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歷史】不走尋常路的商朝帝王—太甲


商都歷史

今天來聊聊

不走尋常路的商朝帝王

太甲

看看他是如何從叛逆少年

」成長為一代明君



太甲,那可是商湯的長孫,商朝第四位帝王,本該是繼承祖父遺願、開創盛世的君王,但沒想到,一登基就放飛自我、暴虐百姓,簡直是商朝的「問題少年」,但他也有表現好的地方。


廟號的由來



太甲有個被世人傳頌的廟號「太宗」,面對太甲的放肆,四朝元老伊尹又急又氣,多次苦口婆心勸說無果後,做出了大膽的決定,放逐到成湯墓旁的桐宮,讓其面壁思過。


在桐宮期間,對太甲來說是一次重生,反思自己的過錯,痛改前非,彷彿脫胎換骨。三年後,伊尹見其真心悔改,將其接回都城,還政於他。太甲複位後一心撲在治理國家上,推行德政,讓商朝從之前的混亂中恢復過來,百姓安居樂業,因為他的貢獻,後世子孫給他追封了個廟號叫「太宗」。



主要的功績


政治穩定與法治重申


太甲重新當上君主後,重拾商湯的仁政,廢除殘酷的法令,減輕刑罰,老百姓的日子逐漸好轉,社會矛盾也逐漸減少。同時,注重講道德、做表率,這種「靠德行治國」的理念後來被儒家學派大肆宣揚,把他捧成了古代明君的榜樣。


經濟與民生恢復


太甲將農業視為國家根基,面對商朝因內亂導致的社會凋敝,採取農業激勵與技術推廣。

一是鼓勵墾荒。通過分配無主荒地、減免新墾土地的賦稅,吸引百姓開墾農田,擴大耕地面積。二是改良農具與耕作。推廣青銅農具(如耒、耜)的使用,提高耕作效率。三是組織人力疏浚河道,改善灌溉條件,減少旱澇災害的影響。四是重視曆法指導。沿用夏代夏小正》的農事曆法,按季節安排播種、收割,避免農時混亂。





減輕負擔與秩序整頓


太甲在位期間,洞察民間疾苦,心繫社稷安穩,為實現國民富強、社會和諧,推行了極具成效的改革措施:

一是將部分貴族佔有的公田分給平民耕種,減少貴族對農民的壓榨,同時降低賦稅縮短勞役周期,調動農民耕種積極性。二是嚴懲強佔土地、奴役農民的貴族,打擊豪強兼并,重新分配土地資源,緩解階級矛盾。三是規範商品交換,打擊囤積居奇的商人,穩定糧價,重建市場秩序,保障民生基本需求。


後世的影響


根據史記記載,太甲在位的具體年數存在不同說法,他一生經歷了從昏庸到明君的轉變,為商朝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佳話。


策劃:區委宣傳部出版發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