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到底有沒有統一中國的野心?曹操:他有,但我把他打到自閉了

孫權的野心是很大的,他做夢都想一統天下,成就帝業,他為此努力奮鬥了很多年,結果卻被曹操打到自閉,最終,稜角被現實磨平,野心也隨之磨滅,選擇了躺平,所以才有了偷襲荊州的事情。

東吳一統天下的野心,在史書上是有明確記載的,但這種野心從呂蒙接替魯肅以後,就發生了重大轉變。

最早在周瑜時代,赤壁之戰結束時,周瑜就曾經提出過由東吳統一天下的戰略。

210年,赤壁之戰剛剛打完一年,周瑜向孫權提交了一份奪取天下的方案。

周瑜具體的分析和行動步驟是這樣的:

曹操剛剛經歷赤壁戰敗,雖然逃回了北方,但曹操集團的內部存在隱患,還有涼州的馬超、韓遂在關中對曹操形成軍事威脅,因此,曹操短期內無法對東吳大規模用兵。

此時東吳正好掌控著南郡、夷陵一線的荊州地盤,這裡是入蜀的關鍵通道,可以趁此機會,由周瑜和奮威將軍孫瑜率領一支軍隊進攻益州,等奪取益州後,再進攻漢中的張魯,並攻取漢中。

得到漢中以後,留下奮威將軍孫瑜鎮守漢中這塊戰略要地,同時與馬超結盟,相互支援,在關中一帶威懾曹操。

周瑜再從漢中返回南郡,與孫權一起,發兵北伐,攻取襄陽、樊城,打通北伐中原的通道,進而一舉攻佔中原,統一天下,成就江東帝業。

不得不說,周瑜的這個方案十分高明,一旦實施起來的話,估計就沒有劉備什麼事情了,天下格局有可能演變成東吳和曹操南北對峙。

至於雙方最終誰能統一天下,就看曹操和孫權的交手情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瑜設計的江東帝業方案中,是把劉備排除在外的。

而且,周瑜主張把劉備誘惑到荊州軟禁起來,給他修建豪宅,送給他美人以及各種玩樂寶貝,讓劉備沉迷於聲色犬馬,再以劉備為籌碼,脅迫關羽、張飛帶著軍隊替東吳打仗。

周瑜的這個建議,明擺著就是要兼并劉備集團。

說到這裡,有個關鍵人物登場。

這個人就是魯肅,他也為孫權設計了一套成就江東帝業的方案,但和周瑜的方案有一點衝突。

魯肅最初投奔孫權的時候,還是赤壁之戰以前,他給孫權設計的帝業方案是這樣的:

當時曹操雖然實力強大,但尚未統一北方,中原依然處于軍閥混戰中,正是多事之秋,因此曹操無瑕南顧,江東可趁此機會先剿滅駐守江夏的黃祖,再進攻劉表,奪取荊州,接著發兵西進,奪取益州,得到整個長江以南地區,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再圖謀天下。

然而,周瑜和魯肅設計的江東帝業方案,由於一個人的出現而發生分歧。

這個人就是劉備。

赤壁之戰前夕,孫權迫於曹操的軍事壓力,與劉備結盟,等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佔據了荊南四郡,實力進一步增長。

這個過程中,周瑜的主張在前文已說過,他想兼并劉備集團,攻取益州和漢中,與馬超結盟,再北伐中原。

魯肅則主張繼續與劉備結盟,畢竟曹操勢大,僅憑東吳之力,無法獨自抗衡,所以東吳需要劉備這樣一個盟友。

孫權在權衡之後,採納了魯肅的建議,與劉備交好,但同時也同意了周瑜的帝業方案,並且下令周瑜對該方案付諸實施。

可惜的是,周瑜在返回江陵,準備西征益州時,病死在半路,征蜀計劃只能擱置。

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周瑜傳》

周瑜死後,魯肅進一步貫徹了其與劉備結盟的主張,勸說孫權將南郡、夷陵一線的地盤借給了劉備。

值得注意的是,周瑜和魯肅的江東帝業方案,都是要奪取荊州、益州,佔領整個長江以南,再北伐中原,一統天下,最終成就帝業。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兩人的方案唯一不同的就是如何對待劉備這個盟友的問題。

