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死後,衛瓘詢問如何處置他的家人,司馬昭:立即殺光他的兒子

司馬懿的「關門弟子」

從史料來看,鄧艾出身卑微,他的父親早亡,母親帶著年幼他東奔西走,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慘不忍睹。

然而,鄧艾卻並未因此自暴自棄。相反的是,他始終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勤學苦讀,研習兵法。

事實上,鄧艾的運氣也非常好。

少年時期,鄧艾就屢受同郡長者接濟,縱然未能擺脫貧困生活,卻也不至於餓死。而在成年後,鄧艾又受到官員舉薦,當上了典農都尉

甚至,在入朝彙報工作時,口吃的鄧艾也能得到司馬懿的關注,成為他的「關門弟子」。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司馬懿的野心極大,他需要培養心腹。

作為太尉,沒有親信將領,那可是十分被動的。

司馬懿很欣賞鄧艾的個人才能,鄧艾也需要依賴司馬懿這棵參天大樹,再上一層樓。而「屯田」,更是刻在二人骨子裡的軍事策略。

因此,鄧艾和司馬懿一拍即合,實現了十數載的親密合作。

240年,43歲的鄧艾,在南下壽春的途中,提出了「濟河論」,廣修水利,囤積糧草,極大提升了魏國國力

然而,就在鄧艾全方位壓制東吳的同時,司馬懿卻將他調往西部,直面曹魏最大的威脅,蜀漢。

不過,鄧艾位卑言輕,出身又不好,他的「恩師」司馬懿也在朝中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鄧艾都未能獲得出戰沙場的機會。

剛翻身的鄧艾,似乎又要跌入谷底了。

那個時候的軍隊,並不像明清以後,看重個人能力。劉備的老鄉劉琰,對軍事一竅不通,卻能做到車騎將軍的官位,而曹氏夏侯氏兩族的子孫後代們,也紛紛執掌曹魏大權。

所以,鄧艾得不到士族子弟的認可,能力再強,也無濟於事。

但是,就在鄧艾苦苦掙扎時,蜀漢大將姜維卻送來了「助攻」。甚至,還接連「幫助」了鄧艾兩次。

當時,姜維聯手羌人作亂,威脅曹魏西部。陳泰郭淮相繼打退姜維的進攻,卻收穫不大。反觀鄧艾,竟兩次料敵先機,提前預判了姜維的進攻要地,以致姜維的首次北伐,就以失敗告終。

而司馬懿,也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剷除曹爽,獨霸朝堂。於是,鄧艾徹底成了司馬懿的「寵臣」,官位也節節攀升。

鄧艾梗直的性格

不過,鄧艾在得到司馬懿重用的同時,也因性格問題而與朝臣屢生齷齪。

說起鄧艾的性格,就離不開「梗直」二字。他精通兵法、謀略,智技絕倫,可不通人情世故,不觀人心。

南匈奴首領劉豹野心極大,欲統領匈奴各部時,曹魏諸將紛紛請戰,再立新功。可鄧艾卻使了一招分化之策,就輕易化解了這場危機。

於國有功,可對於他的同僚,卻是極大的「不敬」。

司馬師接替司馬懿執掌朝權時,鄧艾又力勸他放棄征討諸葛恪,擴大個人威望的機會。縱然鄧艾精準預言諸葛恪的死因,可不「揣摩」上司的行為,也讓他在朝中步履維艱。

當然,鄧艾對於司馬氏父子的忠心,可謂是天地可鑒。

254年,毌丘儉起兵壽春,派人拉攏鄧艾,卻遭到了他的嚴厲駁斥。甚至,鄧艾還率先搶佔樂嘉城,為司馬師南下做好準備。

總之,鄧艾為了司馬氏父子傾盡了畢生心血,勞苦功高。

很可惜,在司馬師死後,重視士族的司馬昭並不待見他,剛在淮南有一番作為的鄧艾,又被司馬昭扔到了西北苦寒之地。

然而,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隨著姜維的接連北伐,鄧艾又重新得到了司馬昭的認可。不僅如此,在魏蜀數十年的大戰中,鄧艾也開創了壓制姜維的新局面。

南安,姜維兵進神速,魏軍狼狽不堪。可鄧艾卻力勸陳泰先防後攻,搶在姜維之前,佔據制高點,迫使姜維失去戰場主動權,退兵固守。

而在諸葛誕謀反之際,魏軍東西不能兼顧,又是鄧艾堅守司馬懿的戰術方針,死守待援,方才遏制了姜維的突然襲擊。

甚至,姜維精心布局的洮陽一戰,也因鄧艾的絕地反擊,功虧一簣。

說白了,姜維的軍事部署,在鄧艾的眼中,都是「透明」的。可見,由鄧艾鎮守的西部,比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時,還要穩固。

