帶領500精兵來到獨流西北子牙河窺視太平軍。

勝保的行動引起了李開芳的警覺,立即派人以疑兵百餘人以佯敗引誘勝保,當勝保率人逼近木城時,只見數百名太平軍殺了出來。

當先殺來的是太平軍伍卒王小勇,清副都統佟鑒不知其悍勇無敵,揮刀向前與之搏鬥。

兩人只交手一合,佟鑒的刀就被王小勇一刀擊飛,還沒等佟鑒反應過來,王小勇搶先一步,一刀就將佟鑒攔腰砍為兩段。

天津知縣謝子澄見狀,目瞪口呆的他當時就嚇得大小便失禁,連轉身逃跑的勁都沒有,亦被王小勇向前一刀砍掉了腦袋。

此戰太平軍共斬殺清軍200多人,同時還繳獲了清軍八千斤的重炮四尊還有火藥。

這場勝仗極大的鼓舞了太平軍的鬥志,更使勝保因損兵折將遭到了咸豐帝的痛斥。

此戰過後,清廷改用僧格林沁主持前方軍務。這僧格林沁是晚清時代滿洲、蒙古八旗少見的名將,他一上任就改變了原來勝保的打法。

僧格林沁對付太平軍的戰術是:採用長圍久困之策略,在獨流周邊築臨時炮台一步步的逼近太平軍。

僧格林沁這一戰術果然奏效,儘管太平軍將士以「冰車」(一種木製戰車,外圍潑水,下置鐵輪,可以快速在冰上行走)對付僧格林沁的進攻,但由於太平軍將士都是南方人,因此上每日非戰鬥減員非常多。

李開芳見再堅守獨流等待援兵已無可能,因此上他在1854年2月5日率部突圍而去。

在突圍途中,儘管太平軍沿途丟棄大量的物品遲滯清軍的追擊,但在風雪交加中,依然有部分將士因凍傷行走不便而被清軍殺死在淤泥中。


雖然太平軍在獨流一戰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這場勝仗確實是太平天國北伐軍由進攻轉為防禦的轉折點,儘管此戰太平軍給清軍一定的打擊,但由於沒有及時突圍而去,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但不管怎麼說,太平天國北伐軍以疲憊之師,在獨流與4萬以上之清軍整整周旋百日,其戰鬥力之強悍為當時之罕見。

然而,由於林鳳祥、李開芳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以為楊秀清會派援軍來支援自己,所以在天津一帶停留太久,從而錯失了突圍回歸天京的最佳時機,這為太平天國北伐軍全軍覆沒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由於林鳳祥、李開芳的堅守天津待援的決定,牽制住大量的清軍,這也為太平軍西征部隊減輕了不少壓力。

在太平軍堅守獨流的百日中,英勇的太平軍將士冒著嚴寒,從缺糧到斷糧,再到靠樹皮、馬革充饑,當清軍沿著獨流鎮外構築十八座炮台,完成對獨流的合圍時,林、李兩人依然頑固的堅持楊秀清直搗燕京的指令,從而徹底葬送了全軍回歸天京的大好機會。

儘管太平天國北伐軍全軍最終覆滅了,但其給清王朝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這一點誠如英國友人呤俐所說的那樣:太平軍「以英雄的氣概進攻敵人,最後又以英雄的氣概進行退卻,形成了近代戰史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