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德清珍珠複合養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和什川古梨園系統以及巴西馬黛茶傳統農林兼作體系、墨西哥重要糧食作物和生物多樣性祖傳保護體系、西班牙蘭薩羅特島獨特火山景觀農業體系正式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主任卡維·扎赫迪指出:「目前,氣候變異和極端氣候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農業發展與農民生計面臨的挑戰與困難日益嚴峻。新入選遺產地無疑為全世界在逆勢中破局傳遞了希望與信心,高度認可當地立足傳統培育創新活力,讓古老智慧與實踐煥發當代生機,實現穩產保供,保障就業與民生,守護特色可持續農業景觀。優秀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堪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歷經世代賡續傳承,不斷弘揚光大,為全人類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注入了強勁確定性。」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科學諮詢小組5月19-21日舉行會議,在糧農組織旗艦計劃框架下,正式認定上述六處遺產地。隨著新一批遺產地的加入,糧農組織精心打造的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網路版圖再次擴圍提質,現已覆蓋全球28個國家,共計95個遺產地。在最新認證結果公布後,中國以擁有25個遺產地穩居全球首位,巴西遺產地數量增至2個,墨西哥達到3個,西班牙則為6個。
中國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
在中國德清縣,農民延續著擁有800年歷史的「魚蚌共生」複合養殖系統,融合水產養殖、農業種植和手工藝製作。該系統以珍珠蚌技術為核心,同時生產珍珠、水稻、絲綢等產品。這一循環共生的養殖系統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保障和文化遺產傳承於一身,為全球可持續農業、生態平衡和農村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貝類憑藉自身獨特的過濾功能,能夠顯著改善水體環境,使氨、亞硝酸鹽、總氮含量分別降低40%、54%、38%,化學需氧量減少30%,實現水產養殖與生態系統恢復並重並舉。
當地依託該系統,發展「種養一體」、珍珠加工、生態旅遊和體驗式教育等多元化產業,為超過2.2萬名居民提供穩定生計來源。
中國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
在中國福鼎,歷經數百年的白茶種植融合了生態智慧和匠心工藝。該系統以「綠雪芽」母株和自然萎凋工藝為核心,實現茶園與森林和農作物的有機共生,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也支撐了農村生計。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民間禮儀和風俗傳統體現了人、茶和土地之間的深切連接。
該系統不僅保存著18個茶樹品種,還包括除茶葉外的120多個其他農業物種,包括41種蔬菜、14種水果、11個家畜品種、31個淡水物種和32種食用菌類,為構建生態與糧食體系韌性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
在黃河之濱的什川鎮,現存擁有600年歷史的農林兼作系統,當地人將種植梨樹稱為種「高田」。該系統融合果樹栽培、種植業和養殖業於一體,保存有軟兒梨和冬果梨等古老品種,年產超過200萬公斤。除鮮果外,還加工製成梨乾及其他特產,聲名遠揚、暢銷四方。
古梨園系統地處乾旱的黃土高原,兼具抗旱和防澇能力,能夠維持農業生物多樣性、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村生計,堪稱旱地農業高效適應缺水與易侵蝕土壤的典範。該系統堅持傳統多元種植模式,有效減少對化學投入品依賴程度,為本地植物和昆蟲物種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巴西巴拉那州馬黛茶
幾個世紀以來,巴西南部的土著人民和傳統社區一直在樹蔭遮蔽的環境中種植馬黛茶,這一農林兼作體系植根於祖傳農業生態實踐。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等國素有萃取這一本地樹種樹葉的傳統,人們將其製成熱茶或涼飲,並根據不同地域習慣命名為chimarrão、tereré或mate。
通過整合糧食作物、本地水果和森林產品,該體系不僅增強了生物多樣性、糧食主權和文化認同,還有助於保護南洋杉森林 — 這一地球上最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挽救珍貴的生命資源庫。
當地曾一度大肆砍伐森林,致使現存原生林覆蓋面積僅剩1%。儘管如此,該體系仍堪稱傑出的農業實踐典範,在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的同時,也為維持民眾生計、傳承文化提供了堅實支撐。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爾祖傳農業體系
三千多年來,特拉斯卡拉州半乾旱山區農耕家庭延續著梅塔潘特爾(metepantle)農業體系 — 一種由玉米、龍舌蘭、豆類、南瓜及野生植物構成的梯田式農業體系。該體系根植於納瓦(nahua)族土著人民的傳統知識,不僅能保存種子資源,維護旱地生物多樣性,還能支撐當地糧食體系和家庭生計。該體系位於墨西哥最易受氣候影響的區域之一,有助增強社區韌性,推動文化傳承。
該體系保存著140多個本地物種,包括40個玉米地方品種和30種食用綠葉菜,以家庭傳統、種子集市和交換網路為載體,形成一套基層協同保護體系,為當地生產豐富的纖維、食物、飲料,同時兼具穩定土體、提供傳粉昆蟲生境的生態功能。
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爾祖傳農業體系。©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墨西哥
西班牙蘭薩羅特島海沙和火山沙農業體系
在加那利群島中的蘭薩羅特島上,黑色的火山乾旱地貌宛如月球表面。此地海風常年不止,農民因地制宜,創新挖掘當地土壤潛力,創造出獨特而壯觀的農業體系。在18世紀,島上多個火山口持續噴發達6年之久。此後農民就地取材,開始巧妙利用火山礫或熔岩碎片(enarenado)和海沙(jable)吸收水分、調節土壤溫度、保護作物。
他們運用這種方法,在基本沒有灌溉的條件下種植葡萄、紅薯和豆類作物,不僅維持了生物多樣性、當地生計和文化遺產,也讓這片歐洲最乾旱的土地煥發出生機。
火山砂耕技術廣泛應用於超過1.2萬公頃土地,這種覆蓋種植技術將過去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和人工搬運的火山帶材料,與幾個世紀以來風力侵蝕形成的海沙混合覆蓋於土壤之上,形成了獨特的農業景觀。
【責任編輯: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