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

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並非死於戰場,而是倒在了三個貪財農民的亂棍之下。

粟裕聽聞噩耗時,頓時怒髮衝冠:「血債血償!」葉飛含淚下令徹查。

這位在戰場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將領,為何以如此慘烈的方式隕落?他的死,又折射出革命年代怎樣的波瀾與悲壯?


少年木匠到暴動先鋒

1913年,阮英平出生於福建福安一個貧苦農家。父親早逝,他10歲輟學,輾轉當木匠、茶工謀生。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30年,他在茶行結識了化名「陳洪妹」的地下黨員。陳洪妹的木匠身份下,藏著革命的火種。年輕的阮英平被「為窮人翻身」的理想點燃,次年加入共產黨,從此踏上革命征途。

1933年「甘棠暴動」,20歲的阮英平初露鋒芒。面對守軍森嚴的甘棠鎮,他假扮挑水工混入敵營,深夜突襲打開城門,僅憑200餘人擊潰國民黨海軍陸戰隊一個排,繳獲大批武器。此戰不僅解放甘棠,更讓「阮大膽」之名傳遍閩東。


游擊歲月與生死搭檔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阮英平留守蘇區,與葉飛並肩開展游擊戰。在閩東深山,兩人帶領游擊隊與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周旋。一次敵軍突襲,阮英平為掩護戰友突圍,帶小隊佯裝潰逃,將敵人引入埋伏圈,反殺回馬槍。這種「聲東擊西」的戰術,後來成為他軍事智慧的標誌。

1937年,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團,阮英平與葉飛率部北上抗日。在蘇浙軍區,他肺病纏身仍堅持指揮,擔架上研究地圖,以「奇襲東石梅」打破日偽掃蕩。粟裕聽聞戰報後驚嘆:「此人有大才!」


黃金與棍棒:黎明前的黑暗

1947年,阮英平奉命重返閩東,任閩浙贛區委書記。他發動群眾、組建「百姓謀生合作社」,用延安經驗救活瀕臨崩潰的根據地經濟。然而叛徒周阿奎的出賣,讓國民黨調集兩個團圍剿。1948年2月,阮英平在突圍中與警衛失散,孤身前往福州彙報。

疲憊不堪的他敲開大窩村范起洪的家門,謊稱遭土匪搶劫的商人。不料隨身攜帶的10兩黃金(組織經費)被范起洪、周玉庫、范妹仔窺見。三人假意帶路,行至炭山荒嶺時突下殺手。一代名將,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埋骨山寮廢墟。


遲到的正義與不朽的豐碑

阮英平失蹤後,戰友苦尋無果。1949年福建解放,葉飛親自督辦此案。1950年,公安從暴富村民范起洪處突破,真相大白。三人被處決時,范起洪癱地哭喊:「我真不知道他是阮書記啊!」

2006年,閩東革命烈士陵園豎起阮英平銅像。其子阮朝陽撫摸著父親塑像,彷彿觸摸到那段血色歲月。葉飛晚年撰文追思:「英平同志盛年早逝,我痛失摯友,閩東人民失去了最忠誠的兒子。」


歷史的迴響

阮英平之死,是革命史上極具悲劇性的個案。它既展現底層民眾在亂世中的混沌,更凸顯理想主義者在至暗時刻的孤獨。當他以「商人」身份走進范家時,或許正隱喻著革命者與群眾的複雜關係——既要依靠他們,又可能被他們誤解甚至傷害。

粟裕的「血債血償」,葉飛的徹查到底,不僅是對戰友的深情,更是對革命尊嚴的捍衛。而阮英平從木匠到將領,從暴動先鋒到山野孤魂的人生軌跡,恰是那個時代千萬無名英雄的縮影:他們用生命照亮前路,卻未必能親眼見到黎明。


【參考資料】:

《阮英平傳》(福建人民出版社
《葉飛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閩東革命根據地史》(中央黨史出版社)
《華東野戰軍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