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的垂拱而治,讓古代皇帝翻車的「退休前綜合征」

垂拱而治但不能不管事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武成》。意思是統治者不費什麼力氣就能使地方或國家得到管理,全國的事務能按照既定的軌道有序的發展下去。

歷史上真正想搞成垂拱而治的帝王,大部分翻車或者搞成嘉靖這種

但實際上沒有哪個帝王能長時間享受這個待遇。如果真的做甩手掌柜,只問大事只管人事安排,其他的不管都假手他人,歷史上翻車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唐玄宗早期勵精圖治,事必躬親,革除國家積弊唐朝重新走上正軌。不論是內政還是軍事都一路向上,可以說是帝王的典範。玄宗早期高層也集中了大量優秀的幹吏。宰相雖然換的頻繁,但都能做到各司其職。比如搞邊軍改革的張說,搞清丈土地增加稅收的宇文融。清明吏治的姚崇等等。

唐玄宗在開元末期把國事交給李林甫,自己只管重大人事和軍事任免。持續十幾年,實在是李林甫太讓玄宗省心了

李隆基中晚年倦怠之後,他把國家操盤的交給了李林甫一個人。李林甫能力沒的說,但是他獨相十幾年,把唐朝的政治生態搞壞了。

皇帝還借李林甫之手打壓太子和邊將,天寶5、6年掀起大案逼的王忠嗣下台,太子黨的韋堅、皇埔唯明自殺,太子和太子妃離婚。玄宗不是不知道李林甫排除異己,閉塞了大量青年才俊的上升通道。但李林甫實在太讓自己省心,於是他瀟洒了20年後,迎來歷史上最強大叛軍,范陽的安史叛軍。

李林甫把持朝政,大大毒化了上層政治風氣

天寶5、6年李林甫掀起大案,逼死了太子左膀右臂

太子被迫和太子妃離婚

因為誣陷,四鎮節度使王忠嗣被免職,最後鬱鬱而終

明代的朱厚熜朱翊鈞爺孫倆,也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天天讓人寫青詞,讓人猜謎解謎,把大明最高權力機構搞成了道觀,自己成了大明第一道長。

朱翊鈞更是天下甩手掌柜第一人,除了重大軍事部署他會作出批示。當時國內外一大堆事他都一個態度——「留中不發」。

把明朝很多問題熬到了無藥可救,比如東北的努爾哈赤,從無到有明朝有30年時間可以解決,早點出手努爾哈赤頂多就是東北的「楊應龍」,邊軍剿之即滅。

萬曆皇帝親政後不久和大臣因為立儲問題鬧掰,大量奏摺不批複,導致明末很多問題越來越嚴重

統治者不能怕麻煩,得勤快,不能一直偷懶。皇帝可以當一陣子甩手掌柜,或者不過問某一方面具體的事情。但不能一直啥事不問,啥事不管。

高級領導是非常需要身體天賦的

為啥古代帝王垂拱而治老翻車,第一個是因為精力且強享受管理樂趣的人是稀缺資源。這種特性是不會直接遺傳的。老爹精力旺盛,兒子萎靡的例子太多。皇帝自己精力不行,把事情甩出去很大可能就是國事被耽誤。

身體不好又事必躬親的皇帝在位時是非常累的。明孝宗朱祐樘執政時期,因為一天宮中火災,一晚上沒有睡著覺,皇帝被折騰的不行。第二天朱祐樘幾乎是哀求的請求臣子讓他休息一天。這次記錄在案的皇帝想遲到早退也從側面說明了,身體不好當皇帝就是減壽。朱祐樘執政15年,最後35歲病逝,只留了一個兒子。

朱佑樘

皇帝年紀大了,精力不夠要找幫手幫自己處理事務,所以歷朝歷代不論皇帝怎樣削弱相權,但是國家的日常事務還是需要一個班子去處理的。像朱元璋和愛新覺羅.胤禛這樣往死里卷自己的皇帝太少見了。

比如雍正皇帝,現在留下的硃批奏摺數量約為35000餘件‌。這些奏摺不僅包括《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中收錄的硃批奏摺,還有未公布的滿文硃批奏摺約6000餘。

雍正每天宵衣旰食工作十多個小時,一年也就自己生日放一天假。這個日子簡直是牲口過的。

雍正皇帝留下的硃批

大部分情況是皇帝身體隨著機能衰弱,到了晚年沒有精力處理那麼多事。會漸漸被身邊的人架空,在執政晚期大概率出現一些政治混亂。

曾今的「功夫小子」成龍大哥現狀,人到了年紀精力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可古代皇帝是個不能退休的職業