因此,在司馬懿死後的數十年間,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方能坐享太平,穩步吞噬曹魏大權,為謀朝篡位,做好鋪墊。

可惜,一切的「祥和」,都隨著曹髦的被殺,而走向破滅。

曹髦是曹丕的孫子,他的哥哥是被司馬師廢掉的齊王曹芳。也就是說,曹髦是司馬昭養在宮中的「籠中鳥」,曹魏版本的「漢獻帝」。

可曹髦卻不滿足於此,他渴望恢復曹氏大權,在多方設謀無果後,竟駕長車、持利刃,公然殺向司馬昭的府邸。

可惜,司馬昭的手下,毫不猶豫的將他一槍刺死了。

事發後,司馬昭的威信一落千丈,布局多年的「禪讓」已淪為天方夜譚。於是,司馬昭決定伐蜀,通過對外戰爭,重新贏得曹魏士族的信賴。

當時,伐蜀主帥的人選不多,鄧艾卻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一個。

可惜,鄧艾並不贊同司馬昭的舉動。在他看來,伐蜀時機尚未成熟,一旦傾朝而出,勢必招致蜀、吳聯手。

很顯然,鄧艾再一次的站在了司馬昭的「對立面」。他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本無可厚非,卻忽視了司馬昭的「政治」需求。

因此,司馬昭將伐蜀大權,交給了跟隨他多年的謀士,鍾會。

鍾會是鍾繇的兒子,有「再世張良」的美譽。他曾跟隨司馬師討伐毌丘儉,又輔佐司馬昭平定諸葛誕,智計百出且功勛顯著。

當然,最重要的是,鍾會是士族子弟中少有的支持司馬昭伐蜀的新銳領軍人物。

家破人亡

於是,鄧艾屈居於鍾會之下,出任偏師將領。他的任務也很簡單,牽制姜維,防止他救援漢中

然而,世事難料。

伐蜀一役進行沒多久,就陷入了「死胡同」。鄧艾捕捉不到姜維的身影,諸葛緒則被他「耍」的暈頭轉向。

而鍾會,則在劍閣以北,進退維谷。

其實,攻佔漢中後,司馬昭「伐蜀」的算盤,已經成功了。可鍾會、鄧艾卻另有一番心思:建立不世功勛,名垂青史。

有趣的是,就在鍾會大發雷霆,處死許褚的兒子許儀,宣洩心中憤怒時,鄧艾卻帶著三萬精兵,穿過七百里陰平小道,意外的逼降了劉禪

就此,鄧艾一躍而起,成了滅蜀的大功臣。

不過,進入成都的鄧艾,「老毛病」又犯了。他未經請示,就擅自入城,收攬人心,還以天子名義,冊封劉禪為車騎將軍,並隨意任命蜀地官吏。

顯然,此時的鄧艾有點「飄」了。

當然,「受傷」最重的卻是鍾會。劉禪投降時,鍾會在考慮退軍,結果,鄧艾直接送給了他一「巴掌」。

「搶奪」鍾會的軍功,無視司馬昭的指令,鄧艾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263年12月,就在鄧艾做著吞蜀滅吳的美夢時,監軍衛瓘卻奉司馬昭的命令,將他們父子押進了囚車,解送洛陽受審。

從天堂到地獄,鄧艾戲劇性的人生,離不開鍾會的暗中操作。善於模仿字跡的他僅以一封書信,就為司馬昭送去了剷除鄧艾的良機。

然而,鄧艾一走,鍾會卻反了。

好在,司馬昭、衛瓘都已提前部署,司馬昭提兵十萬進駐長安,而衛瓘更是拉攏諸將,暗中密謀。

鍾會的謀反就是一場「鬧劇「,旋起旋滅,沒有激起一絲波瀾,卻將自己和姜維的命,送往了極樂世界

直到此時,隱藏於「水下」的衛瓘方才露除兇狠的獠牙。為了獨吞伐蜀之功,他派人追上囚車,一刀結果了鄧艾父子。

可憐67歲的鄧艾在綿竹走向人生頂峰,也在此地,淪為孤魂野鬼。

鄧艾死了,司馬昭的氣卻還沒消。在衛瓘的勸說下,司馬昭下令處死鄧艾的所有兒子,將他的妻女流放荒野。

一代滅國大將,轉瞬間家破人亡。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謀反的鐘會,死後的待遇卻比鄧艾好的多,只有跟隨他多年的養子鍾毅被殺。

可見,在門閥士族盛行的年代,就連「謀反」的罪行,也是要看出身高低的。