魯肅即使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東吳也從未放棄過攻取益州的計劃。

劉備得到南郡、夷陵一線的入蜀通道後,孫權曾經實施過一次攻蜀計劃,但被劉備以益州劉璋是漢室宗親,屬於反曹操陣營為理由,以嚴厲的措辭阻止了東吳攻蜀。

後來劉備受劉璋邀請,率軍入蜀時,東吳也曾經派一支軍隊入蜀,試圖和劉備這個盟友共同攻打益州,但東吳軍隊很快撤了出來,因為東吳在東線和曹操爆發了大規模戰爭。

接下來的發生事情就是,曹操將戰略進攻的重點放在了東線的淮南一帶,東吳在東線與曹操爆發大戰,劉備趁此機會攻佔了益州。

孫權得知消息後,氣得當場破口大罵道:「滑虜,乃敢挾詐如此!」

孫權氣不過的是,當初東吳要攻打益州時,他劉備義正言辭地說什麼劉璋是漢室宗親,是反對曹操的,絕對不能幹出進攻益州這種不道義的事情出來。

現在他劉備卻自己獨吞了整個益州,把東吳當成了猴兒耍,這是孫權最氣惱的地方。

最關鍵的是,劉備奪取益州後,東吳成就帝業的戰略規劃被徹底打亂。

要知道,周瑜和魯肅都主張奪取荊州、益州,佔領長江以南全境,形成南北對峙之局,再北伐中原。

現在益州落到劉備手裡了,荊州也有好幾個郡控制在劉備手裡。

那麼,東吳原本成就帝業的戰略規劃就很棘手了,如果繼續按照以前的戰略執行的話,就必須拿下荊州和益州。

可問題是,如今益州和荊州都在劉備手裡,而劉備是東吳的盟友,且實力不容小覷。

此時擺在東吳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和劉備翻臉,繼續執行以往的戰略,攻取荊州和益州,可現在天下已經是三足鼎立,一旦孫劉翻臉,實力最強的曹操就會坐收漁翁之利,到時候孫劉兩家都得被曹操吞併。

因此,和劉備翻臉這事兒,孫權辦不到。

第二個選擇,就是修改帝業規劃,重新設計一條新的戰略方案出來。

很顯然,孫權選擇了第二個。

本來吧,如果按照周瑜、魯肅原先的戰略規劃,東吳如果奪取了益州和荊州後,北伐中原可以有三條路線。

第一條線是從益州北上漢中,走後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

第二條線是從荊州發兵北上,走關羽北伐的路線。

第三條線是從東部的淮南一帶,越過長江,攻佔合肥以及整個徐州,再奪取中原。

現在前面兩條線都被劉備控制了,既然不能和劉備翻臉,也不能貿然進攻荊州和益州,那要想問鼎中原,就只剩下從東線的淮南一帶入手了。

加上曹操自從赤壁之戰以後,也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東線,東吳也不得不在東線部署大規模兵力應對曹操的進攻。

從此以後,東吳的帝業規劃徹底轉變,戰略進攻的方向就變成了從東線的淮南一帶北伐。

由此,孫權和曹操圍繞著合肥一帶展開了多次大規模會戰,孫權為了防備曹操的進攻,還特意在最前沿的地帶修建了軍事要塞濡須塢。

但沒想到的是,在這些大規模會戰中,孫權被曹操打到自閉,稜角被磨平,野心也被現實無情地擊垮。

圖片來源於網路搜索,侵刪

我們來看看這幾次大規模會戰的戰績就知道孫權的心境了。

212年十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孫權,號稱40萬步騎,於213年正月兵臨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隨即攻破東吳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大將公孫陽。

孫權收到消息後,寫信請劉備增援,但劉備忙著入川,沒工夫搭理他,最後孫權親率7萬大軍趕赴前線抵擋。

最終,雙方對峙一個多月後,由於春季到來,雨水增多,江水暴漲,曹軍水戰失利,被迫撤軍。

(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餘。——《資治通鑒》

214年,孫權親率大軍進攻皖城,取得大勝,俘虜廬江太守朱光,獲得數萬人口,並控制了江淮南部地區。

215年,孫劉之間第一次發生裂痕。

從212年到215年,孫權在東線忙著應對曹操的大規模進攻,並主動發起攻勢,基本沒有精力顧及西線的益州,更不用說進攻益州了。

而劉備在這幾年時間裡,率軍入川,並於214年成功奪取了益州。

孫權在215年才回過味兒來,他驚訝地發現,劉備這個盟友似乎沒起到半點作用。

曹操親率40萬步騎進攻東吳時,面對東吳的求救,劉備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支援,孫權率軍攻打皖城時,劉備也沒提供半點幫助。

最關鍵的是,孫權當初把南郡、夷陵一線借給劉備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劉備在西線的荊州直面曹操的軍事進攻,充當東吳在西線的屏障,替東吳分擔曹操的軍事壓力。

可這幾年下來,劉備非但沒起到一個盟友的作用,反而利用東吳和曹操在淮南一線打得不可開交的機會,奪取了益州。

這讓孫權十分不爽,既然劉備沒有半點盟友的作用,那繼續結盟又有何意義呢?