天下事務繁多,各種利益糾葛如此複雜。皇帝一上台除了特殊情況是要干到死的,那就必須要有一副好身體,得天生的精力旺盛才能應對。

所以說統治者或者高級領導是非常吃天賦的。比如拿破崙能在行軍時隨時隨地進入深度睡眠,馬扎、板凳、行軍床都能入睡,小息一會就能生龍活虎指揮戰鬥。在沒有專門參謀集團的年代,拿破崙這一點就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將帥。這代表法軍的可以不眠不休的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德國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在急劇變化的蘇德戰場,高級指揮官幾天幾夜不休息是常態

像我這種怕風、怕吵,換了地方睡不著的人要到了集團軍司令的位置,還沒開打估計自己就病倒了,要坑死不少人。

領導人膽大心細也是必須的,淮海戰役時,忙著往徐州撤退的黃百韜,千頭萬緒中忘了在運河上架設浮橋,結果一開戰就被華野吃掉了3萬人,最後整個兵團在碾庄報銷。這要是換上我軍的華野代司令粟裕絕對不會犯這個錯。

忙昏了頭的黃百韜,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就忘記了在運河上假設浮橋

二戰時曼施坦因指揮德軍大兵團作戰也是幾天幾夜不睡覺,困了就打一會牌。但前線一有變化就會做出周密的安排。1943年初要不是他多線操作,南線德軍可能當年就垮了。

過逝的娃哈哈老闆宗慶後就是事必躬親把一個小的飲料廠搞成一個銷售幾百億的大型公司

這個規律在現在很多行業都存在,一個公司管事的人必須精力好。我們看到的那些一板一眼的大公司,其實早期領導人絕對是精力旺盛,而且一直在解決各種大小問題的。有些事情必須老大拍板定下來,否則就卡住了誰也推不動,或者懶得去推。

只是很多公司做大了,老大有自己的秘書執行班底,不用盯在第一線。所以很多人出來吹牛,談心得。但如果公司又走岔路,還是需要老人家出來管。

我自己目前在公司也發現,僅僅是項目經理這工作也是千頭萬緒的。儘管任務一開始就交代下去,開會的時候各個部門同事都說好了。但是執行的時候很難完全不管,要時刻盯著,有問題要幫同事推進。推不動了要搖人或者找上一級的領導。很費精力也很費時間。

人不是鋼鐵,會被腐蝕

除了身體好,要經常盯在第一線,皇帝的自身責任感和在乎自己的身後名也非常重要。

皇帝工作是一個不到死不能休息的事。十幾年幾十年的面對高度緊張的政治博弈,會非常耗精力。皇帝也是人,雖然知道皇權不能假手他人,但是活太多壓力太大。人性使然,他也想輕鬆、放縱一些。

普通人尚且容易被突然砸下來的財富砸的飄飄然。坐在全天下最高位置,有天下最頂級的資源天天勾著你。這個情況下,皇帝很自然不想事事躬親,他要找個信得過的人幫分擔一些。

然後呢,再放縱一些,再放權下去。可能導致自己一步步被架空,或者發現底下人不聽話了只能來一波政治清算。

玄宗青年和老年的執政態度幾乎是兩個人

唐玄宗就是典型,他的年輕和年長時代幾乎表現為2個人,掌控最高權力的人如果沉溺於享樂,造成的災難是空前的。

但孤家寡人找個信得過的人談何容易。太監集團為什麼一直被皇帝用的很舒服,因為這個集團無依無靠只能和皇帝結盟。

一個人在皇帝那麼高的位置上,理論上是沒有人能對你進行有效監督的。完全憑藉著自己的責任感,道德約束和對自己身後名的考量。每天鞭策自己面對各種事,那種孤獨感常人也難以體會。

靠人不行,靠制度行嗎

皇帝想垂拱而治其實是人性天生的想偷懶放縱,但是這和皇權集中是背道而馳。想有所作為的領導人要一直抵抗內心中的小魔鬼。

有沒有辦法,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呢。

很多人說要靠制度制約,把隊伍搭建好,建立一套制度就行。漢初不就有蕭規曹隨嗎,按照建國時期的路線和隊伍去執行就好,不用太折騰。

今天網路上也有很多人說我們要換制度才能怎麼怎麼樣,似乎制度一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慢慢消除了武人之禍,但是宋代後來確因為武力不振亡於金人和蒙古

可人類社會哪裡有幾百年不變的制度。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發展的,變化的。人會變,老人會死,年輕人會接班。國家會形成新的利益集團,開國的功勛階層會板結一塊。執行制度的也是人,一個人會變懶耍小聰明,一群人也會變得貪婪想方設法的竊取利益。

人心永遠在變,沒有什麼永恆管用的制度

想利用法治或者制度很多時候會走形。人是活的,法規是死的。什麼法規都有漏洞,過個一代人,就會有群體變著花樣的鑽制度的漏洞。這個時候作為領導人難道還要拿著祖宗家法不放嗎?皇帝只能調動十二分注意力和新的利益集團作鬥爭。要殫精竭慮的分化或懲罰既得利益集團、安撫其他集團。

垂拱而治,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