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打仗呢,特朗普就急著動用戰時權力,對美國礦場瘋狂催促,要求加速本土挖礦,不出所料,此舉又是沖著中國來的。
1、特朗普發狠,提前動用戰時權力
據消息稱,特朗普動用了《國防工業生產法》——這一在戰時被用來指揮工業生產的強力法律,宣布美國將在關鍵礦產和稀土產量上加碼。別小看這一步棋,它是在向全球礦產供應鏈告示:美國要向中國在這方面的主導地位發起挑戰。
《國防工業生產法》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最初是為了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美國政府能掌控工業生產,為戰鬥儲備充足的物資。沒想到幾十年後,它成了特朗普強化礦產戰略的「秘密武器」。
這項法律賦予總統頒布政令、調動資源的權力,甚至能直接授權企業簽合同和完成國防訂單。曾經質疑這部法律「反商業」的特朗普,現在卻用它打起了資源爭奪的算盤。
種種跡象來看,特朗普的這一動作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一方面,這項行政命令旨在通過簡化審批程序、提供貸款等手段,對美國採礦業注入活力。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目前在許多關鍵礦產上的依賴進口,使得經濟和安全風險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人不安。因此,特朗普的目標不僅僅是增加國內生產,還要提高美國在全球礦產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尤其是面對中國的競爭。
2、為什麼把目標瞄向中國?
在全球礦產資源的遊戲中,中國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在開採還是加工方面,中國都是繞不過去的大山,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軍事設備密切相關的稀土元素。
這些礦產資源,如同現代工業的維他命,驅動著經濟發展的引擎。從電池到軍事設備,稀土的應用幾乎無處不在,而這些正是美國加強自身產業鏈安全性迫在眉睫的原因之一。
於是,特朗普的這一紙命令背後,不只是礦產,而是一場經濟博弈,是對未來能源和科技主導權的押注。再加上白宮新聞稿提到的「動員工業」和「國家安全」字眼,更是給這一行動披上了一層厚厚的戰略色彩。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中國不僅在礦產供應鏈中居於主導地位,還牢牢掌控著一些加工環節,這使得其他國家即使在政策上有再多突破,也難以短時間內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3、中美之間,不必要非得「你死我活」
凡事說易行難,重構供應鏈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儘管美國和盟國傾力打造「擺脫中國」的計劃,但就當前而言,這樣的嘗試更多的是理想中的藍圖。西方國家需要耗費巨資與時間來開發新礦產,並建立起從開採到加工的一整套生產機制,而這些努力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顯著成效。
更何況,即使在某些金屬的開採上取得突破,中國在加工領域的優勢仍然讓人難以撼動。例如,用於製造電池的鋰,中國即便不是開採大戶,也在加工階段牢牢佔據市場。礦產行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要完全繞開中國實屬不易。
美媒曾形象地比喻,西方國家在這條道上艱難跋涉,如同穿越雷區,處處是障礙。無論是技術壁壘還是市場操控,都讓西方企業叫苦不迭。但現實是,這份「苦」,從來都是美國政府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