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西北,唐朝其實也部署了21萬重兵,西域包含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實際駐軍是4.4萬。
西北這塊地方,唐朝、宋朝都部署重兵,但防備的對象不一樣。
唐朝以開元時代來說,在西北設立了3鎮節度使,分別是河西、隴右、朔方。
河西節度使管轄範圍大致在甘肅一帶,兵力7.3萬,主要起到一個阻斷突厥、吐蕃之間聯繫,也是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關鍵。
這個方鎮既要防備吐蕃,也需要防備突厥。
隴右節度使管轄範圍大致在青海一帶,主要是防備吐蕃,以及充當對吐蕃作戰的主要力量,下轄兵力7.5萬。
朔方節度使的管轄範圍大致在寧夏一帶,主要是防備突厥,兵力6.47萬。
唐朝在西北地區的外部環境其實並不安全,北部和西部有突厥、回紇等各部,西南有吐蕃,需要部署重兵防備。
宋朝的疆域相對於唐朝來說,已經大幅縮水,西北基本上處於邊境地帶了。
在這裡部署幾十萬重兵,主要就是為了應對吐蕃、西夏,宋朝300餘年歷史,一直無法攻滅西夏,所以西夏長期對宋朝構成軍事威脅,吐蕃也一直存在,雙方多次爆發戰爭。
因此,宋朝為了應對西夏和吐蕃的軍事威脅,必須在這裡部署幾十萬重兵。
實際上跟唐朝在西北部署重兵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應對周邊的軍事威脅。
再來看西域,它的大致範圍就是現在的新疆地區,西域存在多個民族部落和小型附屬國。
安西都護府的轄區為西域南部,北庭都護府的轄區是西域北部,主要負責維持唐朝對西域的管理。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唐朝時,西北屬於唐朝的腹地,西域才是邊境,為什麼要在腹地部署21萬重兵,卻在西域這種邊境地區僅僅部署4.4萬人馬呢?
因為唐朝的西北腹地面臨的軍事威脅比西域更嚴重。
當時的西北,西有吐蕃,北有多個游牧民族,而且都不是善茬,吐蕃一直都是唐朝的強敵,且長期存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則分為多個部族,有突厥、回紇等等好幾個,實力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如果南下進犯,那麼朔方、河西就是首當其衝的軍事前線。
吐蕃如果進犯的話,隴右、河西也是首當其衝,處于軍事防備的第一線。
因此,唐朝的西北腹地其實並不安全,同時也是拱衛帝都長安的重要屏障。
而西域就不一樣了,西域主要強大的對手已經被唐朝滅掉了,剩下的都是些小蝦米,那些西域小國,就算舉傾國之力頂多能湊出幾千人馬,根本不值一提。
最開始,唐朝在西域的對手是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部落、高昌國,這幾個對手都不是善茬。
唐太宗時代為了消滅這些強大的對手,發動了多次大規模戰爭。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任命李靖為統帥,率領六路大軍共十幾萬人馬,討伐東突厥,並於630年將其攻滅。
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統率大軍,攻滅高昌國。
貞觀十五年(641年),以李世勣為統帥,統領大軍一舉攻滅薛延陀。
唐高宗時代,657年,以蘇定方為統帥,帶兵攻滅西突厥。
西突厥覆滅以後,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強大對手都被打滅國,剩下的小蝦米,沒有能力和唐朝抗衡。
即使有不聽話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4.4萬駐軍完全能應付,一些小型附屬國但凡敢反叛,安西都護府隨便出動一下,就直接打滅國,那2.4萬駐軍就是一種震懾。
因此,西域的各個小國實際上是掀不起風浪的。
雖然唐高宗時代,突厥發動過多次叛亂,但直接被唐朝調動幾十萬大軍直接打殘。
西北的情況則大有不同,突厥殘餘力量、北方草原上新崛起的游牧民族經常搞事情,很難一下子直接滅掉,一般都是以武力打服為主。
西邊的吐蕃是強敵,與唐朝長期軍事對峙,他們進攻的方向就是青海一帶,一旦突破沿途防禦,長安就危險了。
安史之亂剛剛結束時,吐蕃有一次攻入長安,就是直接突破了唐朝在西北的防線。
所以西北雖然是唐朝腹地,但也是一個軍事要地,關係到長安以及關中的安全,必須部署重兵。
簡單地說,西域的小國掀不起風浪,僅憑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4.4萬人馬足以應對,而西北周邊則有多個軍事威脅,還是有能力掀起風浪的那種,因此必須要重兵防守。
到了宋朝的時候,西域是丟掉了,西北變成了邊境,宋朝面對的是吐蕃、西夏兩個強敵,也必須部署重兵才能應對。
宋朝如果滅了西夏、西遼的話,他面對的情況也會和唐朝差不多。
在西北還是需要部署重兵,因為一方面需要防備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另一方面需要防備吐蕃,而西域地廣人稀,人口稀少,很難產生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強大對手。
只要滅掉其中最強大的那個,剩下的小國不足為慮,不需要太多駐軍。
西北的話,除非能像清朝一樣,直接統治北方草原以及吐蕃,那就不需要再部署重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