在這種心態下,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荊州,而且東吳要的不僅僅是當初借給劉備的南郡、夷陵一線,而是劉備佔領的整個荊州地盤,這就有點過分了,劉備當然是不肯的,所以找各種理由推脫。

孫權在討要無果之後,直接派呂蒙率軍襲擊荊州,連續攻佔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劉備收到消息後,當即親率5萬大軍進入公安這個地方,並派關羽率軍3萬進駐益陽,與東吳展開軍事對峙。

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對張魯發起了攻勢,並將其擊敗,成功佔領漢中。

而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也是戰略要地,劉備擔心曹操會從漢中南下進攻益州,無奈之下與孫權妥協,重新劃分荊州地盤,雙方平分了荊州,史稱湘水劃界。

此次事件過後,雙方各自回去,都對曹操發起了主動的攻勢。

215年,孫權在荊州獲利後,返回東吳,親率10萬大軍在東線大舉進攻合肥,結果被張遼打得大敗,差點性命不保,最後是東吳將士拚死血戰,才突圍出來的。

216年冬,曹操親率大軍進駐居巢,再次攻打東吳的軍事要塞濡須塢,雙方由此展開軍事對峙,誰也無法攻破對方的防線。

雙方的軍事對峙一直持續到217年。

從212年到217年,整整5年時間裡,孫權和曹操之間,互相進攻,曹操想把東吳當做突破口,多次大舉南征,孫權試圖從淮南一帶北伐中原,成就帝業。

雙方由此形成一個循環,即,曹操第一年大舉南征後,孫權第二年立馬大舉北伐,完事兒之後,曹操再次南征,孫權在次年必定再次北伐。

五年下來,雙方爆發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但誰都沒能前進一步,孫權始終無法攻破曹操的防線,曹操也始終無法突破東吳的長江防線。

就這樣折騰了五年之後,孫權攻取中原,統一天下的野心也在和曹操的數次大規模戰役中消磨掉了。

到了217年,冰冷的現實讓孫權開始意識到,曹操過於強大,想要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簡直難如登天。

也恰恰是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東吳具有戰略眼光的核心人物魯肅病逝,呂蒙接替了魯肅的職務。

第二,曹操大舉南征,雙方展開軍事對峙,而且東吳戰敗,處於劣勢。

第三,劉備發兵北上攻打漢中,與曹操爆發大規模戰役。

呂蒙掌權後,給東吳設計了全新的戰略規劃。

呂蒙認為,劉備這個盟友並不可靠,荊州是東吳在西面的屏障,也是長江防線的重要一環,把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交到劉備手裡,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呂蒙主張奪取荊州,把這塊戰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裡,建立完整的長江防線,以全據長江,割據江東。

而此時孫權還猶疑不定,孫權一直想從東線北上攻取徐州,但呂蒙很快就說服了孫權。

呂蒙的觀點是,如果東吳全力進攻的話,徐州當然可以攻下來,但徐州只通陸路,更利於騎兵作戰,東吳最擅長的水師得不到施展。

因此即使攻下徐州,也得部署七八萬重兵駐守才行,而且曹操據有整個北方,一旦東吳奪取徐州,曹操能在10天內調集重兵來進攻,即使東吳部署七八萬重兵,也不一定守得住。

如此形勢下,不如襲取荊州,建立完整的長江防線,那麼東吳的防線就能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形勢,不用再擔心曹操的軍事威脅。

孫權此時對於爭天下的雄心也已經在和曹操數次大規模會戰中消磨得差不多了,於是轉而同意呂蒙的主張。

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三國志》

接著,孫權便主動向曹操請降(名義上的投降),曹操方面眼看無法突破東吳防線,只好接受孫權的請降,雙方由此罷兵。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東吳都在為謀取荊州而做準備。

到了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勝出,關羽隨即發起北伐,率軍圍攻襄陽、樊城,東吳方面趁此機會襲取了荊州,斬殺關羽,獲得完整的長江防線。

事實上,呂蒙提出的這一套戰略規劃,實際上就是放棄了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的帝業目標。

大家看一下原文就知道了,相較於周瑜、魯肅的方案來說,呂蒙的提出的戰略規劃已經再也不提北伐中原,一統天下了。

他的這份方案,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事情:建立完整的長江防線,抵擋曹操的軍事進攻,對於北伐中原是隻字不提了。

這是一種防守戰略,而不是圖謀中原的進攻戰略。

從本質上來說,這標誌著東吳一統天下的戰略從此發生徹底的轉變,從以圖謀天下為戰略目標,變成了以全據長江,割據江東,保住基業為根本目標。

這種戰略目標大逆轉的背後,是孫權在東線戰場與曹操之間多次大規模會戰之後,統一天下的理想被現實狠狠擊碎後,做出的轉變。

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荊州丟了以後,蜀漢控制的東三郡也跟著丟了,盟友的背叛,導致蜀漢集團的事業一度陷入最低谷。


參考史料:《三國志》、《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